哀牢山里的引水道

2016-07-04 05:53刘策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6年6期
关键词:竹管哀牢山水渠

刘策

“引水道”这个词我是从一位朋友那里听来的。我那位朋友是一个摄影师。2015年他去了一趟云南的哀牢山,收获满满:不仅带回了数十张赏心悦目的风景照片,也带回了居住在哀牢山上,一个叫作广吉村的瑶族村民与水有关的传奇故事。正是在这个故事里,我第一次听到了“引水道”这个词。

这个词首先让我想到了“水渠”,譬如著名的“红旗渠”,还记得一条“永定河引水渠”。

然而,“水渠”与“引水道”毕竟是有较大差别的。我们不妨看一看“百度百科”关于水渠的解释:“农田灌溉常利用江河之水,通过地面上所开之‘沟,引入农田。水渠是人工开凿的水道,有干渠、支渠之分。干渠与支渠一般用石砌或水泥筑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则简明扼要多了:“人工挖掘的渠道”。而哀牢山广吉村瑶族村民引水入田,引水入户的“引水工程”,则名副其实应该称其为“水道”——因为这水道不是开凿的,更无条件用水泥筑建,而是用成百上千根长约3米的剖开的竹管,一截一截连接搭设起来的。

哀牢山主峰海拔3166米。广吉村100多户瑶族村民,因为迁徙至此比山脚下的傣族、苗族、壮族晚了些时日,于是就在哀牢山1600米的半山腰上安了家。半山腰属于不上不下的地理位置,是一个缺水的地方。但是这里生长着成片的竹林和茂密的树林。瑶族村民凭借日久积累的生活经验与智慧,不久便找到了解决缺水的办法。他们在更高的山峰处找到水源以后,就组织全体村民兵分几路到竹林里去砍伐适用的竹子,然后把砍伐的竹子剖成两半,再用工具把竹筒中间的竹节清理干净,第一道工序——蓄水引水的“管道”就算完成了。接下来,村民们从水的源头开始搭设引水道:首先将每一截剖成两半的竹管衔接处用藤条捆扎住,自水源起点由上而下铺设,沿途之处,根据山坡的地貌走势,或借助于比较平坦的岩石做基石,或在高低起伏的坡岭悬空处,利用一头呈Y字状的树干当支杆来撑架起竹管,就这样一截一截连接起来,一直把引水道连接进村寨的各家各户,作为日常饮水、洗衣、做饭……所用;而另一条更为宏大的引水道工程,则用同样的材料与方法,蜿蜒曲折地延伸到了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里(解决了缺水的问题,村民们就在山坡上开垦出了种稻子的田地)。

当然,日子不可能每天都是风和日丽。有时候大雨来袭,山体滑坡,有些地段的引水道难免会遭受破坏,每次面对这样的自然灾害,只要雨一停下来,用不着村干部挨门逐户去通知,用不着喇叭召唤,家家户户的劳力都会主动带着工具、材料赶往遭受破坏的地段,清理泥石流,重修加固引水道。是的,村民们都十分厌恶这样的遭遇,可是他们又会一次次地乐观面对。所以,抢修场地上从来不曾耳闻过牢骚的怨言,有的只是唠家常的话语和萦绕山间的瑶族民歌。

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有了吃、用、灌溉粮田的水,广吉村的瑶族村民们便安心地在哀牢山上定居下来——是水滋润了他们的生活与生命。

广吉村瑶族村民是懂得感恩的,他们虽然没有深奥的自然科学知识,却似乎很早就知道了“毋殄天物,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道理。在他们看来,这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生存常识,人类只有与万物和谐相处,才能够与万物共生共存。是动植物为他们提供了诸多的生活便利,他们不会忘恩负义去舍弃甚至损害动植物。很久以来,广吉村的瑶族村民就懂得保护动植物。在村里,无论青壮男女,抑或老者幼童,任何人都不得随意采伐植物,猎杀动物,一旦有人“违法”,便会受到全村村民的谴责,乃至重金惩罚。惩罚是被动的、无奈的,广吉村的瑶族村民们不喜欢这种方式,他们做得最多的是植树种竹。年复一年的种植,于是他们才拥有了郁郁葱葱的植被。

广吉村的瑶族村民们说:引水道只是给我们提供了生活方便,而大山、树木、竹林、雨露却养育了我们。这是一种何等的胸怀啊!倘若没有他们的智慧创造,自然万物,又怎能造福于民呢?是以,我要为广吉村的瑶族村民们的智慧“点赞”!

猜你喜欢
竹管哀牢山水渠
游到山顶的鱼(外一首)
果园管理一诀窍:小小竹管治根病全
听哀牢山(外一首)
输水渠防渗墙及基岩渗透系数敏感性分析
永州市蓝山县竹管寺土话亲属称谓探析
哀牢山
最重的工作
哀牢山南段长安金矿深部找矿新进展
浅井变深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