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松
摘 要: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深厚的数学教学理论和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教学方式和语言表达也同样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如果能够熟练地把握和运用课堂语言艺术,使课堂语言既能通俗易懂,引发共鸣,又不失准确性,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那么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自然水涨船高。因此,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课堂语言不只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工具,也是师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纽带。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隐形的课堂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认知程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做到严密周到、条理清晰、表达准确,正确揭示数学规律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准确的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必须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多变性的课堂语言丰富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专业性与生活性并存,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很多数学概念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但由于小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尚未发育成熟,对数学事物的理解还多停留在形象思维层面,在面对一些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数学概念时,往往会出现理解片面,甚至理解错误的情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保证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的同时,还要努力将教学语言简单化、生活化,力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生活实例将数学概念具象化,进而由浅及深向学生揭示數学规律,传授数学知识。为了使课堂语言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师首先要摆脱“教材至上”的教学理念,走出课本,走入生活,选择一些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情感特点的例子来进行教学,从而引发学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会学生“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教师如果单纯以说教的形式分析加减法简便运算技巧的话,学生不仅参与热情不高,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简便运算的技巧和规律。为此,教师选择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分糖果的生活实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感受在55个糖果中加入39、49和加入40、50个糖果的不同,然后感受从89、99和从90、100中分出55个糖果时运算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加减法简便运算的技巧进行讲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灵活变通,教师为枯燥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活力,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严谨性和吸引性并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在运用课堂语言时必须严格遵从数学用语的严谨性,做到言简意赅、不引发歧义,而且一些约定俗成的用语是不能改变的,很多时候一个字的区别就会带来数学意义的完全不同。但保证数学语言的正确性和严谨性并不意味着课堂语言一定要枯燥无味,缺少灵动性,教师在选择课堂语言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奇心重、表现欲强的特点,突出课堂语言的趣味性,让课堂语言变得有“乐”可寻。激发兴趣尤其是在课堂开始的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融入到一个充满趣味性的导入语或小故事中,第一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并留给学生相应的探究问题,定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胜负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的相关章节时,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利用“平均数”的意义先为学生讲个小故事:小明有个胖胖的爸爸,有一次小明和爸爸一起称体重时发现,自己的爸爸足足有95千克那么重。小明想到自己才只有35千克,就跟爸爸说,“爸爸,你要是能分给我30千克的话,我就能有65千克了,那我们就能一样重了。”爸爸笑了笑说,“你说得不错,哪你知道这65千克在数学里叫做什么吗?”然后教师继续说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65千克到底是什么数,好不好?”这样一来,教师不仅顺利将教学内容引入到课堂中,还利用极具吸引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启发性和激励性并存,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一味地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好角色转变,弱化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宰作用,逐步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启发思维特别是在课堂练习的时候,很多习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教师就更要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循循善诱,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面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或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时,教师要及时地激励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使学生产生自豪感,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抗拒心理,让学生更加用心地学习。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先从学生已学知识入手,向学生提问道:“同学们还记得1/3+1/3该怎么计算吗?”学生都很快回答答案是三分之二。接着教师问道:“那同学们能不能计算出1/3+1/2等于多少呢?”学生听后都显得很迷茫:“老师,它们两个数的分母不一样,是不能直接相加的。”教师这时启发学生说:“哦,原来是这样。但同学们都这么聪明,一定会有办法让它们的分母变成一样的吧。”在这样的启发之后,学生在短暂的思考之后发现,只要先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通分后就能进行计算了。通过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正确而快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法则。
四、课堂语言与教学载体相融,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合理的利用课堂语言艺术固然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但受限于数学教学自身的特点,单纯依靠语言讲解,还是很难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这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课堂教学语言的同时,还要注重课堂语言与教学载体的结合,努力将课堂语言艺术融入到多媒体技术、教学辅助器材中,进一步发挥课堂语言的优势,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例如在学习“统计”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类统计方法集中展示,然后用一些专业性的课堂语言为学生分析各类统计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在认识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利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让学生直观1厘米、1分米、1米距离的长短,然后利用一些生活性的课堂语言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小学生的心理既单纯又复杂,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能够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传授数学知识,更能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灵活转变课堂教学语言,利用丰富而灵动的语言艺术抓住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有心学、乐于学。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课堂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专业性、生活性、严谨性、吸引性、启发性和激励性,加强课堂语言与各类教学载体的配合,教师一定能够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中真正的良师益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会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冯书霞.谈小学数学教师语言艺术[J].社会科学·引交版;2015,01.
[2]秦丽娟.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03.
[3]张力.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03.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