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飞
【摘要】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通信与网络经济中的契合程度越来越高,并且逐渐渗透到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子通信技术是一种极其尖端的应用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电子通信系统 关键性技术 问题分析
一、电子通信系统的基本概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通信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当代社会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方向越来越多元化。它是现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尖端技术的重要领域,并且电子通信技术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极大程度的应用,也是其重要性与广泛性的体现。正是因为电子通信与当代社会生活贴合度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对电子信息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对提高当今社会的通信质量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两个部分。因此,本文从这两个部分出发,分析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
二、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电子通信系统的发展下,移动通信越来越成熟,其中最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是分布式天线技术,通过采用分布式天线技术使传统通信中信号弱、易干扰的问题得到补偿。分布式天线技术在每个区域内设置不定量的无线信号处理单位,再由这些处理单位处理载波波长距离之外的信号,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增强了传统通信中信号强度与信号的稳定性。而现阶段,实现分布式移动通信一般有以下这两种方式:
1、将原本的信息接收单元进行改装,使其能够拥有发射上行链路信号,与其他单位进行信息对接。而且在单位内的信号装置在接收信息时还要一并对接收单位进行信息处理,并且还要对接收的单位进行选录链路信号发射,使得信号的接收与处理能够同时完成,以此来增强信息的信号强度,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但是增加处理单位的同时,也就增加了信号传输的步骤与过程,这使其很容易受到其他外部信号的干扰,并且也束缚了电子系统的容量。因此,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增强传输信号的强度,但是由于增加处理单位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2、增加单位内接收信号的装置数量,通过多单位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同步同时处理,并分析全段的无线电信号信息。与上一种增加信号强度,实现信号稳定的方式相比,这种数据全称接收与处理应用的实现方式在难度上更加复杂,而且还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其对无线电信息接收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有很强的依赖,一旦无线电信号出现波动或干扰,那么最终的信息也会出现问题。但是同时相较于上一种实现方式,这种方式却也有着更理想的优势,不仅可以提升移动通信的系统容量,还能增加传输信息的准确性与传输信息的型号强度,有利于移动型号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三、卫星通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当前,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宽带 IP、高速业务需求等方面。卫星通信与当代社会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卫星通信的性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卫星通信的技术升级。
1、为信号接收单位配置智能卫星天线设备。在传统天线信息接收中存在着接收信息无法处理的现象,这使得接收到的信息还要经过更深层次的处理才能显现出来,使得信息获取十分不方便。而为接收单位配置智能卫星天线设备,则能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将信息进行处理,直接呈现出可读信息,实现了信息的传输转化同步,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递。
2、宽带IP的完善设计。当前卫星通信的传输技术中,主要的技术关键之一就是宽带IP的技术问题。所以要抓住当前宽带IP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有规划性地对宽带IP进行调整完善,不断提升宽带的传输速度,升级宽带IP。
3、采用简化方式实现通信卫星信息的传输。在传统信息传输方式中,信息都是以一种原始的状态传输的,这种传输方式大大的增加了信息的传输量,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所以采用简化方式,例如编码改进技术,对原始信息进行简化处理,然后再进行传输,不仅降低了信息传播的容量,有利于信息的保密。
总结:信息化促进了当前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而在信息化的今天,电子通信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契合度越来越高。而且电子通信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评判标准。因此,必须分析好我国现阶段电子通信的技术问题,并对症下药,对电子通信技术进行升级,才能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
参 考 文 献
[1]彭兴会.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J].通信工程,2013(08)69
[2]郝俊丹.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J].电子制作,2014(22):100
[3]李明,阔超,李钰萌.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探讨[J].科技展望,2015(06):111
[4]杨兴.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J].设计分析,2013(05):46
[5]郑秀毅.电子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分析[J].通信技术,2014(02):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