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胜
【摘 要】在许多人心中,学校是一片净土。而目前,有的小学的教育存在着误区和盲区,它为当前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必须重视并切实组织好各项活动。充分认识传统教学中的某些弊端及其危害,摒弃那些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大讨论的活动中,开展好小学生德育工作。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
十九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今天,也有人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因为我们有多方面的理由表明,教育从根本上涉及到个体内部价值体系的发展。道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乃是由道德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决定的。
在当今社会,学生在小学阶段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受到了社会、家庭、学校这三方面的影响。要想对德育教育的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良好的开展,就必须在这三方面着手。
一、社会方面
当今社会是改革开放的社会,虽然给人们带来了非常巨大的财富,但是也带来了不少弊端。例如:大量的娱乐场所出现不健康的行为,游戏厅、网吧,让未成年人随便进入,非法淫秽的报刊杂物屡屡皆是。香港一些三级片,警匪片到处充满了色情和暴力倾向。大街小巷时常出现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斗殴、打架、骂人等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给孩子们带来了非常巨大的不良影响。使孩子们效仿养成不良习惯,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呼吁管理部门和执法机关加强对上述那些不道德不文明违法犯罪的事情的管理和治理的力度。大力宣传讲文明有道德的先进人和事情,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人口过剩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对社会上种类繁多并日趋白热化的“状元热”、“家教热”、“补课热”、“培训班”等家长是积极的支持者。这一方面表出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盲目和无奈。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
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要有礼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人做事做到“不吃亏”,局限于对孩子的保护性上。而在诚信、友爱、尊重、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孩子对是非混淆不清,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而且,往往是家长教育的“不吃亏”害了孩子。因为在学校里学生很多,学生之间往往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因此产生一些摩擦和矛盾。在处理摩擦使学生往往采取的方式是还击。例如:一个学生过路,一不小心碰到了另一个学生。还没等这个学生说对不起的时候,被碰得学生并不是说没关系,而是张嘴就骂碰他那个学生或者上拳脚进行还击。于是两个人就互相对骂和打了起來。像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作法,可以使孩子较好的掌握书本知识。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了孩子的生活和个人体验。加上落后的学习方式,大多数的学习活动又都是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显然,我们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是背离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还有一些家庭出现了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的现象,使孩子不能在一个健康完整的家庭环境下成长,使孩子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受到了强烈的打击。造成孩子们充满了暴力倾向和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自然向善的,它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个体自身的锻炼和实践而逐渐形成的。
孩子正处于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初步形成的时期。思想比较单纯,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有限。因此,他们既容易接受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极易受不良道德和行为的消极影响。家庭是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家庭教育不能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要把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放在首位。
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做人。一些家长之所以在做人教育问题上不太重视,恐怕与他们在“成人”与“成才”的关系上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汉语中的“人才”一词,是由“人”和“才”这两个字组合而成的。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人才,也首先必须是“人”(社会意义上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而不是一般生物学意义上的。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人)然后才谈得上“才”。假如一个人连“人”的资格都不具备,那怎么能指望他成“才”呢?在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方面,家长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千条万条,有一条切不可丢掉的就是,必须自始至终地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家长口是心非,方行相悖,教育孩子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不仅要充分考虑怎样去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地去做,对自己严格要求,处以良好的榜样教育,影响孩子。从小处着手,不要忽略细微细节,善于抓住孩子讲一句脏话,浪费一粒粮食,随地乱扔一片纸屑时机教育子女,一点一滴地培养子女的良好道德和高尚情操。使他们养成好品德、好习惯,这样会使孩子受益终身的。
三、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最有益的场所。学校不仅开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而且还开了音乐、体育、美术等素质教育的课程,最重要的是开设了思想品德课,但是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学校也出现学生打架、骂人、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等不文明的现象。老师应不厌其烦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耐心的开导他们,和他们的家长联系努力协调好学校家庭和学生自己这三方面的关系。
其次,找一些教育专家或一些德育专家进行和学生或家长的交流与讲座。让学生和家长体会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接着,思想品德的成绩只是通过期末试卷考试得出来的,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不起到什么太大的作用。思想品德的成绩应以平时在学校的一言一行为依据,平时的行为表现占期末成绩的百分之六十,期末试卷的成绩占期末成绩的百分之四十。两者合一才是一名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最终成绩。并且,倡议把德育成绩加入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当中去。德育成绩不优秀者不能报考重点中学。德育成绩不及格者只能上工读学校。
最后,学校应建立德育红旗制度。现在学校有纪律红旗、卫生红旗和路队红旗,应再加一个德育红旗。每班选出道德品质最优秀的学生一到两名,利用课间和广播体操的时间进行巡视和督察。对于那些乐于助人,拾金不昧,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进行加分,对于那些打架,骂人,乱扔果皮纸屑的出现不文明不道德的学生进行记录扣分。并且与班级德育红旗挂钩和自己的思想品德成绩挂钩。对于每学期德育红旗获得最多的班级才有资格争当优秀文明班集体。品德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品德恶劣的学生进行批平和指正。对于那些不听管教的学生应交给老师和家长进行共同教育。
总之,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才能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期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