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芳
【摘 要】在大学校园里,从众行为为之普遍,尤其是大一新生,他们正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时期,深受从众行为的影响。大学新生的从众行为,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高校在管理和教育大学新生时,应使新生认识到从众行为的两面性,对提高大学新生顺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更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尽早地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充实完善自我以其实现人生价值,使高校能够培养更多具有健全、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新生;从众行为;适应性状况;影响分析
一、研究背景
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学习似乎都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一下子进入到大学的自律教育模式,大学学习的显著特征是自由、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主要是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自觉选择和支配。随着大学推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得从众现象更容易产生。大学新生若受到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则有助于适应大学生活;反之,如若受到从众行为的消极影响势必深受其害,甚至波及校园乃至社会。因此,基于从众行为视角研究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迫在眉睫。
二、研究意义
通过从众行为对大学新生在大学适应性方面的影响研究,能够帮助高等教育工作者更加直观且深入了解大学新生关于从众行为的具体表现,在接下来的教学与管理中,让新生认识到从众行为的两面性,充分发挥好其正面作用,并寻找方法克服从众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增强对新生的教育与管理。
三、积极影响
1.有利于班风的整顿和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好榜样在班级中得到发扬和传播,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抑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在班风建设上起到重大作用。所以许多高校都注重营造优秀班集体,以促进整个高校学风的建设。
2.有利于尽快顺利的适应群体
由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离开了父母的悉心照料,难免会徒增孤单之情。为了融入群体而从众,就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从而获取安全感。如果个体懂得识大体、顾大局,为了保证团队的统一认识和行动,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有利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的人往往同所处的群体保持和谐的关系,所谓适者生存,和睦相处最保险的处世之道。
3.有利于个人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独立意识虽有增强,但仍存在较大的依赖性。这促使大学新生对所属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感,从众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当个体无法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适当地参照他人的建议、学习他人的经验,不仅可以扩大视野,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以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而且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四、消极影响
1.陷入从众型思维障碍泥潭,影响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从众型思维障碍,指的是人们因习惯性地模仿参照他人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懒于独立思考,或不敢标新立异。古有“枪打出头鸟”,这些谚语都时刻提醒着人们,如果偏离群体,就会面临群体强大的压力甚至严厉制裁。如果不加以管理,必然会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以及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2.阻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挥
倘若盲目从众,将会导致“一言堂”的形成,严重阻碍了创新火花的萌芽。如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同学有独树一帜的见解,但害怕犯错误,因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从众行为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失去独特的个人价值。
3.抑制个性的发展,从而引发适应性障碍
大学时代是追求个性、完善人格的时期,从众行为过于频繁则会形成依赖性思维方式,遇事百般纠结,这时如果有现成的意见,他们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并采纳。由于在班级、宿舍或集体中处于劣势,胆子小,影响力小,就很容易放弃己见而从众。他们表面上减轻了群体赋予的压力,可是心底里心理失衡,弱化了自我的真實个性和实力,从而封闭自我,引发适应性障碍。
五、解决措施
1.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切实深入到生活和学习中,特别关注感情脆弱、缺乏安全感、害怕受挫折、缺乏自信心等问题大学新生。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信心和意志力,克服胆怯畏缩的心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减少从众的盲目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
2.加强对积极从众行为的强化和对消极从众行为的抑制
从众行为有好坏之分,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跟从。所以要对于积极的从众行为加以鼓励,强化和保持进而培养成习惯形成良好的风气;而对于消极的从众行为要加以限制,消除或减弱,防止其影响扩散开来。特别是性质严重、极端恶劣的行为,更要按校规校纪严加惩处,彻底根除以绝后患。定向控制和改造从众行为,引导其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3.加强对大学环境例如校风建设和班级、宿舍等小环境的管理
学校这个大环境,是由若干个小环境组成的,而宿舍、班级则是学校这个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学校这个大环境而言,小群体相对较好控制和引导。让他们在情感上认同并依赖班级和宿舍这些小群体,有利于建立班级同学或宿舍成员间的融洽和谐关系,减少大学新生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障碍。如果小局部的群体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班风,身为整体的学校也自然会形成优良的校风。
参考文献:
[1]时琪.大学新生从众心理及其行为的调查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
[2]宗华.利用从众心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电子教育期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