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雅琴
摘 要:农民工作为我国的特殊群体,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本研究以农民工子弟学习投入为出发点,通过质性分析,了解其投入现状的同时,深入探究其重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显示重要影响因素包含学习动机、教师能力及态度、政策、重要他人的影响以及父母对自己学习的态度,各因素通过影响学生对学业这条出路的认知结果,作用于个体的学习投入和精神状态。
关键词:农民工子弟;学习投入影响因素;出路
一、问题提出
农民工作为我国的特殊群体,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前期观察中,发现就读于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初一、初二学生得过且过、对学习毫无激情。绝大多数学生上课时从不听讲,打闹嬉戏现象随处可见,课堂多数时间用于维持秩序,老师得过且过……这样的学习投入状态给人以很大的视觉和心灵冲击。然而虽处于同样的社会结构位置,他们之间仍在投入状态中表现出不小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这两类群体的各方面因素几乎一致,但是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投入状态,这与以往学习投入因素影响的相关理论产生张力。研究希望得到不同学生是如何整合同样的因素进而表现出不同的投入现状的,即打开量化研究中难以打开的黑箱,覆盖到难以解释而予以放弃的个例。我们希望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孩子是这样、另一个孩子却是那样,能解释一个孩子这种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并根据解释找到原因,进而使现状有所改善。
二、研究综述
关于学习投入概念的研究,Schaufeli[1]认为学习投入是一种与学习相关的积极、充实的精神状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以此为代表的一批研究中都将学习投入界定为与学习相关的精神状态的投入,这是基于Schaufeli在工作投入的维度划分时确定的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特征确定的。Fredricks[2]等认为,学习投入包括行为、情绪和认知三个独立维度。
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对于学习投入领域研究焦点多集中于学习投入与某一单一变量间的相关性,而对于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尚未有系统、全面的研究。此外,在对于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均止步于某一变量与学习投入是否相关,几乎没有涉及该变量对个体学习投入的作用机制。如,范金刚(2010)[3]研究高中生的学习投入与班级心理气氛的关系、石雷山(2013)[4]在其研究中指出学习投入与家庭经济状况之间呈正相关等。然而,这种只呈现相关性的结果分析并不能准确而直接的使我们了解到研究对象的问题、方便我们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从研究方法来看,在对学习投入进行研究时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在已有研究中,更多研究者将重点置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社会事实层面的关系描述,却对其研究因素如何作用于个体、个体又对此如何反馈缺乏研究。
从研究视角来看,多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切入,且该“教育公平”只是涉及资源配置,并不涉及教育内部的公平问题,比如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关注度等等。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各个因素对学习投入的影响路径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初中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学习投入情况,并选取目标样本进行访谈,得出初步研究结论。
三、研究发现
两个学校的比较研究,初步得到“出路”这一作用路径。我们以个人的行动(即投入状态)为出发点,其他因素,包括政策、家庭环境、个人条件以及学校支持都通过“出路”作用于个体投入状态。“出路”较好,且较为明确,并且有相应的学校和家庭支撑的同学,学习投入较高。然而,也存在因“忍受不了生存竞争的煎熬,因而消极、自残、苦闷、懊丧甚或诅咒命运,指斥社会”的同学。而且学习投入较高的同学也会出现“在我们的队伍里,也尽有不少‘精神奋发地在挣扎着,无奈挣扎的结果,却又到处碰壁”(沐绍良,1934)。
(一)升学政策——截流与分流
升学政策(针对北京农民工子弟)在出路中扮演截流与分流的角色。
截流即阻断该出路,学生在这条路上到此为止;分流即在阻断此通道的同时,为学生打开另外的通道。如上图所示,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升学政策,一方面不能在京进入普通高中参加高考;另一方面,如果留京可在中考后进入职業高中,接受职业教育。
这种政策规定,使得部分学生看不到出路,感觉学习没什么用,纯属完任务,我学习好又不能上大学(s4)。而且在问到学生4/5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可以在京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看不到出路,人就会混乱,精神状态极度紧张而不知所措。在B学校,对校长的访谈过程中,她提到,我经常在开会的时候让班主任回去给学生讲北京市关于孩子们的政策,让他们知道,他们还有其他路可以走,但是,说实话,真的很不公平,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只能上职业学校!。学生7和8也证实这一点,他们老师在班会上讲过相关政策后,也会让学生自己回去查一下,他们更喜欢上国学课、礼仪课和职业导向课。
(二)家庭环境——“加油打气”与“拔气明星”
家庭环境涵盖父母支持和关注态度、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水平等家庭方面的因素。
此因素在“出路”上的作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家长是否支持孩子在某出路上发展;二,家庭状况是否有条件支持孩子在该出路上获得成功。
绝大多数同学在提到家庭与他们学习投入的关系时,更在意父母对他们上学的态度。这个群体,普遍面临一点,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是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上高中读大学这条路上,其中有部分父母不支持,认为“学习无用,即使上大学了,他们没什么关系不能给孩子找个好工作,他们就天天跟我说,学习上凑合凑合得了,早点回来接班吧,整天给我拔气明星(轮胎气针)(s5)”。另一部分父母虽然支持,整天给孩子“加油打气(s6)”但是“并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t2)”。
职业教育这条路上,也是支持与不支持两种态度。支持者认为,“学个技术也好,以后能养活自己(s8)”;反对者则考虑“职业学校学生太混杂,而且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还不如回家跟着他们干呢(s7)”。
(三)学校支持——“思维固化”与“导向发展”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定位、师资水平、教师的关注态度、学校管理等因素。此因素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学校是否给学生导向;二,学校在此导向的支持度高低。
关于学校的导向。在A学校,教师1说:“不想在这干了,没什么意义,自己再认真也没用,老板只知道挣钱,根本不管学生以后怎么办。”她说自己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每周二十多节课,最后发现学生不能在京读高中,把很多学生劝回家乡,但是,他们父母不在身边,对他们发展也不好。在B学校,校长与班主任在班会中经常提到关于该群体的政策,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校长“要求每位语文老师自己先要把规定的篇目背会,才能上台给学生讲”。上文已有提到。两个学校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此。
另外,关于学校支持度的高低。在这方面,起到较大影响作用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的关注程度,另一个是学校课程设置。在关注程度上有两种不同的作用过程:其一,好学生认为“老师们很喜欢我,我也喜欢学习(s2)”后进生则说,“老师根本不管我们,每天想干嘛干嘛,不打扰他们上课就行(s6)”Skinner和Belmont发现,学生的学习投入受他们对教师的知觉和教师的实际行为的影响[5]。当学生感知到教师的支持时,学生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学习兴趣和对学校生活有更多的愉悦感。课程设置上,学校A按照普通初中课程安排,学校B则在普通课程之外安排了国学、礼仪以及职业导向课程。A学校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发现这条路(高中-大学)到初三截然而止,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初二、初三会发生混乱状态;而B学校的方案和目标则让部分学生看到了希望。
(四)個人条件——向上与放弃
个体条件包括意志力(克服惰性的能力)、当下学业水平。在当下,大学扩招,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困难的社会背景下,个体条件更多的影响自己在某出路里能够达到的高度,除非个体采取放弃态度。
研究中,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当前学业水平差,偶尔说要好好学习,但是过了两个周,最多一个月,学生就放弃了。直接说他补不起来了(t1)。还有学生经不住各种诱惑,“电子游戏”、“谈恋爱”(s4,6)。一小部分学生可以坚持下去,“不学习以后干什么呢?”、“看着别人玩也想玩,但是有感觉很无聊,从心里告诉自己他们很低级,然后以鄙视那样的行为的方式让自己能够不同流合污吧”(s1,2)。
四、结语
机制说明:
1.升学政策在学生出路上起到分流和截流的作用,之所以在主干上并未完全封口,是因为有个别学生初三回家乡读书升学。
2.学校导向起到了开放或封闭其他出路的作用,虽然这条出路在绝对意义上不受学校导向的影响,但是否告知学生这条出路、在这条出路上是否给学生提供相应支持则在一定层面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可选择范围。
3.家庭环境,包括经济地位、父母支持态度,其中两个“竖线”为阻力,“g”为加油站的意思。
4.教师的关注程度及其能力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阻力,一是助力。
5.个人条件包括意志力以及当前学业水平,它决定了学生在某条出路上走多远走多高。
6.各因素之间并不是相对独立的。其中个体条件与教师关注水平互相影响的程度最深,个体意志力越强、当前学业水平越高,老师的关注程度也越高,两者起到互相刺激的作用。但是学生个体的放弃则会成为这对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1]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
[2]Jennifer A Fredricks,Phyllis C Blumenfeld,Alison H Paris.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 the Concept,State of the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1).
[3]范金刚.高中生的学习投入与班级心理气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9).
[4]石雷山,陈英敏,侯秀,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1).
[5]Belmont M J.Skinner e a.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Reciprocal effects of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cross the school year[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