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青
摘 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为师生提供一种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教师与学生间能够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也是学校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趋于淡漠化和功利化,这个问题不仅影响教师、学生的个人发展,对学校、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阻碍作用。因此,创造和谐友好的、相互了解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师生关系;淡漠;功利化
一、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一)师生关系淡漠。目前,我国高校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大多数的教师均承担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教师有限的精力和时间使得学生们很少在课后见到自己的老师,而学生的思想观念则更加多样化,教师对大学生的掌控、了解变得越来越困难。渐渐地,师生间的联系仅限于课堂,此外,任课教师平均一周上一两次课,上课即来下课即去,与学生的交往联系自然很少;且大学开设的课程多,很多教师上一个学期的课就不再有联系,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一直在换教师。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这一学习活动兴趣下降,很多学生旷课、迟到、上课玩手机或看自己喜欢的书,教师虽然不想这样,但又无法强行管制,教师双方的积极性都受到重挫。
(二)师生关系功利化。现代金钱利益使师生关系“商业化”,一些大学生不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只求任课教师给及格,甚至打电话请求;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奖学金、考研、出国等原因,接近老师,给老师送礼,以此作为增进师生关系的砝码,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
二、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师生交流的场所。大学的许多班级没有固定教室,大多数教师没有办公室,师生只有在上课时才能见到面,下课后又都离开了。一般情况下,学生和教师联系时也就只能使用邮件和电话的科技方式,而学校没有双方可以长时间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询问、交流的场所,有时甚至开一个班会都有可能开到一半需要换教室,而被迫去一些公共场所。
(二)大学的管理体制弊端。由于现代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设置,使大学生认为其日常生活、纪律、学习等方面的管理均由班导负责。[1]学生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十分少,交流的内容也局限于学业上,任课教师也认为这些都是班导的任务,这种班导制管理的弊端是造成师生之间接触少的客观原因。此外,学校在教师的地位、选聘等方面单纯注重教师的科研专业水平,导致许多教师把精力放在科研活动上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三)网络文化的急速扩张。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手机、电脑既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也是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电子产品凭借其快捷的极大优势,使人们不用见面就可以进行交流,网络中的师生关系更趋于平等,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力越来越小,虽然数据可以传达我们的信息,但传达不了双方的情感,它们永远比不上面对面的亲近所带来的情感效应,师生关系更是如此。除此之外,网易公开课、慕课等网络公开课的开展,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名校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凭借着学校的名气、优秀的教师、独特的教学方式等,受到了许多大学生的青睐。因此,不少同学宁愿在宿舍里听“视频里的先生”讲课,也不愿到真实的课堂中去,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
(四)不良的社会风气。大学生进入大学就距离社会更近了一步,现代的大学更加开放,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两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同化逐渐加快,最明显的就是高校师生交往的经济现象日益增加,一些班级、个人为了某些利益,而贿赂教师,师生间自然增添了人情消费,染上了功利色彩。[2]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正在逐渐被推倒,这样,社会上的精华与糟粕都会进来,而对师生关系来说是非常严重的。
三、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
(一)教师方面。发挥师爱作用,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充分利用课间时间相互交流,多参加学生举办的活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快捷资源与学生交流。尊重、理解学生的观点,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吸引学生来上课[3],并在课上对学生的价值观给予正确的引导,关心爱护学生,增加沟通的渠道。另一方面,教師要平衡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二)学生方面。我国自过以来就有着尊师的传统,现代更应如此。高校有许多知识渊博的老教授,作为大学生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劳动成果。上好一堂课不是教师个人来实现的,而是双方合作的结果,只有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才会做到上课不迟到、不玩手机等。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缺乏很多社会经验,“象牙塔”中的安逸生活也令很多学生担忧,大学生应尽可能地打开心扉,主动与老师交流,老师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定会为大学生提供适当的建议。即使教师存在缺陷和不足,也不能诋毁老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教师,学会采用温和、委婉的方式与教师沟通。
(三)学校方面。大学应转变教师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师生交流制度化,为高校师生的交流、互动提供广阔的平台,为高校师生的交流互动提供制度化保障。一方面,大学的各个学院可提供一些师生交流的固定场所,让师生可坐下来直接面对面地交谈,为师生交流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努力转变旧的教师管理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和科研负担中解放出来,[4]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将教师的课外活动参与、课外指导等作为教师晋职、评优的考核指标,促进高校师生交流的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风气、交流机制。
参考文献:
[1]邓显波.浅谈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2]邓显波.浅谈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3]李清环.师爱在高校师生关系中的作用分析[J].新课程研究,2009,6(12).
[4]胡为萍.正视高校师生关系重塑高校和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