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习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现象,包含认知、感情、行为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社会,大学生群体不断受外界新媒体的影响,在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着缺乏型、不持久型、迷茫型、易受干扰型等诸多问题。本文以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谈话、网络聊天等方式,了解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试图通过这样的研究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试图为笔者自己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可参考性指导。
关键词:学习态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
何谓态度,社会心理学家这样解释:“态度是指一个人针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做出的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时候表现出来的求知程度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条件有选择性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端正与否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前沿群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掌握社会先进思想和技术的知识分子。然而根据所做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问卷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的在校生很多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状态散漫、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就曾肯定地指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习态度。”[2]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高效的获取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可以很好的指导任课老师开展教育教学计划,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成为学生满意的人民教师。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对搜集到的样本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些因素展开归类,具体探讨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相关变量。
2.抽样对象。本文的抽样研究对象是笔者所任教的一所民办高校,选择这个研究文本一方面是因为选取的研究对象相对熟悉,从而使研究得来的结果具有实践运用价值。另一方面,方便笔者通过走访调研的方式获得研究文本,也能更好的确保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具体研究方案如下:
三、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共搜集有效样本200份,以下重点从影响学习效果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1.内因分析。笔者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SPSS软件对关键数据进行检索,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是性格,其次是目标、兴趣、价值观等(具体研究结果参考图表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性格原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性格。性格是指学生内在稳定性的元素,这里所研究的性格因素,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习惯、情绪、自控力等。比如历史学班的N同学在调研报告中反映,该生自小的生活习惯是做事严谨认真,能够在没有外在因素监督管理的状态下依然能够有计划、有条理的开展自己的学习,所以相对周围其他同学来讲学习效果相对要好。个人的特质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如性格属于争强好胜型的学生,会要求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在学习的时候也就能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因此也会带来相应的效果。此外性格因素还包括学生本身的自控能力,自制力强的人对待学习也会很认真,也会影响学习计划的指定和完成。其次学生的情绪也会对学习态度产生干扰,如果情绪好的话,面对学习也是情绪高涨、兴致满满;如果某天情绪状态处于低谷,会直接导致整体状态差,甚至出现厌学心理。
(2)目标。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作为大学生,只有在端正了学习态度也就是摆正了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之后,才能有所作为。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受到了许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强,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之后,学习的态度自然就会端正许多,而有的学生自身学习动机很弱,就算有再多的奖励,对于他来说也无济于事。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3]动机是行为活动背后的原因,良好的动机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不良的动机会产生消极的结果。受调研的学生反映,学习的高成本对他们来说是目前刺激他们学习的很关键因素之一。此外一些受调研的一些大三学生反映,大一大二的学习相对迷茫,找不到目标和方向,学习动力也相对较低。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面对社会压力,很多同学选取考研究生,有了这样的目标规划之后,自己的学习欲望开始增强,学习态度也比较积极。
2.外因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外部因素也有很多,调研结果反映,外界环境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排在第三位的是父母的期望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此外课程性质的设置、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相关因素,具体分析结果参考图表3。本文具体分析外界环境因素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高校学生学习态度影响因素分析(外因)
(1)外界環境。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外部因素之一,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也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学校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发生和进行的外部世界或条件的总和,[4]这里讨论的环境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图书馆、宿舍、实验室,还包括学校所营造的学习氛围、社会对于学校的关注程度,外界的压力等软件环境因素。在目前各个高校都在注重学校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营造美丽校园,这在客观上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提高。如良好的自习室环境会让学生认真的对待学习,优美的校园环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同时同伴的陪同和影响作用对于学习态度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所从事的高校在考研方面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宿舍集体考取研究生的事迹报道,客观上也说明了周边人的影响也会辐射学习态度。
(2)教师因素。这次的实践调研结果反馈,在民办三本院校,学生学习态度形成与教师的教学引导有至关重要的联系。上大学之后,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作用也相对缺少,导致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浑浑噩噩。很多学生迷恋手机、电脑网络,过于放纵自己沉浸于各种娱乐设施而不注重学习。有的同学认为考试仅仅就是考前突击背书就能蒙混过关,更甚至于有一些大学生因为抱有成绩好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的心态,没有目标而放弃学习,导致了现在大学里学习风气不浓。这种情况就凸显了教师在学生学习态度方面的影响因素,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期待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教师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和表扬,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高,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三、结语
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社会层面,要从整体的社会风气着手,改变大学生知识无用论的错误认知,学习德国的经验,营造一个全民读书、全民学习的良好环境,通过公益广告、社交媒体等形式,向大学生宣传学习的重要意义。2.学校层面,熊丙奇教授在走访世界一流大学美国杜克大学之后指出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是需要人性化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支撑的。我们的学校在发展的时候可以学习和借鉴杜克大学的管理模式,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人性化管理环境,大到校园布局,小到教室、图书馆座椅的摆放,让学生学习方便、生活方便、交流方便。
根据本文的分析研究,对于学生,必须将内因和外因找到共同的支撑点有机互动与结合,才能真正从根源上解决不良学习态度的问题。学生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外界环境、教师的引导等都是外在因素,改变学生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必须要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争辩,求同存异,从多元角度去看待问题,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笔者在以后授课过程中,也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提出的问题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同时在课外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探索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应龙,何祥勇.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6-58.
[2]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89-192.
[3]马金凤.叶鹏:热爱方能不困惑[J].河南教育,2013.11(14-15).
[4]蔡明俐.大学生学习环境资源管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