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燕
[摘 要] 磨课是教师成长的基石。磨课既可以从自身课堂教学案例中琢磨,不断地审视案例,最终找到“生活化”的理实一体化营销案例,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借助教学团队互助磨课,能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合作互补,其结果是促进团队成员共同成长。
[关 键 词] 磨课;理实一体化;“生活化”案例;感悟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5-0048-02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永恒追求。中职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好,因此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市场营销理实一体化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虽然理实一体,但难免会出现案例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磨课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磨课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打磨、斟酌、探讨、否定、感悟的过程,是个人成长的基石。
一、基于自身课堂教学经验的“第一磨”
以《市场营销知识》第二章“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与对策”这一内容为例:这块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包括对“环境机会”和“环境威胁”的分析;二是应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对策。我们中职的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因此我在第一次给学生上这节课时,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通过抽象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我先给学生解释了“环境机会”和“环境威胁”,然后结合石油价格变化大起大落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变动给中国石化企业带来怎样的环境机会和环境威胁。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他们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没能很好地概括出中国石化所面临的环境机会和环境威胁,没有达到我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本节课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失败的。
我精心准备的案例为什么引不起学生的共鸣?课后,我分别找了两个学生了解本节课理实一体化的学习感受,发现有两大问题:(1)对中石化所面临的环境机会与环境威胁分析,需要学生事先掌握中石化和国际原油市场的相关背景资料,我设计的案例中只有石油价格的变化信息,缺少中石化的相关背景资料,学生未得到更感性的认识,所以无法将案例表达的实际知识与教材理论知识结合起来。(2)中国石化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毕竟比较遥远,学生只知道它是个以石油为产品的大型企业,其他的就不得而知。学生又不是“有车族”,石油价格的起落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无法激发学习热情。那么,市场营销课堂上是否该选择生活化的案例?
二、集课堂实践和团队互助的“第二磨”
再次上课,这次是教研组课例研讨。我以此为阶梯,营销案例生活化,将市场营销中的“环境机会”和“环境威胁”两个知识点串联在案例中,学生能理解、接受并最终应用。由此,确定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理实一体“生活化”。
那么,应该选用怎样的案例才能更好地贯彻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呢?教材又该如何处理呢?案例又该如何表述呢?思考良久,我对本堂课进行如下设计:(1)用案例使知识“活”起来。我想到了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经常使用的产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2)用案例将知识“串”起来。我先对该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将本堂课的知识点串联在它当时来华投资时所面临的营销环境分析,让学生分析该公司拥有哪些“环境机会”,又面临怎样的“环境威胁”?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理解“环境机会”“环境威胁”的概念,形成正确分析营销环境的能力,同时也能感悟企业文化,实中学理,理实一体。(3)用多媒体让案例“动”起来。在案例资料的呈现方式上,尽可能地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代替文字描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案例的语言描述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幽默,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我将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付诸于教学实践,课后,同伴们总结了以下几点:(1)将该公司案例引入课堂,将知识点串联在该公司来华投资营销环境分析案例中,学生在案例的分析探究中,理解“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掌握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方法,感悟企业文化,理实交融,是市场营销课堂理实一体“生活化”案例教学的有效探索。(2)虽然该公司的案例更贴近学生生活,也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共鸣,但此案例发生的时间比较早,这对学生案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增加了难度。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上还可以进一步打磨。(3)对该公司二十多年前来华投资时所面临的各种营销环境的分析,都采用了教师介绍案例,抛出案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知识点落实到位,理、实一体,教、学一体,但学生没有较多自主表现、展示的机会。(4)整堂课均采用了这种“问题+分析”的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在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上还可以继续探索。
同伴的总结,顿时让我茅塞顿开,解开课堂教学中的“二惑”:(1)上课伊始,我塑造了案例,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跟着我的脚步展开对案例的探究,对我抛出的问题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躍,但到了后半节课,回答问题的学生少了。我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否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展示表现的舞台?(2)在分析该公司来华投资时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时,虽然我播放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纪录片,直观地告诉学生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学生毕竟年轻,对当时中国所发生的变革理解不到位,因此案例没有达到最佳效果。那么,我在案例的选择和组织上又该怎样调整呢?
三、集教学再实践和团队智慧的“第三磨”
第三次上“市场营销环境分析”这节课,这是一堂校级公开课。为了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并且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磨课是必须的。教学理念仍然是理实一体“生活化”,用一个案例将知识点串连成线,翻转课堂。那时正是余姚杨梅的上市季节,这为我的案例题材选择增加了新鲜血液,精神也为之一振。课前,我早早地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把自己定位为杨梅加工生产企业的市场调研员的角色,用新的视角来分析余姚杨梅存在哪些市场机会和市场威胁?课堂上,学生分组上台阐述。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那是肯定的。
为什么小小的一个案例变换能引起学生如此高的参与热情?静下心来思考:第一,杨梅对于余姚的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农产品,尤其是很多同学家里有大量的杨梅树,从小吃着杨梅长大,对杨梅的产销情况非常熟悉。如此生活化的案例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有些学生认为这对他们家杨梅的销售有极大帮助,所以参与的热情很高,而且分析得头头是道。第二,课堂翻转后,如果把教室看成一个展示的舞台,那么,学生站在了舞台的中心,他们尽情表演,老师则站在幕后,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角色。45分钟里,学生既要自我展示,又要点评他人观点,持续学习时间延长。
同学们在肯定了本节课成绩的同时,再次提出了两条意见:(1)在学生上台阐述观点时,特别是当他们的观点具有创意时,掌声说明了一切,学生很受鼓舞。但除了“掌声”,表扬与鼓励的形式是否可以再探究。(2)本课的知识点是随着学生观点的阐述呈动态展开,怎样让知识“动”而不“碎”,还需要进一步斟酌与打磨。
是啊,我们中职的学生,在他们以往的学习生涯中,听到的赞扬、得到的鼓励少得可怜。在以后的教学中,怎样适时运用赞扬与鼓励?我还得不断思索。而在这开放的课堂中,教师如何扮演好导演的角色,也需要我不断探索。我把这些都记录在了我的教学感悟中,它作为我新一轮研究磨课的起点。
四、“三磨”之后的感悟
三次磨课,感慨颇多。磨课既是对“课”的研磨,更是对“人”的磨炼。
(1)通过一次次对“课”的琢磨、修改、尝试、反思,使我明白营销案例要从学生身边找,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市场营销知识的积极性;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上多懂脑、多想方法,才能为学生学习市场营销的知识和专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磨课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一个学习过程。通过《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与对策》中对“环境机会”和“环境威胁”的磨课,市场营销理实一体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不断清晰,并在“磨”中理解内化;磨课,使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也在不断地审视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提高。
(3)“三人行必有我师。”独自磨课,可谓“当局者迷”,容易产生经验主义和思维定式,往往发现不了自己存在的问题,甚至沾沾自喜。有时候,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往往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磨课需要借助教学团队的智慧,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团队互助磨课中,提供浓厚的研讨氛围,实现了优势互补,其结果是促进团队成员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冯金祥.市场营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7.
[2]万华.现代市场营销学[M].沈陽:兵器工业出版社,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