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慕课与高校思政课的双赢?

2016-07-04 09:12贺晓娟
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堂

贺晓娟

摘 要:慕课浪潮席卷而来、方兴未艾,我国各大高校思政课与慕课也开始携手,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子,然而人们对于新生事物总抱着或有所夸大或有所怀疑的态度,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如何将二者的特点进行融合,并结合当前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使慕课和高校思政课之间实现更多的良性互动乃至双赢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双赢慕课也就是“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它是在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简称OER)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集大规模、开放、免费、广泛互动、高质量课程、学习自由度高等特征于一体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慕课从被称为“慕课元年”的2012年开始呈现井喷式发展,到今天似乎正在经历瓶颈期,一方面很多的慕课平台已经势在必行地建设起来且追随者众,一方面有些人开始发现慕课与现实对接后出现的种种适应不良的问题并开始各种拷问,因此,对慕课的追捧与棒杀成为现有的两种极端反应。

对于我国的高校思政课而言,思政课教学与慕课的对接还处在小规模的实验期,覆盖面并不大,但就在人们认为找到了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一条有效路径的时候,又开始畏缩不前。客观地来说,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会历经产生、发展、成熟的不同阶段,也许,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慕课,并将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进行有效结合,探索一条使慕课和高校思政课之间实现更多的良性互动乃至双赢的发展道路。

一、慕课迅猛发展的原因分析

1.现代信息技术力量的推动

如果说多年以前的知识共享绝大多数仅限于纸质媒介,那么今天知识传播方式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为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慕课的出现,为我们展示了教育与技术之间如何实现深度的融合,在信息社会,一切跟技术挂钩的东西都在转型升级,那么教育作为社会前进的一大主因,是不是也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刻?在工业社会初期形成的灌输式教学加标准化考试的教育模式,是否也已经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刻?

慕课的井喷式发展给了这些问题肯定的回答。无论我们今天如何质疑慕课仍然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但理智地想一想我们就该承认,慕课现象乃是技术发展、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共同驱动下的产物。

2.慕课自身的鲜明特点使然

从宏观上而言,慕课作为“开放教育资源(OER)”的应有之意就是它承担了至上而下的一种知识传播的任务,为人类文明的推广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尤其是使得大学真正成为了知识生产、聚集和传播的重要阵地,这对于整个人类都有重要意义。

从微观上来讲,慕课本身具备的大规模、开放、免费、广泛互动、高质量课程、学习自由度高的特点,对于长久浸淫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青年学子而言,无异于是久旱逢甘霖,这群“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对于如何使用网络以及如何从网络当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着天然的敏感性与适应性,其次,慕课展现的更互动、更优质、更平等、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有着显而易见的吸引力。

3.人们对于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慕课对受众有一个根本性的要求,那就是学习必须是主动性的一件事情。慕课学习不再像传统的课堂,老师对学生耳提面命,进行着严格的课堂管理,它无论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任务的完成还是到互动环节的参与、课程学习的结束、能否顺利取得结业证书等方面,都体现了一种对人自身学习能力的要求和学习主动性的评价。如果一个人不是自己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所选择的课程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的话,他就不可能顺利完成慕课的学习。诸多参与到慕课中的人提醒我们,人们对于学习的目的变得更加明确了。

4.慕课与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对接

2013年2月,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宣布它已经有5门课程进入了ACE的学分推荐计划,意味着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学分可获得大学的承认。这一事件标志着“慕课”正式进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为慕课逐渐向高等教育渗透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慕课被实用主义者诟病的一点就在于,如果学习慕课的结果不能获得一张被广泛承认的证书,那么会让很多人失去学习的动力。这种观点忽略了学习者学习目的的纯粹性,但的确对慕课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如果慕课跟高等教育实现了进一步的对接,那么,慕课的运作将会更顺利,前景也更为广阔。

二、高校思政课自身发展的困境与诉求

1.传统课堂过于封闭保守,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难以突破。

慕课的出现促使我们反思思政课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与缺陷。传统的思政课堂是封闭而保守的,教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去跟学生们沟通、了解共性和个性,只是标准化教学。即使我们从“05方案”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但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都深有体会,无论是学生上课时的抬头率还是老师上课时的成就感,都是差强人意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讲授思想政治的课堂上,缺乏思想的碰撞和政治观点的表达,我们没有太多跟学生互动的机会,假如我们长期用这样一种刻板的方式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能达到最优呢?

2.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限的课时很难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思政課的教学内容和课时相比较是相当饱和的,很多年轻的思政课教师往往还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有限的课时里重复讲授同样的内容,教师的激情和创造力也会遭受打击,学生更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这就导致思政课最后只能沦为在考试之前让学生猜重点、压题、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而不能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把思政课打造成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重要课程。

3.教师之间壁垒分明,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受限。

尽管我们有教师互相听课评课的制度,尽管新教师应该有被老教师传帮带的经历,但是这些举措涉及的面还是太小。无论是高校与高校之间,还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其实在很多方面还是壁垒分明的,你要取到毫无保留的真经不见得那么容易,尤其是这种学习应该是常态化的、持续性的。那么,一名新的思政课教师如果不取长补短,即使上大量的理论课,其教学能力与水平又能提高多少呢?无非是熟能生巧罢了。这促使我们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

4.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需要联系实际解决新问题。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之所以被学生排斥,恐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感觉教师讲的东西都是老生常谈。我们发现,有些老师的课特别受欢迎,就是因为这些教师具备较强的时代嗅觉,可以结合现实提炼出许多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他把这些问题和案例渗透到理论教学以后,学生们的兴趣就变得浓厚了,上课效果也改善了。因此,如何将教学目标更多地转移到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对学生关注问题的分析、对学生不同想法的关注,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慷慨陈词,恐怕这才是思政课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的核心问题所在。

三、慕课与高校思政课实现双赢的现实路径

1.借助慕课打破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学生本位的教学新理念。

慕课带来的学习体验是前所未有的,真正参与到慕课制作中或者系统性地学完一门慕课的人会深刻地体会到慕课与传统课堂在教与学安排上的差异性。首先,慕课充分保证了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慕课可以让听课的人沉浸其中,感觉老师在为他一人授课,其短小的视频长度便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阶段性的小测试让人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弥补了平时上课时间的不足,让学生们对问题讨论的更深入,也更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这些都会被大数据捕捉到,从而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加强教学针对性。

借助慕课,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安排课程学习过程,包括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在内的教学模式,均是以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会主动性地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才能真正完成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与灵魂的塑造。

2.借助慕课深化思政课教师教学目标,由内容灌输型向思维引导型转变。

很对慕课的反对者委屈地说慕课的盛行是在消灭教师这个职业,我想,这是因为人们没有抓住教育的本质,对现有的教育模式缺乏自信。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不会消失,不仅因为教师能够和学生面對面,而在于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的困惑、疑虑、问题、争议等情况的时候,能够客观、全面、深刻、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观点供学生参考和讨论。我们的思政课教师一直以来,更多地是停留在努力地向学生解释“是什么”的程度,至于“为什么”和“怎么做”,并没有多少人致力去解决,以至于不但学生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自己也在经验主义的圈子里打转转,很难有所突破,也谈不上教学相长。

事实上,在信息技术发生巨大革新的今天,教师的作用反而更为强大了,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作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怎样将慕课作为工具,真正致力于塑造学生的内心,为人性的成长服务,将成为思政课教师最大的任务,某种程度上,这才真正让教师的角色回归了本源。

3.借助慕课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学习与提高,促进思政课教师的快速成长。

慕课的出现,自带“名师、名校、名课”的光环,因此,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高端教育资源的向往,同时也可以让思政课教师不断地从优质慕课中去学习、提高,学生从学的角度听课,教师从教的角度听课,各自汲取营养。

其次,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都不是人云亦云的复读机,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在转换教学目标,进行翻转课堂式的教学之后,思政课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大大提高。

4.借助慕课深化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沟通,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与教学针对性。

首先,慕课平台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将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动态一一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这就等于随时发放大面积的调查问卷,能够帮助老师深入了解学生动态。其次,在师生互动的平台,不同的学生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对老师进行提问,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深入互动下,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得以凸显。

参考文献:

[1]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2]叶承芳.MOOCs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与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