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性别教育的影响因素

2016-07-04 16:09王千
学园 2016年3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影响因素

王千

【摘 要】当今社会,“娘娘腔”“女汉子”被越来越多地提起,一些男性缺少了应有的阳刚之气,一些女性缺少了应有的阴柔之美。由于早期培训的偶然性,或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人逐渐偏离社会文化标准,出现性别意识弱化现象,造成性别角色意识混乱。文章探讨了性别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力图引发教育对性别培养的理想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性别角色 性别教育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99-02

米德说:“在历史上我们的文化依赖于许多人为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是性别的差异,创造了财富和不同的价值。”然而,性别角色混乱的现象日益显现。许多男生开始戴耳环、戒指、项链,走路妖娆,手势柔弱。有些男性的性格也变得温柔,说话不再铿锵有力。相比之下,一些女性却不再“小鸟依人”,她们性格豪爽,穿着中性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代表作《未来的冲击》中曾预言过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就包括性别的中性化。面对此类社会问题,性别教育开始被提及和关注。

一 性别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性别教育即社会性别的教育,是指以特定社会背景中的性别观念为基础,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影响受教育者性别认知的发展和性别观念的形成,产生相应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一些研究者认为,性别教育就是性别角色教育,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所以,性别教育就是指教育者依据自己对社会性别角色标准的理解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會化施以影响的过程。性别教育的实质是分析男女两性差异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寻求性别培养的理想模式。

二 性别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法国女哲学家波伏娃有言:“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而其实是变成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

1.家庭因素

在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从其双亲身上学习的有关两性角色的知识最多,也最为深刻。其中家庭背景、父母的期待与赞许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母亲的文化程度和职业选择是直接影响儿女受教育程度和职业选择的因素之一。研究发现,父母对事物所持的信念对子女对同类事物的看法影响极大,其中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最大。关于父亲对子女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亲的缺席也就是单亲家庭,研究表明,父亲的缺席对儿子的性别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男孩表现出女性行为模式的可能性增加了,他们在思维模式上更像女孩子,群体活动中攻击性、竞争性也较低;另一个极端是这些男孩可能会表现得过分顽强和具有攻击性,这可能是由于在生活中缺少男性模仿对象而采取了不恰当的情绪释放方式。

性别角色行为的发育,儿童期是个关键期,也被学者们称之为“性的烙印期”,也就是说错过了这一年龄期,就很难顺利地习得与性相对应的性别角色行为,并使以后的生活被排除在社会文化生活之外。而这一时期性行为的学习,主要来自于父母对符合其性别要求的行为给予赞许和鼓励。父母往往是通过差别教养与榜样影响来强化这种赞许与鼓励的,因此父母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到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儿童期一旦建立了良好的性角色行为模式,就会相当稳定,并成为其恒常性的个性特征。

2.学校因素

学校是每一个未来社会成员完成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教育在个体性别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教师性别结构的失衡、学校性别教育的缺失、教师性别角色观念的淡薄等因素,制约了学生男女性别角色意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的幼儿园中女教师居多,女教师又容易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去对待不同性别的儿童。女教师对学生束缚较多,过多地要求学生服从和遵守纪律,十分不理解儿童的心理,往往抑制淘气好动的男孩。有些男孩因此会不适应并且会压制男孩自身的性格特点。因此女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性别观念,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

“我国的教育经历着一段漫长的缺乏性别省思的荒漠区。”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中,性别角色的教育是严重缺失的。我国的课堂中虽然出现了一些性教育的知识,但也只是对男女生理发育的简单介绍,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缺少针对男女生性别角色特点的相关课程设置,这更加淡化了男女生的性别角色意识,限制和阻碍了其性别角色的发展。而学校中许多教师性别角色意识淡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容易磨灭男性特质,没有顾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及情感方面的问题,给学生成长造成一定影响。

3.社会因素

青少年性别角色形成同劳动与职业的社会分工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有关,在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职业和劳动分工中的性别倾向对其影响至关重要。某些职业适合男性,某些职业适合女性,这种现象即所谓的“职业性别隔离”,即劳动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这种“职业性别标定”既受社会生产和分工水平的制约,也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社会性别偏见造成的就业困境,越来越多的女生选择以男性化的方式存在,他们借鉴男性的思维方式,模仿男性的行为方式,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优秀的女性特质如温柔、善解人意等被弱化,其女性性别意识逐渐淡薄,取而代之的是男性豪爽、粗暴的性格特征,呈现出性别角色的错位现象。

近年来,对于发轫于娱乐界的中性化风潮,使得一些“美男”“帅女”被青少年视为一种时尚,在商业文化规训力日益强大的当代,传统的“男女有别”和“男女都一样”的社会性别观均有可能被颠覆。大众媒体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美男”“帅女”,甚至被过度渲染,冲击了人们对以往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认识。青少年价值观与判断力尚未成熟,很容易跟风模仿,并以此为个性,认为是一种时尚,这将阻碍青少年正确性别观的形成。而如何引导这样的社会性别以有助于男女两性健康而全面地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性别角色的混淆与模糊现象,不仅会导致社会成员自身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失范,若长此以往不加约束地发展下去,还将造成家庭和社会伦理的混乱。即便是男孩成人结婚后,他也会因为这种错误的性别定位而缺少能力、使命感、责任感等男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女性也因失去了作为妻子该有的温柔、知性而面临婚姻上的难题。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青少年性别角色错位现象,不能完全归咎于男女自身,也有可能是教育的缺失导致的结果。因而不应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内尔·诺丁斯强调关怀伦理,要尊重、关心和善待他人,在性别上同样要对性少数群体理解、包容和关爱。

面对当今社会性别角色意识混乱现象,实施性别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对于性别教育,中间存在一个“度”的衡量。过度追求性别化教育,虽会让男女两性明确自己所拥有的性别特质,但易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及造成性别不平等,结果很可能是复制了传统和陈旧的男女社会性别。男性勇敢、独立,适合社会公共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女性温柔、顺从,适合家庭私人领域。现实中还存在着像男性一样果断利落的女生,像女性一样善解人意的男生,这些恰恰是他们独立于自身性别之外的优点,他们没有脱离社会标准的轨道,但却具备了异性的一些优质特征。基于此,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性别化教育,思索一种更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德.性别与气质(宋正纯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2]周小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王文、王国霞、赵莹.国外社会性别发展研究进展及对我国性别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4]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5]钱铭怡、姚萍、李丽敏.父母的信念对其子女信念影响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6)

[6]闫广芬.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J].教育研究,2006(11)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影响因素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
中国儿童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性别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