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
[摘 要] 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以教育生态学为视角分析了高校外语教育生态中的失衡现象并尝试提出重构生态平衡的路径。“互联网+”为高校外语教育提供了无数种可能性,也为进一步研究新时期背景下的教育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校外语生态;失衡;重构平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014-02
一、引言
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计划,并把“互联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此举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要积极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高校英语教育,改变就意味着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和现代信息技术密不可分。无论是现在流行的慕课(MOOCs)、微课还是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它们都正在改变着我们传统教学模式的理念,与此同时也对大学英语提出了新的挑战。外语课堂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个子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种生态因子构成的。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和影響:它们在合作与共生中使大学英语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生态整体,师生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与学之间的均衡发展,要实现生态教育理念下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二、教育生态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到20世纪70年代,国外教育生态学研究已比较兴旺。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教育边缘学科,是教育领域生态学相互结合的结果,它也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生态学基于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从而达到掌握教育发展规律、解释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的目的。美国教育学者阿什比(Ashby,E.)早在1966年就已经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的概念。尚有一些学者认为,“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Gremin L A)首先提出的。后来,这一研究有了很多追随者,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他于1977年出版了《学校生态学》,以研究教育资源分布为核心;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生态学》;美国加州成立了伯克利生态学方法读写学习研究会中心,并将生态学原则解释为“对于所有有机体和系统发展提供火力的引导原则”,等等(刘贵华、朱小蔓,2007)。
我国的教育生态学起步相对较晚。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学者方炳林首先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他在其代表作《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研究了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吴鼎福、诸文蔚(1990)在《教育生态学》一书中指出,应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出发,以教育系统为主线,解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切面,从而发散开,最终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任凯(1992)等人所著的《教育生态学》沿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比较深刻地分析了一些教育现象,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近年来,王林海、张晴、马兰(2014)就教育生态学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外语生态环境相关研究主要关照的是微观层面,比如:网络教学环境、课堂生态环境、学习者个体生态环境等等。相对而言,外语生态研究在宏观层面上稍显不足,比如:制度环境、文化环境、校园种群环境等。因此,在新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探索。
三、高校外语教育生态失衡现象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是颠覆性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背诵和记忆为主,而现在的学生遇到问题主要是靠网络搜索。在学习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上都产生了极大变化。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一定要转换思维,接受变化。但是,目前情况并不乐观。
现代社会由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各高校面临扩招以及郁于学校条件的制约,外语教育生态系统失衡现象比较普遍。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不同地区高校外语教育生态环境失衡。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上都有较大差异。西部属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存在差距,但在西部各欠发达地区之间,甚至是各省内部也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①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理解和思想认识不够。有些地区的高校对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教育改革还有很多顾虑。②资金匮乏。欠发达地区高校建设资金短缺和分配不均已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③信息技术类人才紧缺。高层次、复合型的信息技术人才是保证学校教育信息化顺利实施、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关键力量。高校信息化普及缺乏政策扶持,而且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周边环境也不够完善。(2)学校外语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失衡。学校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决策和导向也不同。这些都会失衡。(3)外语课堂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失衡。具体包含五点:①教育理念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失衡。②课堂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关系的失衡。③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的失衡。④课堂所学与实际应用的失衡。⑤评价体系的失衡。
四、重构高校外语教育生态平衡
鉴于外语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失衡现象,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最终实现高校外语教育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具体要从三个方面重构:(1)不同地区高校外语教育生态建设。政策有一定的倾向性,需要有针对性地扶持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地方院校的发展。(2)学校外语教育生态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政策,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从而加大对互联网背景下英语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力度,使大学英语课堂中各个要素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合力,改变失衡的局面,达到课堂生态动态平衡的目的。(3)外语课堂生态建设。具体从5个方面着手:①更新教育理念,寻求教育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平衡。②改进教学方法,达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平衡。③优化教学环境,营造适宜的环境与学习之间的平衡。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创设课堂学习与课外应用的平衡。⑤完善评价体系,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达到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的平衡。
另外,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学生应学会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学生在线上学习的过程是由学习共同体和学习环境构成的一个整体。而线下学习即传统课堂中的学习,主要包含了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不管是线上学习,还是线下学习,主体是人和环境。人指教师和学生,课堂环境包括教材、教学手段、课堂布置、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规章制度等等,课堂生态系统中的这些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生态圈。具体来说是指在外语教学环境内生存的各要素(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方法手段等)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并且具有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因此,如何实现高校外语教育生态平衡,如何保持信息化时代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结语
本研究从生态学视角审视“互联网+”时代高校外语教育。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存在一些生态失衡问题。因此,要探索构建高校外语教育生态平衡的路径刻不容缓。它既是学校发展所需要的,也是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更是時代发展所需要的。“互联网+”为高校英语教育带来了无限种可能性,互联网+外语、互联网+教师、互联网+学生等等。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做好迎接这种变化的准备。它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新时期背景下的教育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Ashby,E.Universities:British,Indian,African:A Study in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Boylan,M.Ecologies of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Classroom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0(26):61-70.
[3]Gremin L A.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 1976:3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6]刘志峰,程森.课堂生态链效应、特征及类型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1):23-26.
[7]任丽.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8]束定芳.论外语课堂教学的功能和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5.
[9]王林海,张晴.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状况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1):46-48.
[10]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