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菲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巨大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面对鲜活的生命,唯有焕发出生命力的教学才是理想的教学。
让数学课堂绽放生命力,这是数学新课改的要求,只有充满了活力的数学课堂,才会很好地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呢,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课堂充满趣味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把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入课堂,学生便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如讲“负数”时,我结合电视里的天气预报、地理课的海拔高度,还有生活中的收支问题、生意中的盈亏问题等来介绍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结合学生座位来具体讲解,实际问题都是具有利用价值的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以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又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可出示一幅由一些全等三角形构成的美丽几何图案,然后让学生来寻找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同样的,在教学“对称图形”时,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同时又能体会到数学的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发展了个性。另外,利用教材中的趣味题、数学小知识、数学家的逸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也是不可缺少的好方式。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巨大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合理地组织教材,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二、多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新课程倡导我们教师要学会放手,新问题新知识应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 “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理地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获取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并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建构数学知识。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时,我就让学生分小组去探索三线的性质,学生们通过画图,交流,讨论,得出了结论。课堂上,他们热情很高,就连平时很怕数学的同学都参与了,当我请他们发表结果时,竟然一反常态,流利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俗话说“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这就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弄清知识的来源。根据小学生好动的天性和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习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好动的特征引导到学习上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摸一摸、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取知識、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焕发课堂生命力。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时,让学生多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学习“几何体的三视图”时,可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评价环节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清楚地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教师必须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这样大多数孩子受到老师的鼓励后,都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加大了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极强生命力。
面对鲜活的生命,唯有焕发出生命力的教学才是理想的教学。这也将是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