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晓健
摘 要: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状况是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和特征,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建湖县通过推进“五化”同步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结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建湖县域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不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失衡等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向。
关键词:县域经济 转型升级 结构优化
近年来,建湖县紧扣“盐城领先、苏北率先、全省争先”工作定位,以转型跨越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统领,以项目推进和载体建设为关键,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在“新常态”下,建湖县域经济产业低端化、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主导产业也缺乏核心竞争力。加之,建湖县属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人口净流出,几乎没有享受过“人口红利”。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
一、当前建湖经济结构总体状况
1.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建湖县坚持以工业新型化为重要抓手,全力打好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攻坚战,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赢得更多空间。三次产业结构呈“一退二壮三增”态势,由2013年的14.6:47.1:38.3调整为2015年的12.5:46.5:41.0,二三产业占比提升2.1个百分点,达87.5%,在全市各县(市)中居首位。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3年的34.6:37.9:27.5,转变为2015年的30.7:35.0:34.3。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到69.3%,比2013年提高3.9个百分点,就业结构逐步从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三驾马车”持续驱动。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通常被称为“三大需求”。从三大需求变动特征来看,投资和消费是推动建湖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并且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消费需求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小。
3.“三项收入”增长较快。“三项收入”即政府的财政收入、企业的经营利润、城乡居民的收入。从发展态势看,全县国民经济的“三项收入”呈较快增长势头。 “三项收入”三年平均增幅均在13%左右。从收入结构看,全县政府、企业、居民收入虽然都处于同比增长状态,但劳动者报酬比重有所下降。
二、未来建湖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形势
由于建湖县属于资源缺乏型、环境约束型县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而投资又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资本比较效益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过程性的“产业空心化”和“实业失速”问题。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难度大。从宏观产业结构看,二三产占比提升突破难度加大。2015年,建湖县二、三产业比重为87.5%。二三产占比越高,往上提升的瓶劲压力越大,既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又要促进二、三产加速发展,结构调整优化的难度相应加大。从微观产业结构看,新兴产业规模较小,经济外向化程度较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偏大,全县“2+4”新兴产业名义上有174家企业,而目前符合新兴产业产品目录的企业只有21家,只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6%,产值比重仅占7%左右。从企业发展规模看,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上市企业。全县企业单体规模偏小,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48家,仅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2.8%。在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前100名企业中,建湖县只有6家企业入围,前10名仅有江苏新森达鞋业有限公司一家。
2.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高。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建湖县工业经济总体运行质量不高。一是投入产出效益有待提高。从2010-2015年投入产出情况来看,全县工业投资平均增幅为25.4%,而开票销售平均增幅仅为14.8%,产出增幅低于投入增幅10.6个百分点,投入产出比在1.3左右徘徊,投入产出比不高。二是工业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2015年,作为县域主体经济工业的劳动生产率24万元,比全市平均低4.7万元。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及皮鞋加工企业、节能灯具、机械加工比重接近80%。三是财政贡献率有待提高。2013-2015年,全县规上工业税收平均增幅17.2%,同期工业产值平均增幅21.8%,税收增幅低于产值增幅4.6个百分点。
3.服务业支撑能力不强。近年来,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由“十二五”末期2010年的94.24亿元增至2015年的147.91亿元,年均增长16.2%。全县规上服务业企业中,新兴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以高附加值、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专业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优化建湖经济结构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已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必须用新思维、新作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建议注重“三个发展”。
1.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着力点,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建湖县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已有成型的“兩区三园”,载体建设已不是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重点要在配套完善上做好文章;全县“2+4” 新兴产业也已明确战略定位,目前关键是没有形成完备产业链的产业集群,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战略路径上,要注重“四个升级”:一是以技术创新融合转型升级。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特别是现有技术和工程中心要真正发挥作用。二是以两化融合推进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强信息技术的引用,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倍增作用,重点推进产品研发和设计的信息化、生产装备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产品流通的信息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以重大项目推进支撑转型升级。要以产业补链、产品成套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和产业领军企业,引进一批重特大项目,产业关联项目,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优化,以重大项目引领转型升级。四是以培大育强引领转型升级。优化产业扶持政策,选择产品、技术、规模、品牌等具有成长前景的企业,进行要素倾斜,重点培植,加快形成一批旗舰型企业。
2.以提高产业层次为着力点,推动服务业增值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综合复杂的体系,也是先进地区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关键是要将发展服务业与城市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提效增效。一是加快建设科技孵化、科技创新和合作研发三个平台。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三是突破发展服务外包,抓住国内国际产业调整机遇,不断提高产业外向合作度和竞争力。
3.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着力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构性要求,要注重人的转移与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产业的升级与城市的扩张互动,进而实现人与城的融合。一是要科学规划与谋划。根据经济增长速度、吸纳劳动能力、人口增长曲线及流向、公共服务需求等参数,科学编制城镇发展、产业提升、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规划,使城镇化工作有据可依,有序推进。二要重抓产业和就业。农民进城不能“裸奔”,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源不可浪费。城镇化以产业的加快发展为基础,以转移农民充分就业为前提,以区域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为关键。三要创新体制和机制。土地制度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资产化处置办法,由村集体组织“买断”,这样既可有效地增加集体资产,又可增加农民进城的资本。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同等国民待遇。投入机制创新方面,除利用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加强城镇公用设施建设外,可以对小城镇的住宅、商务区、道路、市场等,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运作。
参考文献:
[1]《建湖县统计年鉴》2010-2015年.
[2]《建湖县城市发展规划》.
[3]《建湖县“十三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