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唯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老师不应忘记自己的使命,让我们的学生在童年时期就种下“科学”的种子,用语文叩开科学之门。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用以下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有效尝试。
一、充分利用媒体,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一个创造光明和欢乐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多媒体正是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活动,使学生入情入境。一些视频、课件的播放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例如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科学家从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获得了有益的启示,从而发明潜水艇、飞机,改进了轮船船体的设计,造出了薄壳结构的建筑物。学生对于文中的科学术语“流线体”、“薄壳结构”不甚理解,在讲这篇课文时,为了突破难点,我利用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勾勒出了鲸的外形,并告知学生像这样表面光滑、略呈水滴状的形体就是流线体。这一图片的使用,把抽象的科学术语形象化,让学生轻松理解了“流线体”。
二、加强课内外阅读,丰富小学生科学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课文成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科普类说明文约占八分之一。这些说明文一般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分为说明事理和说明事物两大类。它们结构清晰,内容适切,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强。如低年级有《问银河》《我叫“神舟号”》富有童趣,激发小朋友的好奇心;中年级有《航天飞机》《石头书》《水上飞机》等语言通俗易懂,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高年级有《神奇的克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秘的科学知识让学生树立探索宇宙的远大理想。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的同时也了解了科学知识。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向学生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葡萄这几种植物繁衍后代的方式。学生见识了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还有的课文让我们走近科学家,《诺贝尔》《钱学森》《轮椅上的霍金》等,从科学家身上学习到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崇高的科学道德和伟大的科学献身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鼓励学生多读书,加强课内、外阅读,通过反复阅读,了解常识性的科学知识。因为这些常识性的科学知识对于学生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也会向孩子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目,其中不乏科学性的作品,如《科学家故事》《世界自然之谜》等。从真正意义上加强课内外阅读,丰富小学生科学知识。
三、注重小学生科学方法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光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鼓励小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必要的科学常识,还要重视一下学生科学方法的灵活掌握与运用。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我会经常训练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课文中的信息;分析课文中字、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等等。通过这些训练,逐步使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更具条理性、逻辑性。
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中有一句“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句中“可以”一词,思考能否把“可以”去掉。又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抓住“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中的“也许”一词,体会通过表示揣测、估计的词语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类似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咀嚼,进行对比研读,深入思考,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独特的语言特点,语言表达的严谨、精确性,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学生一旦掌握了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除了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之外,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方法的指导。学生每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提前预习课文,而预习课文不只是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课文大意这么简单,还要了解作者简介,课文内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等等。如《少年王冕》中《儒林外史》吴敬梓的介绍,《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水浒传》的相关故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是大势所趋,是一种必然的倾向。从种子萌芽到生长,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定能用语文叩开科学之门。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