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飞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习思想博大精深,《论语》中关于学习理论的探讨,在之前已经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孔子学习思想的基础之上对孔子学习思想进行简单研究和介绍。
《论语》之“学”以道德修养为本,孔子教学以道德为主要内容,而且他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道德教育展开的,但《论语》之“学”并不仅仅局限于道德修养,而是把处世、治国,即服务于社会作为其最终目的。孔子一生诗、书、礼、乐、射、御等无所不学,时人称赞他:“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具体的讲,《论语》提到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六艺”和“四教”,这些都通过孔子和其弟子的对话体现出来。
一、六艺教育
孔子与其子弟对话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内容是“六艺”,也就是“御、射、书、数、礼、乐”。射主要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书包括识字和常识,相当于现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数的内容不但包括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在内;礼则是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的规范;乐指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进行道德情感的熏陶的教学。“‘礼与‘乐是互为表里,‘礼是‘乐的表现内容,‘乐则是‘礼的表现形式。‘礼与‘乐完成学习任务。”如果从课程角度来看,“御”“射”是体育课程的范畴,“书”属于社会文科课程,“数”是自然科学课程,“礼”则属于德育课程,“乐”属于美育课程。在德、智、体、美诸课程中,孔子是主张德育优先的。不仅如此,其中的礼、乐、书等都是围绕德育来进行的。“礼”属于政治课程;“乐”是通过音乐表现政治礼教,属于智育教育课程的;“书”也应该是政治教育的附属,其内容主要是一些文献典籍。至于文献典籍,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后来被教育界称为“六经”。“六经”是孔子通过对夏、商、西周文化典籍的整理而编撰而成的并把它们作为日常教学内容。“孔子以‘六经授徒是学者公认的事实。”“六经”中以“诗”和“礼”最为重要。
先说说《诗》。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培养学生重在三教,始于诗教,自立于礼教,成于乐教。特别是《诗》,孔子认为《诗》的学习对同学们的生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论语·阳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应该学《诗》,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各国的盛衰得失,可以使你懂得合群,可以使你懂得如何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学诗在人的发展中起到启蒙和增长知识的作用。孔子在教导其子孔鲤时也说“不学诗何以言”(《论语·季氏》),意思是说不学习《诗》就不会说话。
《礼》即《仪礼》,《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孔子论礼,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过多研究,只从学习内容方面研究“礼”。“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遵守了“礼”才可以正确地做人,还是孔子教育孔鲤的话“不学礼何以立”(《论语·季氏》),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不学礼不能“立”说明礼在孔子学习思想中的重要性。《论语》中“礼”主要指周礼,孔子的理想人格,提倡“克己复礼”(《论语·颜渊》),把复礼作为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按照“礼”的规定去做事,这就要说到学习的目的。
《论语》中关于《乐》《春秋》《易》《书》的记载甚少,但它们同样也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受到孔子的重视。《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可见孔子对“六经”的重视。
二、四教教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所谓文,即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是文的教育;行就是“躬行”,实践;忠即中心尽心;信即诚信待人。也可以说“文”属于历代文献学习为主的文科课程;“行”属于品德修行,主张受教育者日常言行应注意自己品德的修养,也就是“笃行”,也可以说思想品德课程或者社会生活实践类的活动课程;“忠”是人处理政事时应当有的办事态度,也就是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尽忠职守;“信”是为人处世之道,属于与人交际过程中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参考文献:
1.许新江.《论语》中的对话分析.儒家教育思想研究,2008.12:151.
2.秦彦士.诸子学与先秦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1:26.
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