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明
新大刚要求初中生学习古代诗词,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和运用。而我们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费时不少,成效甚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沉默是金”;或教师“字字落实”,学生死记硬背。这些习见的陈旧课型导致的结果是效率低下,缺乏生机。因此文言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但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就需要从文言文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语文学习效率,让文言文教学有效。
一、注重课前预习
古诗词毕竟是古人留下的精华,离我们已经渐渐的远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性,古人的许多语言已经发生了变化,许多语音语义字形字义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大量的通假字,古今意异字,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因此不容回避的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存在着一定的文字障碍。此外由于古今的生活习俗、道德风尚、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学习的障碍。因此对古诗词的预习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督促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预习,明确古诗词的预习最低标准是读准字音看准字形并把握课后基本的注释。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预习,如背景式预习,即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搜集新授课内容的背景材料;相关式预习,即复习与旧知识有关的知识,搜集与新知识相关的资料,如数据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观看录像片段等;难点式预习,即指导学生将新授课内容中的难点或不理解之处列出;心得式预习,即在预习时将初步阅读材料时产生的第一感受及体会及时记录下来,或是对阅读材料中自己有见解和心得的语句进行标记。各种预习方式交叉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对预习有个全面具体的认识,做好课前预习,为良好的课堂效果做好准备。
二、教学中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文言文教学内容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涉及的语音、语义、语法等文言知识点比较多,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与现代汉语表达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文言文初学者,更会觉得生疏,不知从何下手。一篇文言文涉及的知识点繁多,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希望把每篇课文涉及的知识在一二课时内全部教给学生,那是很难办到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因此,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文言文教学内容。一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就像我们平时吃饭一样,不要奢望一顿饭就吃出一个胖子来,这样反倒会消化不良。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把学习目标明确细化到每一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在备课之前,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其教学的重难点,然后在课堂上逐一实现。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侧重点应在于朗读背诵,词语积累,疏通文段。假如能够实现以上的目标,那么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就不成问题了。
三、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四、在现代文教学中渗透文言文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拉近文言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可以有效地破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语文教学中现代文教学占主要部分,文言文教学相对较少,因此只在教授文言文课程时讲述相关知识时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讲解现代文的时候适当的穿插渗透文言文教学。比如在讲到“妻子”一词时,教师可以顺便提及文言文中妻子的含义是指妻子儿女,在讲授俗语“是可忍孰不可忍”时,可以解释这里“是”的意思是代词“这”,在正是场合称呼“令尊、令堂”等。通过教师有意的教授,学生无意识的学到了更多知识,再次学习文言文时,就能够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时补充背景资料,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文言文作品的学习离不开写作背景,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该补充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生动的历史故事、作者的自身处境以及文章中涉及的作证资料。比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补充《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文献,善用比喻,长于说事,喜欢采用渲染夸张的方式突出各方辩论,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由此可以得知《邹忌齐王纳谏》也是侧重于观点的表达过程(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对邹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总之,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务川县涪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