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篁深处的“陈氏宗祠”(外一题)

2016-07-01 15:12黄梦燕
文学港 2016年6期
关键词:本堂琉球宗祠

黄梦燕

杨岙,杨岙,应该是姓杨人居住的地方吧,听说村子里有一座古老别致的祠堂,为区级文物单位,很有看点。在一个天高秋爽的早上,我坐着朋友的车子沿着回旋曲折的大海线(北仑大碶至春晓海口)前去观看。

阳光灿烂,一座座蜿蜒奇峭的峰峦在窗外掠过,一条条叮咚作响的溪流在山间跳过,一棵棵喝醉了酒的红枫在路边闪过,山岙深处的霜秋美景在我眼前一一展现。不知转了多少个弯,来到一处满山遍坡都是秀竹幽篁的地方,就到了目的地杨岙。我们来到花园旁宗祠前的广场上,定睛一看,令我匪夷所思,既然是杨姓居住的地方,为什么不是“杨氏宗祠”,竟是一座“陈氏宗祠”?按一般规律以姓命名的地方,村民的姓基本都和命名的姓氏相吻合,如大碶张岙人姓张、上周岙(即民丰村)人姓周……可杨岙显得有点特别,我问身旁路过的一位老人村子里有没有姓杨的人居住?他说一个也没有。这位老人原来是村里退下来的老支书陈斌华,他对村里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我说既然如此,应该叫陈岙,为什么又叫杨岙?

老陈说,树有根,水有源。他向我们介绍起杨岙名称的由来。原来在宋神宗时期,一个杨家将的后裔被辽兵追杀,此人一直逃到东南边陲,进入了当时还是深山老林荒无人烟的地方进行躲避。后来,他干脆在我们村子东边的向朝山下隐居起来,崇文尚武,耕读传家,只因他姓杨的一户独居,从此这里就称为杨岙。由于周边有很多荒地可用来种粮种菜,杨家毎年常需雇工来开发耕种。

杨家延续到明嘉靖年间,招来了一个名叫陈兴燃的年轻人,他的先祖从鄞县姜山迁到瞻岐镇东坑,繁衍至陈兴燃已是东坑陈家第七代子孙了。二十多岁的陈兴燃从东坑来到杨家做长工。第二年,杨家主人看到这个长工身强力壮,精明能干,十分喜欢,就招他为婿。随着斗转星移,岁月流逝,杨家人死的死了,走的走了,渐渐在杨岙销声匿迹。倒是做长工的陈兴燃则在杨岙开枝散叶,瓜瓞绵绵,成了杨岙陈氏宗族的始祖,迄今有470多年的历史,旺族至今已有21代,200多户人家,约500多人,其中有200余人去了上海谋生,20多户人家迁往大碶邬隘居住。

上述这一历史似乎在“陈氏宗祠”中可得到证实。在八柱九檩的“大本堂”两边大柱上写着两对楹联,一副为:“一脉溯姜山典留大本,三迁来盘谷泽被分支。”其意为杨岙陈氏一脉源于姜山“大本堂”;所谓“三迁”,指始祖先从姜山迁至东坑,再从东坑迁至盘谷。“盘谷”为“张杨盘岙”统称,因为从山上冲下来的溪流到了那个山谷变得盘旋曲折,所以称为“盘谷”。另一副楹联为:“所钦先祖是皇派接姜山一脉,乃颂曾孙有庆祀隆盘谷千秋。”这里隐含着一个非常厚重的历史典故,系指杨岙陈氏始祖陈兴燃是姜山“大本堂”里一位曾被皇帝派为钦差先祖的后代。这个先祖当时官职虽小,可他所完成使命的作用可谓大矣!此人谁呢?就是在明嘉靖五年(1526)姜山“大本堂”里那个丙戌科进士陈侃。陈侃,字应和,号思斋(1507—?)。入仕后,先授行人司(古代朝廷中专门从事对外工作机构)行人(从七品)。嘉靖八年(1529)升任刑科给事中(正七品),专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监察六部官吏。嘉靖十一年(1532),琉球藩国国王尚真驾崩,其世子尚清请求册封。这个册封制度始自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行人杨载受命携带国书出使琉球国(今日本冲绳)之后,琉球王便开始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并向中国纳贡称臣,采用中国法定年号和历法计时,直至清代光绪帝止,在长达五百多年时历史长河里,琉球国一直处于中国的册封体制之下,是中国的臣属之国。

这次嘉靖皇帝派年轻有为的陈侃为正使,行人司行人高澄为副使。圣旨下达当天,陈侃几个密友无不为他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因为此去风险极大,琉球国地处东海与太平洋之间,海天茫茫,路途遥远,洋上常有不测风暴,倘若不幸遇到就会葬身鱼腹。更何况海上随时还会出现倭寇海盗拦路抢劫杀戮之事,所以朋友们竭力劝他辞去使命。可陈侃却道:“君父之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他认为这是代表皇帝去进行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即使冒极大风险他也得去,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威仪,毋须担忧个人安危。经过两年时间的准备,购木材、觅工匠、造大船、募卫兵、请翻译、找医生、买礼品……最后陈侃和高澄穿上新制的一品大员的钦差服,率领一个360人庞大封团,携带皇帝敕诏及赏物,偕同琉球国“迎迓使团”于嘉靖十三年(1534)四月,乘舟前往琉球国,册封尚清为琉球国中山王。当下,尚清就赠予陈侃馈金四十两,却被陈侃宛然拒绝。这令中山王十分感动,便在天使馆附近建了一座“却金亭”,以表彰其事,叫琉球国大臣学习陈侃清廉自守的崇高风格。同年十月,陈侃回来后,他虽属第11任册封使,但却是第一个根据途中所见山川风情和一路艰危写了万余字的《使琉球录》册子进献给嘉靖皇帝。他在《使琉球录》中写道:“四月十八,舟先发于南台……十日,……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在后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文中所说的钓鱼屿、黄毛屿、赤屿,就是现在的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而“夷人鼓舞舟,喜达于家”。则以琉球“迎迓使团”人的切身实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古米山是中国与琉球国海疆分界的事实。作为当时的官方使者陈侃非常清楚记载了钓鱼屿(岛)是属于明朝的,到古米山后才属于琉球国。这比日本觊觎、并吞琉球国后才发现钓鱼岛的1884年早了350年。因此,《使琉球录》成为现存最早记载我国与琉球国海界的中国官方文献。2012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钓鱼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白皮书,就是将《使琉球录》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证明钓鱼岛从古以来是属于中国的。陈侃出使有功,回来后升为光禄寺少卿(正五品),后又迁南京太仆少卿(正四品)。民国《鄞县通志》载:“(陈侃)……奉命使琉球,怡然就道,艰危万状,濒死者数,终不怨慑,还朝迁光禄少卿,又迁南京太仆少卿。”

杨岙陈氏后人能接上这样一位廉正节操“皇派”使者的血脉,实感无上荣光,当然得隆重庆祀。所以每年到冬至节那一天,全体村民便在陈氏宗祠里隆重举行庆典,祭祀先祖,希望在“盘谷”的子孙们能把先祖为国效劳的优良美德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祭后,全村人便围坐一起和和美美地吃顿团圆饭,倾谈始祖在杨岙开创基业的恩德,欢叙一年来丰产丰收的喜悦。

“陈氏宗祠”创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根据当地山川地形,建为坐南朝北略偏东。在宗祠大门外另设一道黑色的木栅门,在两门中间的左右两旁蹲着一对石狮。墙上的窗户,有的用一对盘龙的石窗,有的用半弧形小瓦砌成俊美的图案,很有几分古朴浑厚之感。前进为五开间正房,硬山顶平屋。正房后原有一座造型别致的戏台,毀于“文革”。大殿的廊檐呈弓形,红椽蓝顶,精美绝伦。上书一块“脉绍颖川”的匾额,意谓继承姜山大本堂的陈氏支脉定能在山川秀美的“盘谷”脱颖而出。檐下高高挂着几盏大红宫灯。祠内呈井字状,匾黑、柱黑,壁红、檩红,楹联的行草闪烁着金光。整座宗祠显得清洁整齐,端庄大气。

宗祠里“大本堂”三字写得苍劲凝重,据《北仑地方志》记载此匾额为王正廷所写。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号子白,浙江奉化人,是民国政府的外交官,他热心于体育事业,是我国第一个申请奥运会的人,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他留在世上的墨宝现在已显得弥足珍贵。

在“大本堂”匾额下是一框框书画组成的影壁,毎一框,上为文字,下为彩绘,画着古时山水和人物,此影壁与“大本堂”匾额般配,显示十分秀美和契合。

此外,该祠还有一处独到地方,就是明堂两边的厢房窗户,当时绝大多数祠堂都用花格子木窗,而“陈氏宗祠”用的全是玻璃,这在100多年前的晚清时期有点不可思议。因为那时杨岙根本没有公路,全是高高低低,弯弯绕绕的山道,从杨岙到大碶镇上单趟就得走三个多小时,杨岙陈氏的先人们用何办法把这易碎的玻璃运进来?又为什么要用当时稀有的玻璃来做祠堂厢房里的窗户,这说明杨岙陈氏先人们有一种前瞻性的发展眼光。如今这座宗祠已成为杨岙村民的瑰宝和骄傲。

古镇大火与救火

古镇柴桥是由上街、中街、下横、下横街组成,其中最闹猛要算中街,可偏在这最繁华的地方。发生了两次重大火灾,一次发生在1924年春,有人为报私仇故意纵火,放火后自己逃往外地,整条中街被烧得面目全非;另一次不小心失火,发生在同年农历十二月初六,使古镇中街雪上加霜。关于这两次大火,1925年1月18日,宁波《时事公报》上,有一篇关于《柴桥中街火后之凄凉》的新闻报道:“镇海海晏乡柴桥镇,市肆林立,商务繁盛,向有小宁波之称,讵料本月初六晚,该镇中街马生太饼店,不戒于火,顿兆焚如(立即燃烧),致延及邻近商号民房,共计二百余间之多,损失约在三万金以上。查是街于去岁春间遭回禄(火神,火灾代名词)之祸,各商号因损失过巨,无力支持,而倒闭者颇多。及今元气稍见恢复,而又遭浩劫,况年关在即,上下欠款,均须照数缴纳,更有何款再行盖造,重新营业,故灿烂繁华之中街,将变成一片瓦砖场,未悉何日果能回复旧观也。”此篇报道证实了1924年一年中,柴桥老街曾先后发生过两次大火。

如何恢复有小宁波之称的柴桥繁荣街市?成为当时各商号的一大难题,其一是资金困难,只有各自想法去解决;其二该怎样防止火警?这可是个大问题,非几个人可决定。于是由时任柴桥商会正副会长胡祥生、沃鼎生、朱旭昌等人召集各家商号店主进行讨论,最后大家得出一致意见,在重建街屋中,采用分境建筑的办法:即以“柴桥头”为中心,桥以北至下街石柱头设“桥北境”;桥以南至马家弄设“桥南境”;马家弄至太平缸设“中境”;太平缸至蒲鞋弄设“老上境”;蒲鞋弄至栅栏门设“新上境”。除“桥北境”和“桥南境”中间隔有芦江河外,其余各境之间都砌一堵又高又厚的防火墙。防火墙中间开一道月洞门相通,万一哪境失火可把月洞门关上,防止火势蔓延。高墙旁设两只盛满水的大缸,(后来改用水柜)以备不虞之需。

除了建防火墙,古镇老街还组建几处救火水龙会,以防火警发生。“新上境”柵栏门边,有一处“上街水龙会”,“老上境”有一个“咸安水龙会”,下横街水龙口旁设立一个“永安协义水龙会”,钟家路旁也设立一个救火会。每处水龙会都有拥有一定数量自愿参加的义务救火兵,这些人大多都是街上年轻店员和附近村民。那时水龙会设备十分简陋,只有一台水泵,其动力不是用机械和电动,而是靠人力揿压。除此,只有一些水龙带、梯子、火把、消防锤之类的东西。水龙会的组织纪律十分严密,有一个总管具体负责整个水龙会事务,下面有细致分工:抬龙的、掐苗子的、压水泵的、照明的、挑水的……

他们的行动有点像军事化组织,一年四季,不论春夏秋冬,不管白天黑夜,只要听到报火警的乱锣声,这些义务消防人员要立马放下手中一切活计,吃饭的要放下饭碗,营业的要离开店面,即使半夜睡觉听到乱锣声也得立刻起床,跑到自己的救火会里,各自拿起救火工具,赶赴火灾现场。

到现场后,先由总管根据水源、风向等诸多考虑因素,选择好安放水龙的位置,然后与兄弟救火会协商好互相配合事宜。如果火场风力大,火势猛,得马上组织人员“拔火弄”,把火场周围的房子拆除来抑制火势蔓延。但在一般的情况下,在水龙安放好后,总管会先叫二三个体强力壮有救火经验的年轻人跳到相邻的屋顶上去掐水龙皮带的苗子。他们站在上风岸的位置上,扛着沉重的水管龙头,把急遽的水柱喷射到燃烧的地方进行灭火。他们风险较大,有时风向一转,火势反往掐苗子人方向窜来,往往造成烧伤或摔伤。其他人的任务也不轻,挑水的要一担担地挑,倒入一只椭圆形的大木桶里,内装有双鲫铜嘴的简水泵,上连长木杠杆,旁接水管龙头,由八人分两组互相一上一下揿压长杠杆,由于压泵要压得快,水龙里的水才能喷得远,喷得急,所以人人都得倾力而为,显得异常艰辛。其他人帮主人抢搬贵重财物,甚至还冲进火焰熊熊屋内救人。

如果火警发生在夜间,还要有人高举火把照明,同时还要防止坏人趁火打劫,救火的任务确实是十分艰巨和危险的。这种紧张有序的投入直到火势扑灭为止,大家才可松口气。在胜利班师前,得计点自己队里的人数,若发现救火中有受伤队员,得立即送医院救治;如发现某个队员不在救火现场,事先又没向总管请过假的人,此人就要遭到应有的惩罚。

惩罚的方法显得有点特殊,往往会在当天或第二天,水龙会总管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拿着一面锣,走到无故缺席者的店门前,敲响铜锣,引来看客,然后按自己编好的顺口溜方式开骂:

“你这个小子坏东西,抹了良心喂狗去。你是一个义务消防员,理应冲到救火第一线。人家大火着屋檐,你却笃定泰山坐店里。全街百姓痛骂你,看你以后出去有啥脸。大家走弄评评理,应该如何处罚其……”然后骂街的人把锣嘡……嘡……地敲了几下,让所有看客的目光都集中到店里的人,大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弄得被骂人只能低着头,红着脸,不敢顶嘴。因为他自知理亏,又众怒难犯,不得不事后向总管写检讨认罪,保证以后不再重犯。

后来,随着老街防火制度和措施渐臻完善,四面八方到柴桥街上赶集的人也越来越多,各境所建的防火墙只有一个月洞门可出入,大大影响了人员和物资的交流和往来,遂逐渐被拆除了。

猜你喜欢
本堂琉球宗祠
红色是宗祠的母语
朝歌的诗
关于加强汉寿县宗祠管理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浅谈教师说课中的几个问题
走进崇本堂
务本堂
琉球王国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悲愤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