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成
摘 要:对学生的“幸福感”教育是集爱国主义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与理想前途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情感教育。思品课教材蕴含着丰富生动的“幸福感”教育内容,在教育中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相结合、生活感悟与理论提升相统一、正面引导与侧面反思相联结的原则。通过课前感悟体验、课堂探究思考、课后提升内化三个步骤来完成。
关键词:幸福感;初中思品课教学;感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幸福感”是指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和心理体验,包括满足感、快乐感、价值实现感。如今,“幸福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一、思品课教学“幸福感”教育的必要性
将“幸福感”教育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首先,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幸福感”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思品课教学的本质需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本质与新课标的目标是一致的。学校要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灵活运用鲜活的时政素材,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幸福感”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幸福感”源泉的挖掘、对影响“幸福感”因素的分析、对延伸“幸福感”良策的探究,正确认识“幸福感”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其次,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幸福感”教育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生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沐浴着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春风,物质生活富裕,生活方式现代,思想观念开放,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有幸福的感觉。但是他们的“幸福感”只停留在感性层面。所以,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系统的“幸福感”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培养理性思维,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眼光看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思品课教学“幸福感”教育的实践
“幸福感”教育不是单靠一节思想品德课就可以达成教育目标的,而是一个课前体验感悟、课堂探究思考、课后延伸提升的过程。我认为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课前准备(感悟体验)。设计一个关于“幸福感”的调查表,在学生中开展调查,获取真实有效的数据和材料;要求学生写一个发生在自己或自己家人身上的体现幸福生活的真实故事;动员学生走进社区生活,调查社区或本地区经济、生活发生的变化谈对“幸福感”的认识;让学生上网搜寻关于“幸福感”话题的典型材料。这些准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身边的故事、社区的变化、国家的政策掌握第一手关于“幸福感”的资料,形成对“幸福感”的感性的、基本的认识,为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步:课堂教学(探究思考)。教学形式可以是专题探究,也可以是时政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幸福感”教学,如创设情境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幸福感”时政报道;在获得了很多感性资料的前提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整合课本中与“幸福感”有关的观点和范例资源,设计带有冲突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性思考,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三步:课后延伸(提升内化)。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道理,把学生的脑袋变成知识的储藏器,而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认识、内化情感、践行品德,所以,“幸福感”教育的课后内化践行非常重要。我认为,在学生积累了充分的感性材料后,开展后续的“幸福感”教育实践活动十分必要。践行与内化是相互依存的,内化是情感的内化,践行是行动的践行。
通过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幸福感”教育,笔者深刻体会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必须突破教材和课堂的束缚,树立以教材为依托、以时事资源为载体的教学理念,遵循“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逻辑起终流程,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主动走向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利用丰富多彩的时事资源,扩展学习空间,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落实的思想品德课堂,完成新课标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镜环.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充满幸福感[J].中学课程辅导,2013(3):88-89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