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掀起了一场教学革命,催生了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为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形势,高职院校加入慕课建设的队伍,却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一些亟需破解问题。本文尝试将从政府、学校、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探讨慕课建设的可能路径,以期为推进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慕课;对策
【Abstract】A worldwide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reinforc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given ri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ocs, namely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To follow the latest tre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art launching Moocs soon before they find some problems in their wa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pproach the problems from five perspectives--government, colleges, courses, teachers and students--so as to find some solutions to those problems and work out the possible way out for launching Moocs, providing further reference to education reform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oocs; Solutions
20世纪末,信息技术在全球异军突起,并迅速渗透到教育领域。信息和教育的加速融合,催生出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即慕课。当慕课引领信息化教育的潮流时,处在教育领域改革前沿阵地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无可避免受到慕课的冲击,启动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如今,我国教育改革已然进入深水区,高职院校在慕课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指标制约相对严格、设施管理相对粗放、课程建设相对滞后,师资建设相对薄弱、学生动力相对不足等逐渐显露,这些问题亟需破解。
1 政府方面
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高职院校每年都要开展学生毕业率和就业率的统计、汇总和上报,这些数据将直接决定高职院校在同类院校的排名,同时影响高职院校招生名额的审批和生源的招录。而因为慕课完成率低和通过率低,实施慕课教学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率和就业率必然受到影响。慕课课程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现实与高职院校毕业统计考核达标和吸引生源的要求相矛盾,两者不可兼得,高职院校为此陷入两难境地。为了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推进慕课建设,教育主管部门要在顶层设计上给予慕课政策上的支持,如从国情出发,制定我国推进慕课建设的发展战略,或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和领域,出台推进慕课发展的指导思想、框架原则[8]。教育主管部门同时应在行政指标上给高职院校适当“松绑”,减少阻碍慕课建设的掣肘,如把慕课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内,一方面,可以突出慕课平台在教学改革、就业培训、创业指导、社会服务等其他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具有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以提高优秀毕业率、优质就业率等举措淡化或替代毕业率、就业率考核指标,解除高职院校实施和推广慕课的现实桎梏和后顾之忧。
2 学校层面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慕课教学的前提。2001年至2009年,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但是建设模式趋于粗放——重硬件、重投入、重规模。2015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从硬件建设转移到软件设计、平台开发,从前期投入转移到过程管理、后续维护,从规模发展转移到宏观统筹、协调整合,为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做好铺垫。在平台管理方面,高职院校除了应建立和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制度和机制,对信息基础设施资源进行宏观统筹外,还要采用“互联网+管理”的模式,引进智能管理后台,做到对现有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申报项目做到充分调研,严密论证,科学规划;对在建项目做到详细部署,动态监管,跟踪落实。高职院校还应对所有项目做绩效评估,确保管理有延续、建设有实效,从而实现信息化系统内经费、设施、师资各种因素有机协调,为搭建慕课平台夯实基础。
3 课程方面
一直以来,低完成率和低通过率都被视为慕课的软肋,平台建设薄弱和机制不健全也饱受学者诟病。要推进慕课课程建设,首先要正确认识慕课完成率和通过率的问题。国外,Udacity的管理者乔纳森就用数据证明了慕课课程通过人数远多于实体教学课程通过人数的事实。国内,上海交大教务处处长江志斌对质疑慕课的观点提出了反质疑,他认为以课程完成率来评判课程效果俨然体现了传统的课程评价观,而沿袭以往的标准来衡量非传统的课程显然不科学。无独有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姜朝晖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时评,呼吁理性看待慕课的高辍学率[7]。虽然慕课的通过率和完成率不高,但是对待这种非传统的教学形式,高职院校不应采用传统的评判标准,而应对慕课持有理性的认识和合理的预期。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着力加强慕课的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一方面,要独立探索慕课平台建设路径,走独具高职教育特色的慕课开发之路;要树立一盘棋意识,加强横向交流和合作,在技术和资源上实现共享共建,形成真正意义的联盟。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相关机制,如建立慕课平台质量标准体系,设立课程准入门槛,如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慕课的原创性,维护制作者和开发者的利益。
4 教师方面
高职院校中,信息化教学是相当多教师的短板。信息化素质不高、缺乏团队支持等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致力于慕课建设的教师。为此,参与慕课制作的教师要做到认识到位、基础扎实、业务过硬,应厘清概念,对慕课及信息化教学形成正确认识,同时,要努力强化教学基本功,积极接受信息化培训,不断磨练实战技巧,还要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合作中提升默契。就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要为慕课师资建设提供动力,通过分层次、多批次地组织培训为教师的信息化转型创造条件;通过跨专业网罗人才、招贤纳士,为打造信息化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团队做好人员配备;通过引进信息化教学和录制设备,为慕课制作的模拟演示和实战录制营造情境、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给教师施加压力,将信息化素质纳入教师业务考核范围,扩大慕课制作、开发等信息化教学项目的相对考核比重,量化信息化考核指标,引导教师自发、自主、自觉参与教师团队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5 学生方面
注意力分散、拖延症、孤立感是选择慕课学习的学生面临的三重挑战。为激发学生参与慕课学习的动力,需要在课程设计和学生引导方面入手。慕课课程设计层面,要遵循人性化、趣味性、交互性原则:首先,要实现知识点在不同阶段课程的串联,便于学生搜索、定位,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利用云计算跟踪和大数据统计,汇总学习数据,反馈共性问题,为学生定制学习模块、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参考;其次,要以游戏通关、实时排名的方式组织在线作业和随堂测试,让学生收获进阶式学习的满足感,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竞争意识;最后,要以远程视频的形式组织研讨、集中备课,开展互评,使学生在互动中互联、互助,增加学生的共同学习体验,达到克服孤立感的目的。就学生引导而言,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就同一门课程要给学生选择在线学习还是线下学习的自由,要引进线上、线下学习和虚拟、实体学习学分认证和互认,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其自律性、前瞻性,可以在学生中召开经验交流座谈,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和科学安排进度。
6 结语
在教学信息化改革需求的驱动下,慕课建设成为大势所趋。高职院校在研究和实践慕课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慕课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探索建立优质慕课资源和平台,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履行了服务社会的职责,对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乃至缩小教育区域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朝晖.“慕课”高辍学率亦不妨理性看待[N].中国教育报,2014-09-23(2).
[2]祝智庭.中国信息化教育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88):22-23.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EB/OL]. http://www.edu.cn/20021119/3072463.shtml.2002-03-01.
[4]汤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94-196,208.
[5]于歆杰.对慕课认识的六个误区[N].光明日报,2014-04-29(13).
[6]查静,李旭.高职院校慕课平台建设的意义及研究述评[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5):140.
[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T6HxkFGOHJ1bPZRzfUll6izNIslzAZOZd7nIpV N8M5IRpcR6bkttGxTMhScfJtAFJV6oE77f-gCJzt5UC3JGa[OL].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