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鲁峰?李永能?王艳伟
摘 要:本文通过对昆明的5所代表性高等院校的调查研究,从创业基金、创业机构、创业导师、创业培训、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创业服务、创业平台8个方面,阐述了目前云南省高校在支持大学生创业体系建设方面的现状,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支持体系 高校现状对策
课 题: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Y453);云南农业大学就业创业工作研究项目(2015ZD09)研究成果。
自从李克强总理2014年提出要在全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了当下中国一个热门时髦的词,而对于最具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更是一针强心剂,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高等院校作为这股创新创业浪潮的前沿阵地,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据云南省教育厅2014年年终就业情况统计,当年全省毕业生中自主创业人数仅占1.2%,明显低于大部分省外院校,云南高校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任重道远。笔者选取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工商学院5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谈、网络查询、实地查看等方式,试图从创业基金、创业机构、创业导师、创业培训、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创业服务、创业平台8个方面,阐述目前云南省高校在支持大学生创业体系建设方面的现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云南省高校支持大学生创业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笔者调研的5所高校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做出了较多的探索和努力,也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5所高校自主创业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除了云南工商学院达到7.75%外,另外4所高校均低于2%。
1.创业机构
从所调查的5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工作存在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协同推进的局面,如教务处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学生处和校团委抓学生创业活动等,就业部门抓创业政策宣传、创业资助等,后勤集团抓创业场地管理等,科技园抓创业项目的孵化、指导等,而部分学院抓创业教育、设立具有学院专业特色的创业孵化园等。目前云南省各高校仍没有设立独立的创业机构,只有个别高校的就业职能部门下设了创业相关的科室,这与发达省份的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原因有三:一是新设立创业机构,人员编制难申请,场地和经费难到位;二是高校在创业意识和认识上还有待加强,仍有一部分人把创业工作简单地归口到就业工作当中,没有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去考量;三是各相关部门都想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有所作为,分散用力,合力难以形成。
2.创业基金
资金往往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一个瓶颈,各级政府和高校都积极设立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基金。云南省各个高校在支持大学生创业基金上均努力做到力所能及,5所学校均设有相关的基金,一般为每年10万~50万元不等,用于资助或奖励优秀的创业项目或团队,各个高校每年有几十个不等的创业项目来争取这笔基金,可谓是杯水车薪。据对5所高校的就业部门调查,部分高校通过校友或企业赞助设立了一些创新创业基金,一般是通过项目申报的形式进行立项支持,更多的偏重于理论创新研究,用于资助大学生进行创业实战的少之又少;同时各高校目前在做經费预算时,没有把创业经费单列,而是合并到其他经费中划拨,这给后期的使用带来一定的难度。
3.创业教育
2012年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目前云南高校中还没有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必修课,而是以选修课、就业必修课中的一个章节、一些专业的创业管理必修课、网络课程等几种形式出现。虽然大部分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都编写了自己的校本教材,但教材往往是良莠不齐,实效性并不强。授课教师大多来自于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学院从事就业创业工作的人员和辅导员队伍,虽有部分高校聘请了一部分校外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一起分段授课,但因课时有限,更像是在举办一场场讲座,很难形成系统性。加之当前各高校教室场地的限制,大班教学是普遍现象,因此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4.创业导师
近几年来,云南省各高校力图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稳定的专兼职创业指导队伍,5所高校均建立了校内外人员组成的几十人的创业导师库,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能给予创业团队精心指导、经验传授的导师太少,更不用说一对一的帮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校从事创业指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得不到同等待遇,导致教师很难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其次校内很多导师存在先天不足,仅是靠参加理论培训和自学一些理论来理解创业,加之自己没有经历过创业,很难有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自然很难深层次地辅导创业学生。此外,在聘请校外创业导师时,高校没有相关的机制和经费来支撑,往往是靠相关部门的人情关系来聘请导师,而导师更多的也是公益性行为,这样很难吸引和长期留住校外导师。同时各高校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规范、培育、考核这支创业导师队伍。
5.创业培训
当前,云南省各高校对创业学生进行的创业培训,主要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由第三方培训机构来具体实施的,以SYB或SIYB内容为主的创业培训。开展这些创业培训,应该说给想创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较系统的学习机会。但从培训后的调查来看,培训之后实际创业的学生少之又少。原因有四。一是报名参加创业培训的学生更多是冲着了解如何创业和多拿一个证书,真正去实践创业,还有很多要考量和顾虑的事情。二是培训的部分内容较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SYB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有些内容和说法已跟不上90后大学生的思维和节奏。三是授课教师的水平有限。由于第三方承训机构考虑到成本等因素,培训教师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四是创业培训与政府推出的各项优惠政策联系不紧密。学员参加创业培训后,不能得到各项优惠政策的跟进支持和帮扶。
6.创业活动
各类创业大赛、创业讲坛、创业沙龙、创业讲座、经验分享会、创业工作坊、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在云南省各大高校火热上演。部分高校甚至出现了“天天有咖啡,周周有沙龙,月月有路演”的火爆场面,创业氛围逐渐浓厚起来。在繁忙的创业活动后面,从5所高校调研情况来看,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拿当下最火爆的创业大赛来说,各级政府和企业纷纷进入校园,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本都是出于帮扶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目的,但由于多而集中,高校疲于应付,部分学生甚至成了大赛专业户,同一个团队换不同的项目参加不同的大赛,其实真正在创业的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和参与这些比赛,最后成了比赛型选手获得了各种奖励,比赛结束项目也就戛然而止,实实在在需要帮扶的学生反而没有得到帮扶。
7.创业平台
5所高校均搭建了创业孵化园,基本做到免1~3年的房租,免水电,免宽带费,免费提供办公家具和设备,创业学生基本是拎包入住,零成本创业。同时在创业辅导、创业培训、政策接入、工商注册、档案代理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帮扶举措。自2012年首次评选全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以来,5所高校均获得了省政府授予的“全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称号,创业基础较好。虽经过前几年的聚力发展,各校园创业园有所起色,但由于管理经验、人员配备、维护经费、创业导师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发展动力明显不足,项目层次低、创业成功率低、创业学生比例低等“三低”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8.创业服务
本部分侧重探讨日常的创业服务工作,如政策的宣传、就业创业证的办理、法律咨询、创业心理辅导、风险应对训练、创业失败者的关注、资料收集和协助办理等。各高校每年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创业政策服务月、宣传周等服务性活动,利用大学生们喜爱的各种互联网方式加强宣传,如QQ群、微信、网站等,力争覆盖所有在校学生。但这些优惠政策在宣传方式、宣传力度、宣传范围上尚未达到预期效果。据调查,目前调研的5所高校还没有建立单独的创业网站,各学校均出现部分大学生不了解、不清楚这些政策,部分大学生只是简单了解,但对具体有哪些优惠项目,如何申办等并不清楚。在创业相关咨询方面,特别是法律咨询、创业心理辅导方面,由于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自身没有经历过创业过程和体验,很难给出精准的解答和帮助。对创业项目的精细分类、风险应对训练、关注创业失败者等方面,基本还处于探索甚至是意识层面。
二、云南省高校支持大学生创业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设立独立机构、形成合力
截至目前,很多高校特别是发达地区的高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大学、中山大学等纷纷成立了创业学院或创业中心,统筹全校创新创业工作,形成合力,助推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合力效果开始凸显。而目前云南省69所高校还没有成立创业学院或创业中心,基本还是和就业中心一套人马,合署办公。云南省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特色,借鉴省外的一些先进做法,有效整合教务处、校团委、后勤集团、就业部门、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职能,设立创业学院或创业中心,克服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的障碍。创业学院与其他学院打通培养计划和课程平台,努力将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在条件成熟的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对接好政府、社会、企业和校友相关资源,使政府各级部门的政策、社会各项资助支持、企业寻找优秀创业团队、校友的捐助扶持等更快地直达需要服务的大学生创业者,从而建立起校内外支持大学生创业交互平台的长效机制;建立全校大学生创业情况数据库,对学生创业类型进行分类,组织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设立相关研究课题,在全校开展创业研究,组织师资力量,积极申报课题,联合校内外创业师资资源,编写优质校本教材。
2.建设队伍,保障到位
云南省高校在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整合校内创业导师队伍。首先在观念上,要纠正就业师资队伍和创业师资队伍混为一谈的老观念,两者有联系,但更多地要看到其区别所在。其次出台相关的制度,学校给教师颁发创业导师聘书,把创新创业大赛奖励认定为教学成果奖,把教师指导与服务纳入业绩评价体系,体现在工作量计算、年度评优、职称评审、相关评奖等方面。再次,投入经费,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师有机会参加高质量高标准的培训,接触全国乃至全世界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第二方面,加强与校外创业导师的联合。举行隆重的创业导师聘任仪式,给其所在的企业挂牌“支持大学生创业單位”,双方签订协议,学校为校外导师设立一定工作经费补贴,配备学生助理,在企业有招聘需求时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企业对感兴趣的学生创业项目具有优先合作权,甚至可以延伸到校企合作层面等。第三方面,高校的职能部门要搭建一个校内外创业导师之间定期会商和交流的平台,同时畅通校际间的导师队伍交流和互动的渠道,让理论派和实践派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时,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做到管理规范、培养同步、考核到位。
3.打造空间,营造氛围
除了各级各类创业大赛、创业讲坛、创业讲座、创业沙龙、创业培训、创业宣传等已有的营造创业氛围的模式外,云南省高校应趁着当前全国掀起的这股创新创业浪潮,结合学校实际,以自建或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建的形式,在校内或学校周边打造一个类似创业大街的场所或空间,可取名为众创空间或创客空间,将学校的创业孵化中心、创业沙龙、创业讲坛、创业路演、创业咖啡吧、创业政策落地、创业成果展示、创业校内外交互平台、创业校友及在校生创业典型案例等创业资源集中到这个空间中,发挥集成效应,形成创业生态圈。让人一身处这个空间,就能感知浓浓的创业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基因与激情。同时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园区的合作和交流,打通更为完善的初孵项目进入园区的通道。
4.众筹资金,完善服务
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云南省各高校如何在创业资金上破局解困?一是要充分贯彻实施好政府的政策。2015年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有多项利好政策,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到无偿资助、场租补贴、网店补贴、二次贷款贴息和青年创业示范园补助等实惠政策。二是与热心大学生创业的公益社团组织、行业协会等合作,打造学校与社会合作的纽带。如云南省青年创业协会建有“亿量级”青年创业基金等。三是积极探索政校、校企和银校合作的渠道。借鉴省外高校的一些成功做法,与政府、企业和银行开展创业基金的合作,学校自筹一部分资金,政府、银行或企业出资一部分,共同建立和管理大学生创业基金。四是通过校友的捐赠成立校友创业基金。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在调查的5所高校中已有云南大学成立了校友创业基金。
三、小结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作,更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研究的领域,各地各高校都还在积极探索,目前仍没有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本研究仅基于在昆的5所高校的情况,而不同高校之间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程度和重心存在不同,一些对策和建议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云南省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家庭和创业学生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创业生态圈,共促相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才能真正推动“大众创业、大众创新”局面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丽.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宋国秀,刘清华.云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3]李玉梅.浅析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J].时代教育, 2014(11).
[4]李辉.云南省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效果与政策完善探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4).
[5]张玉利,宋正刚.创业活动创新性评价及提升创业质量的建议[J].社会科学战线,2015(7).
[6]张留禄.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13(6).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