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海
(安福寺中学,湖北枝江 443211)
【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理功能;
2.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关注哺乳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1.强化“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关注哺乳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时系人教版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最后一节教学内容。在学生依次学习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之后,再学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类群——哺乳动物,有了一定思维基础和探究方法基础。
教材第一部分内容从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的哺乳动物入手,通过生活情境和图片观察等活动,使学生掌握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以及应用所学基本知识的能力。虽然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哺乳动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都具备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
第二部分内容从生活入手,从有利、有害两个方面介绍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辩证地认识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人与动物共一个地球,应和谐相处”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家兔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一特点适于开发非智力因素,发展其个性特长。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仍然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所以应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知识经验。教学中要多鼓励、点拨、启发他们亲自参与观察、探究、理解。本节课正是从感性认识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教学,结合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视频、图片、数据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本课时按照“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梳理→达标检测”流程组织教学。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动物的主要类群,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播放图片,你们大家猜一猜,这些动物属于哪一个动物类群。(播放各类动物图片)
生: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哺乳动物。
师:(随即板书课题:《哺乳动物》)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大屏幕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够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够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学会辩证认识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生:(一同学领读,共同领会上述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它能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直接影响后续听课、参与课堂的状态。鉴于本节课是一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所以采取游戏方式,快速趣味地复习引入方式,既巩固基础,又起到定向质疑作用。)
师:明确了学习目标,下面开始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七节《哺乳动物》,并思考解决下列问题。(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
1.哺乳动物体表的体毛有什么作用?
2.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方式是什么?
3.哺乳动物的牙齿有什么特点?
4.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生:( 阅读课本,思考上述问题,勾画课本要点)
师:刚才大家自学了课文,自学情况怎么样呢?下面开始做手上的《自学检测》。
生:(对照课本,开卷完成下列自学检测题)
自学检测:
1.哺乳动物的体表大都______ 。体毛有______ 作用,可以维持恒定的______。
2.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______体内发育,通过______从母体获取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产出,这样的生殖方式叫做______。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利于提高______。
3.哺乳动物用牙齿____、____和____食物。牙齿有____、____和____ 的分化,既提高了____的能力,又增强了____的能力。
4.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____ 和____,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5.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
师:下面请每一个同学为自己打分。(大屏幕出示答案,针对学生自学情况,精讲点评)看一看,你能从自测中发现什么问题?
生:(展示自己的得分,发现、讨论并纠正各自出现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学习目标”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具体要求。通过出示“自学提纲”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真正让学生看书有目标、有方向,总揽全课。通过“自学检测”环节,考查学生自学情况,把握“先学后教”第一手材料,为“以学定教”提供依据。)
探究主题一: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 刚才的自学情况不错。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比较思考
师: 请看第一个问题。(大屏幕出示问题一)
问题一: 前面学习的几种动物的生殖方式为卵生。比较思考: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
生:(对照问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2.观察思考
师: 请看视频,思考第二个问题。(大屏幕展示“兔和狼的牙齿”视频)
问题二: 看看在兔和狼的牙齿在结构特点、生活习性上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 (观察图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 探究完第一个主题,我们来梳理一下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将图片文字内容相符的图片连接起来。(大屏幕展示牙齿、体毛、生殖发育图片,如图1)
图1
生:(一位同学上台连线,其余同学在导学案上连线)
师:(巡回察看,指导,点拨)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两个问题:胎生哺乳为什么能提高哺乳动物的成活率?哺乳动物的牙齿与食性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哺乳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辩证地认识二者的关系。)
探究主题二: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轻松一下,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看一看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大屏幕播放战马、耕牛、餐桌、鲜肉市场等相关视频)
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文举例说出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蛋白来源、生态平衡、得力助手、危害农林牧业等方面的关系)
师:大家概括得很全面。那么,我们怎么来处理这些关系呢?比如,鼠类虽然对我们有害,但是灭绝鼠类又会破坏生态平衡,怎么办?
生:我们不能灭绝鼠类,因为它们是食物链上的一环,但是又不能让它大量生长繁殖。
师:说得好极了。那怎么办?
生: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有害”和“有利”关系,做到“合理防控”。(出示图片,归纳小结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意图: 视频取自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更直接地反映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时,视频容纳的内容多而全,画面形象直观,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所以能很好地产生共鸣效应——有说,能说,会说。)
1.知识梳理,建构网络
师: 探究完两个主题内容,下面我测试一下。请同学们响亮地说出本节课的标题。
生:哺乳动物。
师:请闭着你的眼睛回顾一下,你脑海里此时此刻出现了哪些关键词?请大家说说。
生1、2、3: 我记住了这些关键词,比如,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分化、有利、有害、合理防控……
师: 好,每一节课都有关键词,希望大家抓住它们。那么,大家能不能把这些关键词用一个线条连接起来呢?(引导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结构)
生: 一位同学上台连线,形成如下知识网络(图2)。
2.技能训练,反思升华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一个动物的特征“知识接龙”。老师说一个观点后,同学们接着往下说。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技能训练”,看看我们能做出哪些“综合与概括”。
图2
生:(阅读相关内容,尝试对动物的特征进行综合和概括)
师:知识接龙的要求是,每一句话中必须包含“动物”二字。老师先说一个,大家跟着说下去。
师: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
生1:动物都能自由运动。
生2: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
生3:动物都能呼吸。
生4: ……
师:(随即在大屏幕上打出大家所归纳的内容,进一步认识动物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紧扣学习目标,归纳整理知识脉络,让学生一方面建立各知识点的联系,一方面学会建构知识框架,学会抓关键词,抓核心知识。)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效果怎么样呢?下面开始达标检测。
1-4题判断正误,5-10题单项选择。
( )1.鲸鱼是哺乳动物。
( )2.胎生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
( )3.我们应该合理防控有害动物的数量。
( ) 4.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5.下列动物中,不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猎豹 B.鳄鱼 C.企鹅 D.大猩猩
6.狼、虎、狮都是同学们熟悉的食肉动物。它们的牙齿分化特点是( )。
A.臼齿发达 B.门齿发达 C.犬齿发达 D.犬齿退化
7.下列哪项不是哺乳动物特有的?( )
A.胎生哺乳 B.体腔内有膈 C.体表被毛 D.体温恒定
8.蝙蝠不属于鸟类,而属于哺乳类。这是由于( )。
A胸肌发达 B善于飞翔 C胎生哺乳 D 有翼
9.哺乳动物后代成活率大大提高的原因是( )。
A.体表被毛 B.大脑发达 C.胎生哺乳 D.活动范围广
10.家兔门齿的主要功能是( )
A.撕裂食物 B.磨碎食物
C.切断食物 D.切断和撕裂食物
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检测题)
师:(大屏幕出示答案)请同学们交换批改,给同学打分。
师:(展示成绩,简要评价)
结束语: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于是兴起了不少与动物相关的行业,比如兽医师、驯兽师等。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有志之士。
【备课反思】
本节课按照高效课堂模式“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梳理→ 达标检测”流程展开教学,流程清晰,环环相扣,一定程度上能实现高效课堂高效率的初步预期。
导入自然。在学习完10类动物类群的基础上,以“猜一猜”形式回顾旧知识,然后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哺乳动物》。既承上又启下,既推陈又出新,前后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巧妙。
主体突出。教学设计中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在两大主题探究活动中,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梳理、技能训练、达标检测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充分让学生读、说、看、辨、动、测,学生始终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巧妙留白。在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梳理、 达标检测等每一个环节的过渡中,教师其实是留有空白的。比如,在“自测”以后教师提出:“看一看,你能从自测中发现什么问题?”这里就是一个“生成”的空间。试教时,有个班级学生就提问“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胎生哺乳?是不是还有哪一种哺乳动物不是胎生哺乳的?”再比如,技能训练时,教师试着给一个引子以后,学生发挥的空间是很大的。因此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关于“动物”的概括性表述来。
总体来说,这一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看出相当的完整性和实用性,这或许值得使用同一版本的同仁们小试牛刀。
【观课点评】
听了张老师的《哺乳动物》一节课,给我总体印象是: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以学定教,目标落实。
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是课堂导入巧妙自然。通过图片游戏“猜一猜”形式,在复习巩固腔肠动物、软体动物、鸟类动物等类群的基础上过渡到《哺乳动物》新课,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以学定教,顺理成章,自然过渡,为后面环节的成功组织开了一个好头。
二是课堂模式科学合理。按照高效课堂课堂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梳理—达标检测等环节组织教学,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完整的课堂结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明确每一步在做什么,从而把握住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三是两个“为主”把握到位。因为有了清晰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自然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的“闲”和学生的“忙”。闲,闲得有智慧,有策略;忙,忙得不乱手脚,忙得有方向,有收获。
四是教学评价方法得当。比如,自学完毕来一个自学检测,20个空100分,“像老师一样”给自己打分并报告分数,没有夸张的成分,但确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评价中,能注重“点”与“面”的结合,把最需要的评价给予了最需要的孩子们,调动了每一个学习主体的能动性。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课件的制作,材料的搜集等都充分凸显了生物学科的前沿性、实用性和实验性等特点。
最后提出一点希望。希望张老师在发扬上述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锤炼出常态化的教学风格,比如在教学语言精练上,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上,在生物学科的“领尖”地位行动上多做一些思考,打造出更为优质完美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