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迎新,谭荣荣,龚自明*,王友平(.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
Ecob N P V-H B对不同世代茶尺蠖的防治效果
毛迎新1,谭荣荣1,龚自明1*,王友平2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4;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
摘 要:采用茶园小区药效试验结合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测定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湖北株(Eo N P V- H B)的致病力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应用浓度5×106PIB·m L- 1的病毒液对不同世代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对茶尺蠖1~6代的防效依次为100%、79.5%、26.1%、11.4%、23.3%、72.4%;温度能显著影响Eo N P V- H B的致病力,温度高于27℃时,Eo N P V- H B后致病力明显下降。因此,田间应用Eo N P VH B宜在茶尺蠖第1、2、6代发生期,且以防治第1代为好。
关键词: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湖北毒株;生物测定;田间防效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属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 metridae)、灰尺蛾亚科(Enno minae),是我国主要茶树害虫之一。分布遍及我国各主产茶区,尤以浙、苏、皖、鄂地区危害严重。幼虫食叶常致茶丛光秃,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1]。我国茶尺蠖一般年发生5~6代,除第1代发生整齐以外,其余各世代重叠,防治难度很大。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简称Eo N P V)是茶尺蠖幼虫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具有杀虫效果好,对人畜和其他高等动物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不易导致害虫产生抗性,且容易在害虫中引起流行病等优点,是当前我国茶尺蠖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已知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有2个不同的株系。一株为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皖南茶园首次发现(简称Ecob N P V-A H),另一株是从我国湖北茶园采集分离(简称Ecob N P V-H B),二者不仅在遗传信息上存在不同,而且在致病力方面也有差异[2,3]。王晓庆等[4]就8个省份茶尺蠖种群对Eo N P V两个株系的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o N P V-A H对浙江和贵州两种群的致病效果较好,Eo N P V-H B对其他6个种群的致病力相对较强。此前,对于茶尺蠖病毒安徽分离株杀虫剂的田间使用技术已有系统研究报道[5],而关于茶尺蠖病毒湖北株大田防效的研究还仅局限于个别世代,其对茶尺蠖不同世代的防治效果尚不清楚。为此,笔者开展Ecob N P V-H B防治不同世代茶尺蠖大田试验,旨在为高效利用该病毒提供参考依据。
1.1供试昆虫和病毒
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金水试验基地采集健康茶尺蠖蛹,置于养虫器皿中(直径50 cm盆上面配有大小相同的罩子,并用纱布覆盖),室温下饲养,待其幼虫长至2龄进行染毒试验;供试病毒为前一年增殖的典型Ecob N P V-H B病虫尸。
1.2Ecob N P V-H B的分离和提纯
将感染Ecob N P V的茶尺蠖典型虫尸置于研钵中加少量无菌水研磨,研磨均匀后用双层纱布过滤,滤液经离心机600 r·min- 1低速离心5 min,取上清液再经3500 r·min- 1高速离心30 min,反复离心2~3次,弃去上清液,用无菌水悬浮沉淀即得多角体粗制品,4℃下保存于冰箱中备用,使用前用血球记数板记数多角体个数。
1.3Ecob N P V-H B的室内毒力测定
分别于茶尺蠖第2代、第3代发生期进行Ecob N P V-H B生物测定。设1×106、5×106、1× 107、1.5×107和2×107PIB·m L- 1共5个浓度处理(注:PIB是多角体(polyhedral inclusion body)的英文简写),病毒液均匀喷布在供茶尺蠖取食的茶树枝叶上,以喷布周到无药液滴下为度,待病毒液自然风干后接虫,每处理接茶尺蠖2龄幼虫50头,各处理均重复3次,并设清水对照。喷毒后每48 h更换1次新鲜枝叶,从第5天开始逐日观察害虫感染病毒的情况,收集感染Ecob N P VH B的典型虫尸,并记录感染病毒的死亡虫数。根据A bbot[6]描述的方法计算死亡率,公式如下:
死亡率(%)=累计死亡虫口数/总虫口数×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00 -对照组死亡率)×100
1.4不同世代茶尺蠖田间防治试验
选择在湖北省茶尺蠖发生比较严重的浠水县散花镇开展应用Ecob N P V-H B的田间防治试验,具体的防治时间、防治地点、防治世代、病毒使用浓度(为此前通过田间试验确定的适宜浓度)以及虫龄详见表1。病毒采用蓬面喷雾方式施用,每处理5 m长茶行喷病毒液500 m L,每处理重复3次,处理与对照间设隔离行。傍晚(紫外线强度减弱)喷药,喷药前及幼虫化蛹前调查活虫数,然后计算其防治效果,公式[7]如下: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口数-施药后虫口数)/施药前虫口数×100
防效(%)=(处理虫口减退率-对照虫口减退率)/(100 -对照虫口减退率)×100
表1 茶尺蠖病毒田间试验Table 1 Field trials with EcobN P V-H B at tea plantations
1.5数据处理
采用D PS数据处理系统[8]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s多重比较、计算L C50。
2.1Ecob N P V-H B对不同世代茶尺蠖的大田防治效果
在田间应用同一浓度的Ecob N P V-H B防治1~6代茶尺蠖,各代的防治效果经Duncan新复极差法分析,结果表明,Ecob N P V-H B对不同世代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差异极显著(F值:688.994;显著水平:0.00000),其中对第1代2~3龄幼虫的防效高达100%,第2代2~4龄幼虫防效达79.5%,第3代2~3龄幼虫防效为26.1%,第4、5代1~2龄幼虫的防效分别为11.4%和23.3%,第6代2~4龄幼虫的防效72.4%,除对第3代与第5代茶尺蠖之间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以外,其它各代间防效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表2)。
2.2气温对Ecob N P V-H B大田防效的影响
为摸清不同世代防治效果差异显著性的原因,我们于翌年茶尺蠖第2、3代再次进行毒力测定。将Ecob N P V对第2、3代茶尺蠖幼虫的致死率结果转化成浓度对数值——校正死亡率机率值回归方程,其中以浓度对数值为x,校正死亡率机率值为y,求得Ecob N P V-H B对第2、3代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和致死中浓度分别为:y = - 0.7294 + 0.9309x,L C50= 1.43×106PIB·m L- 1;y = - 64.93 + 9.95x,L C50= 1.07× 107PIB·m L- 1(表3)。由表3可知,当平均温度为(24±2)℃和(27±2)℃条件下,Ecob N P V对相同龄期茶尺蠖幼虫的毒力相差7.5倍。室内毒力测定,可以排除紫外线、雨水冲击、p H值等对病毒致病力的影响因子,在此情况下,病毒毒力相差较大的原因,可能就是气温所致。
表2 Ecob N P V- H B对不同世代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效果Table 2 Control effect of EcobN P V-H B against larva of different generation of Ectropisobliqua
为此,从湖北省气象与生态自动监测网获得茶尺蠖防治期间的日平均温度,通过对各代茶尺蠖的防治效果与应用病毒防治期间的日平均温度关联分析,发现二者确实存在密切相关关系。第1代茶尺蠖防治期间日平均温度低于27℃,防效高达100%;第2代喷毒后第4 d、第7 d、第8 d和第9 d的日平均温度在27℃以上,防效有所降低;第3代防治期间5 d日平均气温在27℃以上,其中3 d在喷毒后前5 d,当代的防效降为26.1%;第4代防治期间的日平均温度全部在27℃以上,当代的防效则仅为11.4%;第5代喷毒后前5 d的日平均温度较高,此后日平均温度降至27℃以下,当代的防效较第4代有所上升;第6代防治期间仅1 d日平均温度在27℃以上,防效升至70.4%。由此可见,Ecob N P V的田间防效随防治期间日平均温度27℃以上天数的增多而下降,且以防治初期(喷毒后前5 d)的日平均温度对其防效影响最为显著。
表3 Ecob N P V- H B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力测定Table 3 Toxicity of EcobN P V-H B on 2ndinstar larvae
昆虫病毒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容易受环境因子影响,通常认为昆虫龄期、紫外线强度[9]以及温度等都能影响昆虫病毒的致病力。本试验通过对Ecob N P V-H B感染2代茶尺蠖的生物测定结果研究发现,温度高于27℃[第3代茶尺蠖发生期温度通常为(27±2)℃]Ecob N P V-H B的致病力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幼虫病死率低。此前叶恭银等[10]研究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致病力时也发现存在一个临界点温度,低于该温度,致病力颇强,高于这个温度,致病力则明显下降。
从Ecob N P V-H B在田间对不同世代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可以看出,茶尺蠖病毒湖北株应选择在每年第1、2、6代使用,又以防治第1代效果最佳,第2代次之。这与殷坤山等[5]报道的茶尺蠖病毒安徽分离株杀虫剂的田间使用建议基本一致。由于每年第1代茶尺蠖发生相对整齐且数量较少,此时防治不仅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减轻对春茶的危害,还可以控制以后各代的发生。因此,第1代是一年中使用茶尺蠖病毒防治的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期。如果茶尺蠖第1、2代发生期未进行及时防治,随后受夏季的高温和强紫外线等因素影响,病毒的存活力将会被弱化,因此,在第3~5代应减少使用病毒防治,但可以在第6代防治,这样有利于控制翌年的虫口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汉鹄,谭济才.中国茶树害虫及其无公害治理[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1.
[2]赵烨烽,侯建文.茶尺蠖病毒的观察测定和田间试验简报[J].中国茶叶,1980,(3):14 - 17.
[3]毛迎新,刘明炎,龚自明,等.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湖北分离株的分子鉴定[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38(6):685 - 689.
[4]王晓庆,彭萍,胡翔,等.茶尺蠖对不同品系Eo N P V敏感性的地理差异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3):1062 - 1065.
[5]殷坤山,陈华才,唐美君,等.茶尺蠖病毒杀虫剂田间使用技术的研究[J].中国病毒学,2003,18(5):492 - 495.
[6]A bbot,W. S.. A method of co m pu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secticide[J]. J. Econ. Ento m ol,1925,(18):265 - 267.
[7]厉晓腊,金轶伟,柴一秋,等.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的致病性研究[J].茶叶科学,2006,26(4):265 - 269.
[8]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 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Rodrigo Lasa,Carmen Ruiz - Portero,M aría D. Alcázar,et al. Efficacy of optical brightener form ulations of Spodoptera exigua m 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e M N P V)as a biological insecticide in greenhouses in southern Spain[J]. Biological Control,2007,(40):89 - 96.
[10]叶恭银,胡萃,朱俊庆,等.高温条件下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尺蠖繁殖的影响[J].病毒学杂志,1992,7(3):283 - 288.
Pest Control at Tea Plantations by Infecting Larvae of Generations of Ectropisobliqua Prout with E. 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
M A O Ying-xin1,T A N Rong-rong1,G O N G Zi-ming1 *,W A N G You-ping2
(1.Instituteof Fruit and Tea,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 uhan,Hubei 430064,China;2.Instituteof Plant Protection,Soiland Fertilizers,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 uhan,Hubei 430064,China)
Abstract:As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pest control agent on Ectropis obliqua Prout in the tea plantations,the E. 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 H ubei strain(Ecob N P V- H B)was tested in the lab,as well as in the field,to evaluate its virulence to the larvae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the m oth. The bioassays showed that,at a tem perature above 27℃,the pathogenicity of Ecob N P V- H B toward the pest significantly declined. U nder field conditions,the control effect with a viral treatment of 5×106polyhedralinclusion bodies(PIB)·m L- 1on the 1stto the 6thgenerations of the larvae of the m oth were 100%,79.5%,26.1%,11.4%,23.3%,and 72.4%,respectively. Thus,the maxim u m effect could be achieved with an application on the 1stinstar larva,w hereas treatment on the 2ndand 6thgenerations would expect to receive so mew hat reduced efficacies.
Key words:Ectropis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H ubei strain;bioassay;control effect
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 0220(2016)01 - 0054 - 04
收稿日期:2015 - 11 - 26初稿;2016 - 12 - 20修改稿
基金项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C A R S - 23);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2011 - 620 - 005 - 003 - 04)。
作者简介:毛迎新(1980 -),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害虫综合治理研究。
*通讯作者:龚自明(1966 -),男,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和栽培管理。E - mail:ziminggong @ 163.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