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旅游资源的复杂评价
——以泉州古城为个案的研究

2016-06-30 06:07杨思声关瑞明
关键词:旅游资源

○杨思声 关瑞明

古城旅游资源的复杂评价

——以泉州古城为个案的研究

○杨思声关瑞明

摘要:分析了古城旅游中不和谐现象的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只重视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一元化认知偏失。古城旅游资源评价必须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入手,对旅游资源进行多方位解构,从而得到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继而提出“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认知模型”,并以泉州古城核心区为例,分别从巷弄网络及其中的自然环境资源、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方面,对其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复杂评价。然后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多主体参与式”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模式。最后指出旅游资源评价应从当下封闭的结构主义模式转向多元开放的解构主义模式。

关键词:旅游资源;复杂评价;社区营造;泉州古城

引言

近年来,由传统的政府—企业开发模式主导的古城旅游,出现了过渡商业化、产业单一化、在地气息缺失、景点定义化等现象,呈现出机械的结构主义“快餐式”旅游模式:游客“按图索骥”地到达各个景点,阅读景点的简单介绍,游览一番后便径直赶往下一景点;在特定的场所休憩,在游客服务中心获得服务;旅游纪念品商店、标榜着老字号的美食充斥着整条旅游线路的各个角落……慢慢的,原本应该各具特色的古城旅游逐渐走向均质化,鲜活的在地传统文化活动不见踪影,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空间被商业店面代替,原先散布各地的古迹被集中收集到一处的展览馆中。这些在地传统文化活动、日常生活映象、位于某定点场所的古迹文物,都属于古城多元价值的一部分,是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当今古城旅游开发中忽视了这些旅游资源,过渡着眼于商业利益及空间物质景观,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管理。本文为此构建了“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认知模型”,结合泉州古城巷弄的案例进行研究,并提出社区营造及多元参与的古城旅游开发及经营模式。

一当代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简单化的反思

1.旅游资源概念的争议

旅游资源一词的含义在学科视角和旅游行业一直备受争议。国内最早的官方定义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其中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编:《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而国外则多用tourist attraction表示这一概念,中文翻译为“旅游吸引物”。徐菊凤女士在相关论文中指出,旅游资源所指含义与tourist attraction基本相同,都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动对象,而tourism resources在英文界很少使用,是具有我国中文特色的直译结果*徐菊凤,任心慧:《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含义、关系及适用性分析》,《旅游学刊》2014年第29(7)期,第115-119页。。本文所述旅游资源基本符合tourist attraction范畴,并不再强调经济效益,而是着眼于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及各个方面的多元价值。

2.当代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偏失

当前,由于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偏失,许多旅游地的开发走向了经济利益至上的一元化发展模式。前文提到,一切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事物因素,都可以算作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其价值所在。虽然目前各界普遍承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并重,但国内的古城、旧城开发常常采用强势介入的实施模式,由开发商统一规划运营。这种运营方式的目标具有单一性,即着眼于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方面的价值,重视旅游商品、餐饮及住宿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图1)。这类模式的好处是可以短时间获得显著的旅游效果,吸引大量游客,获得经济收益;相对的,在地传统文化、风土民情等旅游文化资源被忽视,自然景观资源受到破坏,古城原住民这一承载地域文化的核心资源也逐渐流失。最终古城旅游往往呈现出大规模商业化、恶性经济竞争、原住民与游客和开发商之间冲突不断的不和谐局面。

图1 当前旅游开发的价值认知偏向

表1旅游资源价值及资源要素列表

旅游资源价值层次要素层次经济价值购物空间、餐饮空间、住宿空间、娱乐空间、在地产业空间等;观赏价值自然风光、特色建筑、历史古迹、传统仪式活动等;科学价值古迹及遗址、故事传说、民间技艺等;文化价值宗教信俗、风土民情、民间技艺、故事传说、建筑形式等;环境价值气候条件、可达性、自然风光、空间尺度等;

这种评价的偏失,可以追溯到目前的评价方法之上。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一般分为简单的定性评价和抽象的定量评价两种类型。简单的定性评价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处于旅游资源评价发展初期。它是通过研究者对旅游地的考察,做出较为主观的评价及描述的评价方法。具体就是针对不同旅游资源的类型来选取不同评价指标,然后由专家进行综合性评价。较为常用的有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和黄辉实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 第378页。。总的看来,简单的定性评价法虽然评价流程简单,但科学性、准确性都略显不足,因此很难满足较复杂的旅游系统评价,在当下已经很少使用了。相比之下,抽象的定量评价则多由数理统计、分析及运算得出结论,通常借由指标量化、建立评价模型来完成,因此评价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直观性。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为综合性多因子评价,如综合评分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APH)是目前应用较广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主要思想就是将旅游资源看成一个总体系统,再由不同角度入手,划分出不同子系统,并逐层分解直至最小评价因子*汪芳,郝小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状况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雕窝村为例》,《旅游学刊》2008年第23(8)期,第53-56页。。整个评价流程分为:①划分层级;②权重对比;③矩阵计算;④专家打分;⑤最终综合得分等。此评价方法看似化繁为简,具有较高科学性,但实际上亦可认为是使旅游资源系统丧失多样化的原因之一。例如,步骤①的层级划分,就是一种简化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忽略了系统中许多重要信息;步骤②中各类别的权重,也是人为赋予的,无形之中引导人们认为极个别旅游资源最为重要,继而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向单极化模式发展;步骤④中的专家打分也较难保证评价的准确度及客观性。总之,层次分析法(APH)将复杂系统的问题简单化,忽视了旅游资源自身多样性的价值,将旅游资源开发引向单一化的发展趋势。

图2 层次分析法(APH)评价模型

图3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认知模型

二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认知

复杂科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人们似乎发现了科学自身的悖论:现实中的某些事物及问题,并不像经典机械论科学中所说那样简单的“墨守成规”,而更偏向于非规则性、不确定性的发展。于是便产生了复杂科学认识论,它包含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相变论及自组织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欧阳莹:《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19页。,其研究对象是复杂自适应系统(如生命、生态、市场、社会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机制。表现在城市方面,它揭示了城市作为一种高度智能的复杂自适应系统,所具有的自组织、自适应及自驱动的能力*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管理》,《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1-2页。。运用复杂系统认识论来分析古城旅游资源系统,有助于对古城自身固有复杂性的理解,充分分析各类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特殊价值,避免问题简单化,更加科学、可持续地发挥古城旅游资源能效。

作为一种复杂系统,古城旅游资源在其“内涵”及“外延”两方面皆具有无限多的可能。通过对旅游资源内容要素及价值的研究,可以发现,除了开发中延伸出的经济价值之外,古城旅游资源在其“内涵”方面既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即在开发旅游之前,古城自身就存在着丰富多元的价值点。这些价值点共同构成古城文化及景观的多样性,且与“外延”的经济价值的地位同等重要,甚至高于后者。因此,若要保持旅游地原有的地方特色,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尊重古城的多样性,而不是单一化追求经济效益。因此,本文构建了“多元价值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认知模型”(图3),此模型突破了层次分析法用简单的结构主义视角看待旅游资源系统的局限,通过开放的解构主义思维探索古城自身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价值的多元化。且在各类资源的重要性方面,不能只着眼于经济价值的一元化追求,必须各方位全面发展。

模型中,各扇形区域代表不同旅游资源大类,它们共同组成整个旅游资源体系。各扇形内的圆圈代表不同的旅游资源内容,不同编号代表各内容的具体要素。其中,左下角扇形中圆圈皆为省略号,代表此类旅游资源内容尚待总结;其余每个扇形内部,都有一个圆圈内容省略号,意指该类旅游资源的内容要素有无限多的可能性。这种无限可能性,也是旅游资源这一系统的复杂性体现。

三泉州古城巷弄旅游资源的复杂性解析

泉州古城始建于盛唐时期,发展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古城巷弄中包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体现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更多还表现在其独具特色的巷弄格局之中。故以下将以泉州古城的核心区为例,从巷弄的复杂格局及其中丰富的环境信息两方面,具体剖析泉州古城巷弄旅游资源系统。并在“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认知模型”的基础之上,对巷弄的复杂旅游资源做进一步的分形解析(图4、图7、图8、图9)。

图4 泉州古城巷弄旅游资源系统的初级分形

图5 巷弄网络总体布局

1.“迷宫式”的巷弄网络体验

泉州古城巷弄具有“迷宫式”的网络结构,古城内巷弄网络密布,婉转延伸至各个角落。《毛传》曰:“巷,里涂也。”古时以二十五户为一“里”,“里涂”即是来往于人家的道路,是充满人性及生活气息的交往空间。巷弄作为承载居民日常生活及交往的公共空间,将日常起居、休闲娱乐、商业集市、信仰祭祀等细致入微地串联起来,给人以变化丰富的“迷宫式”*盛强:《城市迷宫——空间、过程与城市复杂系统》,《世界建筑》2005年11期,第92-95页。的通行体验,具有自组织的不确定性、空间形态的复杂性、系统行为的多样性。以下将从这三方面展开,分析泉州古城巷弄的网络迷宫。

自组织的不确定性。在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古城巷弄主要建立在“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模式之上,与当今规划师手笔之下“一锤定音”的机械性空间划分不同,古城巷弄空间具有历史及功能上的拼贴性,始终是一种动态适应的演进过程,呈现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历史文脉的无断层传承及无微不至的人性化关怀。行走在巷弄中,不同时间都是不同景象,如迷宫一般。

空间格局的复杂性。泉州古城巷弄空间收放有致,曲折婉转,尺度宜人,文化景观丰富,带来趣味十足的巷弄游走体验。在总体网络层面,覆盖区域广,路网密度高,具有相当的可达性与便捷性;在巷弄路径层面,老巷曲径通幽,富含最原汁原味的景观意境;在节点空间层面,不同的空间层次变化形成不同的节点类型,每一种节点营造出的场所情感也不尽相同,如市井繁华的文庙广场、亲切静谧的宗祠前埕、绿意盎然的宅前领域等。

系统行为的多样性。巷弄空间承载着丰富多样的行为活动,或是穿梭于巷子之中,或是驻足于庙堂前;或坐与井旁树下小憩,或路过宅院的门口与院内友人寒暄。紧凑且混合的功能布局,也为巷弄中多样的行为活动提供条件,如休憩、交往、娱乐、市易、祭拜、涣洗等等。这样,整条巷弄下来,各式各样的行为活动连成一幅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映象卷轴,“迷宫”内的景象也由此变得丰富起来。

2.“森林般”的巷弄环境信息呈现

图6 巷弄环境信息分层示意图

泉州古城巷弄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资源(图6),且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综合分为自然环境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及非物质文化资源等。每一大类资源又包括无限繁复的具体内容(图7、图8及图9),整个巷弄空间仿佛是蕴含宝藏的“森林”一般。最近,随着对文化遗产的多样化理解,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也正方兴未艾,增加了泉州古城历史遗产的丰富度。

在自然环境资源方面,泉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1℃,城市别称“温陵”即是由此而来。泉州古城处于晋江与洛江入海的环转怀抱之中,水系宛如一条丝带环抱泉州古城;其中北向的清源山、东面的桃花山及西侧的紫帽山山势屏起,而南面的水域开口呈簸箕形,整个地势犹如“金交椅”一般,正可谓风水宝地。古城内水系有笋浯溪、八卦沟、水门巷古城濠、港仔墘古运河等。动物资源有一级保护动物11种,二级保护动物57种*数据来源于泉州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网http://jky.qzedu.cn/zhsj/nzzy.htm.。古城内植物种类多,覆盖广;市树为刺桐树,古时泉州又名“刺桐城”;古城范围内有一级保护古树名木32棵,二级保护63棵*数据来源于泉州市规划局:《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图》,2014年。。

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分为历史建筑物、历史构筑物及其他一切有形的文化资产。其中,历史建筑物的古民居有官式大厝、手巾寮、番仔楼、骑楼等类型;宗教信仰类建筑有聚宝堂、福音堂、玄妙观、水门观音宫、泉郡黄帝宫、吴氏大宗祠等;其他历史建筑如定心塔等;历史构筑物类,古桥有鹊鸟桥、七板桥、生未同裘桥等;其他的如古碑、古井、牌楼、古石兽、石敢当、建筑构件遗存等若干;其他有形文化资产,如民间手工艺品的刺绣、木雕、手工编制竹器、“缚龙床”、木偶等;民间乐器如南嗳;名人字画等都记做物质文化资产。

图7 泉州古城巷弄自然环境资源的次级分形

图8 泉州古城巷弄物质文化遗产的次级分形

图9 泉州古城巷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次级分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可分为宗教信俗、风土民情、民间技艺及故事传说等。宗教信俗:如佛教(图10)、道教(图11)、伊斯兰教(图12)、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等。风土民情:在地风俗习惯如新年买橘、清明插柳、端午裹粽、冬至搓丸;民俗活动如元宵节赏花灯及歌舞队游街、各宗庙纪念日集会、观赏歌舞;民间仪式如传统婚嫁丧葬仪式、男孩幼时需给菩萨做干儿子等相关仪式。民间技艺:在地戏剧歌舞如高甲戏、南音、木偶戏、拍胸舞等;工艺如木雕、扎花灯、刺绣、竹编等。故事传说:历史事件如元末伊斯兰教十年战乱、清朝海禁迁界;名人经历如蔡清、曾从龙、黄宗汉等;神话故事如海神妈祖、梨园班头雷海青识仙谱、五夫人骑虎赈灾等。

图10 佛教开元寺        图11 道教关岳庙       图12 伊斯兰教清净寺

四旅游资源的复杂评价及社区营造

1.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与旅游评价

“社区营造”活动最早起源于日本,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低于社会现有的资源为基础,通过政府、居民、企业甚至高校等其他利益方的多样合作,共同组建“社区营造组织”,来推动老城区的更新活化,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提高社区的活力。台湾吸取日本社区营造的思想,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社区总体营造”的政策,按照“人、文、地、景、产”五大部分开展社区营造活动*刘晓春:《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第8页。。“人”指的是围绕社区居民的一系列人性化目标,如邻里关系、共同需求等;“文”即在地文脉的有机传承,充分发挥社区独特的历史及个性人物的作用,成为社区发展的亮点;“地”主要指社区自然环境的特色,必须加以妥善维护,并强调地方特质;“景”是指社区独特的景观营造,如居民自组织地在自家领域及延伸的公共领域进行景观的微营造;“产”指的是社区自产或自创造的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的创作与销售,可以提高社区的知名度,并补充社区活动的经费等。

社区营造自诞生之初,就与在地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息息相关。上文提到的社区产业、社区独特文化及景观、多彩的社区营造集体活动,实质上都是旅游资源复杂评价的结果,都能带来旅游业的发展。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崔曦总建筑师,曾在“社区营造——创造更美的生活”的主题沙龙中分享了台湾的桃米村的案例。桃米村原本是个传统村庄。在社区营造活动中,利用在地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势,桃米村充分发挥“产”的作用,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虽只是一个小村庄,但台湾72%的青蛙种类都聚集于此,因此一条独特的深度体验与科学普及的旅游线路也就应运而生,社区居民在其中身着人偶服装,以拟人化的方式向游客介绍各种青蛙种类*资料来源畅言网:《社区营造,创造更美的生活》,发布时间:2015年6月16日。(http://www.archcy.com/activity/clchaguan/shequ2/3147f0f40705597a)。日本的古川町也是社区营造带动旅游的典例。古川町先发动集体力量,营造雅致的社区景观,又充分调动有特色工艺技术的工匠,雕饰若干独一无二的云纹,于是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寻找不同的云饰;传统节庆活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4月19日,当地举行“飞驒古川季”,背井离乡的人们无论老少,皆悉数返乡参加在地文化活动,如花车巡游、人偶表演、微影片播放等,场面甚是热闹,因此自然也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古川町也凭借其社区营造成果及旅游业的发展,赢得了1993年的“故乡营造大奖”*[日]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1-159页。。

2.多主体参与的合作模式

通过了解日本及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结合泉州古城的多元交融文化及多样人文景观特点,发现社区营造的多元参与模式,是适应古城复杂性的旅游开展道路。

泉州古城对周边地区具有城市核心作用,有较强的旅游开发潜力。古城巷弄分布密集,可达性高;古城地区人流密度大,现居住人口多以当地人为主,且以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流失严重;功能分布具有混合性与紧凑性,生活便捷度高;原社区组织或活动团体仍然存在,是开展社区营造的优良条件;泉州政府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对古城的保护,给予优良政策或补助;历年来也有不少高校组织对泉州古城进行调查与研究,且泉州地区高校数量多,力量充足。然而对于泉州古城巷弄而言,其最大旅游价值,在于多元交融的宗教文化、历史传承的文脉底蕴、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以及别具匠心的建筑技艺等,它们共同构成泉州古城巷弄多样性的旅游资源系统,具有多元的旅游价值。故开发中,可以引入社区营造的多主体参与式思想,通过多利益方的共同协作来保持多样文化与多元价值,在保持居住功能、自然环境、历史文脉的基础之上,适度考虑植入新文化和发展商业功能(图13)。避免因单方企业的过快统一开发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导致旅游价值一元化的局面。

图13 多主体参与模式下的旅游开发机制

社区营造组织的构建和行动策略的制定是多主体参与式社区营造活动的基础。

1)在社区营造组织的构建方面,根据泉州古城的地区情况,初步以政府机构为主导,以在地居民为核心,加入企业、高校师生、专业的建筑师规划师甚至志愿者等,并且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成立社区营造组织,参与旅游开发决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人”作为核心。这里的“人”指的是与设计师、规划师相对的古城居民。既然古城空间的本质是承载人们生活的空间,那么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应当把人本主义思想贯穿始终,体现对各种人——各阶层人、各年龄段人的关怀,就可一定程度上避免旅游开发中简单化、均质化的“千城一面”式景象;其次,鼓励居民参与,适当吸取台湾地区及日本的社区营造经验。居民越是感觉到他能影响环境,他就越能关注环境。若每一位居民都能在旅游开发中做出决定,那么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环境复杂性与多样性,将会与古城的历史生长过程产生高度共鸣,这是任何一个单独的旅游开发团队都无法比拟的。最后,政府机构的力量逐步由主导转向普通参与。基于对国情和泉州古城的考虑,社区营造组织建立的初期宜由政府机构来统筹与主导。中后期逐步减少干预,把主要权利放给居民。

2)在具体行动策略的制定方面,建议由社区营造组织发起,编订与旅游开发相配套的协作规约和行动计划条例,应涉及土地利用、业态规划以及奖惩机制等。行动策略应当基于详实的空间现状调研及评价,故应先对旅游地的区位、历史资源、环境特色、土地利用、社区产业、居住环境、绿色空间、市政设施以及公共事业等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具体的行动策略条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制定:条例总则声明、总体目标与定位、空间释放与整合、土地利用分区、交通系统、产业规划、公共事业引导、绿色空间、景观系统、建筑改造及修复、市政设施等等。

3.当代启示

近年来,伴随古城旅游开发的浪潮,部分景区逐渐呈现出单一化、商业化、去文脉化的趋势。古城街巷原有的宜人尺度被放大,充满自然气息的青石板铺地逐渐被冰冷的水泥或沥青所取代,亲切的历史建筑被改造成一排排毫无表情的商业店面,鲜活的日常生活场景及民间文艺也随着在地居民的流失而消逝。这种摒弃传统多元文化价值、过渡追求经济效益的开发模式,是“杀鸡取卵”式做法,不能保证旅游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想要改变当前的局面,需将旅游资源系统进行解构,打破传统的结构主义认识。旅游资源系统是包罗万象的复杂系统,包括无限多的子因素,每一项子因素都有独特的价值。只有充分认识到多元价值共同存在的意义,才能在保持旅游地原有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商业价值的提升。对于泉州古城来说,其丰富的自然环境及历史人文信息、复杂的慢行体验,都是作为旅游地自身的多元价值体现,正如本文第三部分阐述的那样。因此未来的旅游开发活动必须以保护自然环境、尊重传统文化以及其他一切有价值的环境因素为前提,才能保证其旅游吸引力的永久延续。

最后,旅游开发不仅要保持地域文化,还要在此基础上创新文化特质,进行文创元素的填充。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可以给古城旅游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并催生经济的良性、可循环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为创新思维提供有力的条件。但须注意的是,文创活动不能脱离在地文化,要尊重古城原有的功能复合性及文化多样性,这些才是古城最具价值的灵魂所在。厦门曾厝垵、福州三坊七巷等实例证明,单质的商业性旅游开发和架空于传统文化的文创活动,并不能保证古城旅游的永续健康发展。

(致谢:感谢焦蕾同学在本文写作中提供的帮助)

【责任编辑龚桂明】

The Complex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Quanzhou Ancient City

YANG Si-sheng, GUAN Rui-ming

Abstract:The value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s of ancient city tourism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unharmonious phenomena in the ancient city tourism, and finds these unharmonious phenomena attribute to onl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economic value. To get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acquaintance, this paper puts forth the 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 of ancient city should start from the view of complex systems and deconstruct tourism resources from multi-faceted. Then the paper comes up with the “cognitive model of tourism resources under the complex system, and take the core area in Quan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o evaluate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aspects like its alleyway network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pattern of “Multi-participation” based 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end,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should turn to the pattern of post-structuralism, instead of structuralism.

Key words:tourism resources; complex evaluati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Quanzhou ancient city

收稿日期:2015-11-27

作者简介:杨思声(1977-),男,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福建 厦门361021),主要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关瑞明(1961-),男,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福建 福州350108),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J0123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JB-ZR1140)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6)02-0066-09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
清水道教音乐文化在旅游资源中的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明晰产权,推动泸沽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辽宁锦州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