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晚清民国澳门诗词内容大要

2016-06-30 06:08张剑桦

○张剑桦

明清晚清民国澳门诗词内容大要

○张剑桦

摘要:澳门诗词在古、近代澳门文学发展历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古、近代澳门文学一般分为明清、晚清和民国三个时代。这三个时代涌现出不俗的诗人和优秀的诗词作品。通过对明清、晚清和民国三个时代澳门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梳理,试图给读者提供一些澳门诗词在古、近代发展的总体风貌,给澳门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参照资料。

关键词:明清时代;晚清时代;民国时代;澳门诗词

一明清时代(约1553-1840)

从明代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1553-1557)葡萄牙人入据澳门以后,到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近300年,构成了澳门历史上的明清时代。明清时代的澳门,作为葡萄牙人在中国领土上的居留地,以及来华贸易的其他西方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是一个重要的东西方贸易港口,也是天主教在远东的传播中心。在这样一个海疆要地,中国居民与外国居民杂处而居,中国政府在这里设官置戍、征收税课,有效地行使统治权。明清时代居住在澳门或曾经到过澳门、关注澳门的中国诗人,大多数对这块本来就属于中国领土的地方倾注着向往和热情。当年,中国文人墨客留下的吟咏澳门的诗篇,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明清时代的澳门丰富的历史画卷。

从诗词思想内容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描写画面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特别是葡萄牙文化也对澳门产生一定的影响。明清时代的诗人,以中国诗词的文学形式,描写澳门及其周围的山川胜景,记述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抒发自己的民族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大量描写西方事物以及居澳葡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传统。

(一)讴歌澳门独特的山川风物、名胜古迹

刘世重《青洲山》:“万派波光一柱浮,巍然独立在中流。望来缥缈疑三岛,板去鸿濛更十洲。银海星摇天地动,石门潮落水云幽。苍崖恍惚金山似,曾到烟鬟最山头。”首联写青洲的气势,颔联写其神秘有如仙岛,腹联写海潮,结联把青洲比作屹立于长江中的名胜镇江金山。

屈大均《望洋台》:“浮天非水力,一气日含空。舶口三巴外,潮门十字中。鱼飞阴火乱,虹断瘴云通。洋货东西至,帆乘万里风。”该诗气势磅礴,寓意深远,洗练明快,为历来咏望洋台上乘之作。

李遐龄的长诗《妈祖阁》其中写道:“峭壁悬苍空,芳树接浓影。云关临水开,石室傍岩整。寂寞两佛趺,明灭一灯耿。小亭压殿角,细路纡延绠。登览顿披豁,使我旷怀骋。仰飁摩岩书,笔力惊特挺。……曲折下禅房,室虚几榻静。老僧含古姿,接待烦仪省。悠然生道心,默对意弥永。”妈祖阁是澳门最古老的庙宇,历来僧人住持,又名海觉寺。中国古代文人历来有与佛教高僧结缘论道之风,诗人对此可谓一脉相承,遂使此诗洋溢着禅悦气息。

黄培芳《澳门莲峰寺》:“奇辟莲花径,莲峰翠作屏。海浮天外白,山拥寺前青。薄岸鱼龙跃,虚堂草木灵。南隅原不尽,一气接沧溟。”以描写四周景物来烘托莲峰古庙,特别着力描写海景,对这座本称娘妈新庙、以航海保护神妈祖为主神的古庙,非常贴切。

唐见龙《游普济禅院》:“巍峨寺宇肃清阴,欲乞灵芝路可寻。十里松涛惊午梦,数声山磬证禅心。犬眠花影云岩静,鹤避茶烟藓径深。好句欲追苏内翰,石泉槐火费沉吟。”

(二)描写澳门作为当时繁盛的东西方著名贸易港场景

吴历《澳中杂咏》第十八首:“小西船到客先闻,就买胡椒闹夕曛。十日纵横拥沙路,担夫黑白一群群。”这是当时在开放海禁之前,开放了澳门与香山之间经过关闸的陆路贸易。

吴兴祚《抵香山,舍舟从陆,经翠微邨,前山寨、官闸口至濠镜澳……》:“岭外云深抹翠微,翠微邨外落花飞。负贩纷纷多估客,辛苦言从澳里归。”描写当年陆路贸易的情景。

劳之辨《同满汉商榷部巡历濠镜澳四首》第四首:“孤屿何雄峙,兹门实壮哉。珠江初置榷,烽火旧一台。玉帛通千岛,梯航走八垓。新悬平准法,互市仗长才。”写海禁初开,千帆竞发,澳门对外贸易一片欣欣向荣的历史场面。

(三)描写澳门附近海域中国南方水上居民疍家的独特生活

吴历《澳中杂咏》第五首:“海气阴阴易晚天,渔舟相并起炊烟。雁飞地远知难到,岛月来宵十二圆。疍人放舟捕鱼,以海为家,终岁不归。”诗人于黄昏时,见到停泊在澳门海边的疍船。从疍人以海为家,终岁不归,漂泊不定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离家已近一年,与亲友书信难通,不禁起了乡思。《澳中杂咏》第七首:“晚堤收网树头腥,蛮疍群沽酒满瓶。海上太平无一事,双扉久闭一空亭。”海堤上的晚风,吹过晾着渔网的树头,带来一阵阵鱼腥味。出海归来的蛮人疍户,成群结队,沽回一瓶瓶满满的酒。议事亭双扉久闭,已经无事可议。这里所描写的南湾海边的晚景,真乃一幅世外桃源图。

汪后来《澳门即事同蔡景厚六首》第一首有句:“ 极目正愁飞鸟堕,留棚人立浪心牢。”写有的疍民架设罾棚,捕捞鱼虾。

(四)反映中国诗人与旅居澳门西洋人的交往和中葡百姓通婚的情形

叶廷枢《澳门杂咏》第五首:“银涛高涌撼南湾,海觉澄观足解颜。碧眼老夷多阅历,醉谭天外水晶山。”诗人游历南湾和海觉寺,遇上一位阅历丰富的西洋老人,与他一起饮酒,听他带有醉意地谈论海外的宝藏。西洋老人所谈的海外奇闻,像海觉寺的高僧所谈的禅理一样,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

屈大均《西洋郭丈赠我珊瑚笔架赋此答之》第二首:“分来烽火柏,持作笔床先。小架宜斑管,长书得锦笺。归凭纤手润,益使大红鲜。未有琼瑶报,殷勤奏短篇。”这个珊瑚笔架伴随诗人度过了晚年的一段笔墨生涯。这位西洋老人雅尚文墨,插书满架,而且晚年得子,诗人真诚地以诗为贺。《寿西洋郭丈》:“书床花发贝多罗,鹦鹉堂前解唱歌。明月新生珠子树,白云初熟玉山禾。千年命缕丝能续,七日仙棋箸更多。最是端阳榴火好,为君流照玉颜酡。”

李遐龄的长诗《蕃雏》中,写诗人傍晚在大海岸边散步,忽见一位白皙雅靓的西洋小童,向他灿然而笑。诗人热情招呼,牵抱至膝。小童自述家事,并向诗人请求教诲,诗人不懂外语,难以沟通。幸有一位通晓外语的航海客,为之居间传译,备述一切,使他们之间的交谈得以继续。诗章留下了一个俊秀活泼、聪明好学、谦恭懂礼的西洋小童的可爱形象,也留下中葡百姓友好交往的一个侧面。

张琳《澳门竹枝词》第七首:“女婚男嫁事偏奇,巾帼持家受父赀。莫怪澳中人尽贺,良辰交印得唐儿。夷俗贵女贱男,以男嫁女,谓之交印。得唐人为婿,则举澳相贺。”中葡百姓之间由于相互交往而通婚混血,在清代澳门诗中亦颇多描述。

陈官《澳门竹枝词》第三首:“生男莫喜女莫愁,女子持家二八时。昨暮刚传洋舶到,今朝门户满唐儿。西洋人贵女贱男,凡事女子主之。”中国人通常认为,唐人少年之所以愿嫁西洋女为婿是因为西洋人富有,女子得承父资,主家政。

(五)中国诗人眼中的西方事物及天主教有关仪式活动

潘有度《西洋杂咏》第六首:“头缠白布是摩庐,黑肉文身唤鬼奴。供役驶船无别事,倾囊都为买三苏。夷呼中国之酒为三苏。”这些黑奴同头缠白布的摩庐人一样,善于操舟,充当水手。又性喜饮酒,供役驶船所得,辄倾囊沽酒醉饮。

梁迪的长诗《西洋风琴》,述其友人副将郎亦傅巡边至澳门,见到三巴寺中的西洋风琴,归来仿制一架,并且超过原器。诗人认为风琴可以列为雅乐,以登中国的大雅之堂。

汪后来《澳门即事同蔡景厚六首》第四首:“赤鸟已映三巴寺,白雾犹涵老漫山。七日一回看礼拜,番姬盈路锦斑斓。”天主教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是做礼拜。这首诗描写礼拜日的早晨,西洋妇女穿着绚丽多彩的服装,迎着初升的太阳,挤满道路,前往教堂做礼拜的场景。

二晚清时代(1840-1911)

从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到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的70多年,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包括澳门)的晚清时代。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鸦片战争中葡萄牙紧步英国的后尘,于道光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846-1849)间,强行在澳门实行殖民统治,并逐步侵占澳门半岛全部地盘及凼仔、路环两个离岛。光绪十三年(1887),在英国的操纵下,葡萄牙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获取“永居管理澳门”的权利。如此,体现中国对澳门主权的领土所有权和统治权被强行分割,澳门从明清时代葡萄牙在中国领土上的居留地,转变成晚清时代葡萄牙管治的中国领土,中国对澳门的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晚清时代的诗词多记述澳门本土和中国国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忧生念乱,怆怀国事,抒写民族感情之作。可以看出中国诗人对失去的澳门依然倾注着满腔热情。

(一)反映晚清时代澳门本土和中国内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1.澳门本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亚马留被杀事件及与此有关的澳门诗词:

潘飞声《澳门杂诗》第五首:“田横岛上汉家儿,只手挥戈事最悲。片碣谁题沈义士,不闻穿塚傍要离。澳督某横暴。有沈米者,以镰刀杀之马下,后为某劣绅诱陷就杀。然沈墓前有人题曰:‘沈义士之墓’。”

丘逢甲《澳门杂诗》第十二首:“谁报凶酋发塚冤?宝刀饮血月黄昏。要携十斛葡萄酒,来酹秋原壮士魂。”

杨应麟《镜湖杂咏》第十首:“彝酋苛暴吏潜逋,谁谓三军胜匹夫?若忆当年沈义士,万人争看好头颅。道光季年,葡酋肆虐,民不聊生。左暑迁避,大吏钳口。时有沈公阿米,刃杀葡酋,赴官自首,从容就戮。都人义之,至今岁时奉祀如故。”

“二辰丸”案及与此有关的澳门诗词:

何祖濂《书二辰丸》有句:“强权须藉公理施,国际衰弱奚见欺。西江捕权争未已,重以辰丸恶感与日滋嫌疑。……岂不知纷纷民党正思乱,严防私运搜军资。岂不知领海主权属中土,分明界线难迁移。胡乃恃强辄凌弱,显与《万国公法》相背驰。……政府畏日竟如虎,张帅(两广总督张人骏)束手何能为。虽我粤民奋起而力争,中外函电交相贻。唯有提倡杯葛例,文明对待无他辞。……工商实业知振兴,占彼优势宁无期?敬告薄海诸志士,毋但抚膺扼腕东望长嘘唏。”作者对当时国际社会的弱肉强食极度愤慨,试图呼唤国人的觉醒和振作,希冀国家民族的强盛。

林文骢《记二(正)月初四日捕“二辰丸”,至十七日释放事》:“游弋澎湖警电传,畏人遽释二辰船。竟忘经纬分明处,应有完全缉捕权。军火百三十六号,倭银二万一千元。可怜鸣炮放行日,国耻长怀卅四年。”日本派军舰在澎湖游弋,耀武扬威,要挟清政府。其中以鸣炮道歉一项粤人看作中国的奇耻大辱。

中葡勘界谈判及与此有关的澳门诗词:

刘珩《澳门划界》:“强客翻为主,从何地界分?国危因占据,岁久仗传闻。保守严疆土,争论恃约文。汶阳如尽返,口舌策殊勋。”葡人原本寄居在中国的领土上,却反客为主,在中国的领土上与中国划分地界,皆为中国领土,何以划分?葡人乘中国衰弱,国势艰难,占据澳门;因时过境迁,年代久远,文献无征,他们只能将传闻的说法作为占据澳门的理由。

路环惨案及与此有关的澳门诗词:

易顺鼎所作的《新乐府二首》,一为《过路环》,一为《崇正团》。《过路环》诗中借客人之口,叙述路环惨案发生的经过,诗末有句:“我有儿女我不哺,我有盗贼我不捕。任教异类戕同胞,要使喧宾来夺主。我谓客勿然,彼特助我歼神奸。君不见,粤东今有过路环,粤西又有崇正团。”全诗反映了当时国势积弱,风雨飘摇,官邪政乱,生灵涂炭,反而听任葡人草菅人命,滥杀无辜的社会现实。

2.中国内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广东天地会红巾军起义及与此有关的澳门诗词:

谭莹《澳门人馈青洲蟹》有句:“谁堪出将征佳兆,人笑居夷乏远书。闻说避兵仍踵至,大都留饷武陵渔。”

蔡云缃《夜话听潮阁赠谭恕传茂才并送之澳门》有句:“月落寒湖涌,更阑话未央。波涛翻内地,遭际在他乡。”又有《喜家由澳门至铁城》:“披榛斩棘绕行程,路出蛮夷鼓角鸣。尚得生存大有幸,不须相见泪频倾。”可见其时广州及周边居民以澳门为避地,或取道澳门躲避兵燹之情形。

英法联军之役及与此有关的澳门诗词:

易谰光《澳门秋夜》有句:“当年意气重行藏,此日蹉跎到海疆。……往事回头皆是梦,疑心犹欲续黄梁。”诗歌作者原在广州十三行经营中西贸易,身家所寄的十三行,毁于英法联军进攻广州的战火中。

叶栖鸾《澳门有感》有句:“只知市易来商旅,那识边防失事权。一统山河今若此,凄凉满目亦潸然。”英法联军挑起战争,省城未复,山河残破,诗人不禁潸然泪下。

戊戌变法及与此有关的澳门诗词:

刘翰棻《莲峰寺追悼戊戌政变殉难六烈士》:“恸哭六烈士,忠君弗顾家。朝衣弃东市,血灌自由花。”在六君子被杀害后,维新派人士曾在澳门莲峰寺举行追悼会。当时中国内地正处在继续搜捕迫害维新志士的腥风血雨之中,澳门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却为“天朝政令”所不及,人们却可以从容不迫地在澳门莲峰寺举行戊戌变法殉难六君子的追悼会。

(二)记述晚清时代澳门的教育状况

黄国培《送别萧孝廉孟庚并柬其周张两弟子》附题:“时馆于澳门之望厦村普济禅院。”第一首有句:“恰如南郭喜连墙,绛帐相逢正未央。”第三首有句:“双双问字两侯芭,与我情投添莫加。”作者到澳门充当塾师,当时在澳门普济禅院设馆,而萧孝廉孟庚的书馆,当设在普济禅院不远的地方,所谓“连墙”。萧孝廉有张明波和周姓两弟子,与诗歌作者亦有交往。

杨增晖《重到澳门感怀有赋》:“书剑飘零恨倍长,天涯还访白云乡。昔年春酒羔羊地,今日秋风蟋蟀场。东阁梅残仍近水,南湾草长未经霜。旧游桃李归何处?绛幄依然讲学堂。”作者曾以举人身份于光绪年间多次到过澳门,设帐讲学。光绪十八年(1892),会试名落孙山之后,再度到澳门。

从黄国培、萧孟庚到杨增晖,中国士人到澳门上庠执教,实行旧式的书院教育,如果把这类诗章与其他文献联系起来,就会对澳门教育发展史提供“诗证史、史证诗”的资料。

(三)反映当时澳门烟、赌、娼等特殊职业

一是烟。杨增晖《澳门吟》第三首有句:“花月栖台香引蝶,烟云世界影迷鸦。”

梁乔汉《镜湖杂咏·风土杂咏》第二十三首:“生涯独擅有同声,公栈牌名客路行。莺粟膏香夸垄断,聚工千百慕羶成。”描写烟馆情况和烟膏制作。

杨应麟《镜湖感事》第三首:“大三巴外小三巴,雨甸烟村屋万家,聚铁铸成千载错,忍将莺粟换桑麻。澳地沃壤交错,人民繁盛。与葡通商绝无利益,贩卖洋药(鸦片)一件,种祸尤烈。”写贩卖鸦片一行对澳门的重要性及其严重的危害性。

二是赌。丘逢甲《澳门杂诗》第十四首:“门牌高署市门东,百万居然一掷中。谁向风尘劳物色?博徒从古有英雄。澳中赌馆最盛,门皆署银牌以招客。”描写当时澳门的赌馆,与鸦片烟馆一样兴盛。

梁博珍《乙未澳门旅日》下联:“春色渐阑欣作客,榜花开放笑相迎。卜榜花以澳门最盛。”所谓卜榜花,又称闱姓或围姓,即用科举考试士子中试的姓猜中多少为输赢的一种赌博样式。最初起源于广州,后以内地禁赌而盛行于澳门,成为澳葡当局经济的大宗收入。

梁乔汉《镜湖杂咏·风土杂咏》第十九首:“赌饷承充累万千,番摊围姓薮渊连。草堆街畔人如蚁,烟火家家不夜天。”第二十首:“一月公司聚一回,彩票成例澳中开。旧时吕宋原机器,移向恒和会里来。”恒和会经营白鸽票用机器开票,其赌博设备要比内地胜出一筹。

三是娼。梁乔汉《镜湖杂咏·风土杂咏》第十七、十八首分别写妓馆和歌楼:“妓馆迷离客栈旁,沿门倚笑竟时装。年来衣饰翻新样,错认歌场即戏场。”“酒楼歌馆月明中,钏响钗光醉脸红。曲罢灯阑人已杳,欢场未免太匆匆。”描写当年澳门的福隆新街、宜安街和福荣里一带,妓馆和歌楼舞榭比比皆是,到处林立,与赌馆和烟馆一样生意红火。

丘逢甲《澳门杂诗》第五首:“冶叶倡条偏茁芽,双瞳翦水髻堆鸦。春风吹化华夷界,真见葡萄属汉家。驻澳葡人多非卷发碧眼之旧 ,或谓为水土所化云,澳中尤多洋妓。”这首诗描写澳门的土生洋妓的状况。由于前代中西血统的通婚混血,已变为黑睛黑发,头上还梳着中国妇女的发髻。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在风月场中如鱼得水,向华洋客人卖笑,进行金钱与肉体的交易。

(四)反映晚清时代澳门的中西文化、科技交流情况

1.宗教文化的差异

郑观应《澳门杂诗》有句:“华人神诞喜燃炮,葡人礼拜例敲钟。”描写宗教文化方面中西礼俗的不同。

2.中国人与西洋人饮食习惯的互相影响

吴亮珽《澳门》有句:“椰菜絮羹名士味,巴菇香草美人魂。”描写以原产自西洋的椰菜花烹调的菜羹鲜美可口,符合名士口味。澹巴菇(烟草)带有香味,吸后令人陶醉生瘾,好像是美人的魂魄所化。

梁乔汉《镜湖杂咏·风土杂咏》第十一首:“面包干饼店东西,食味矜奇近市齐。饮馔较多番菜品,唐人争说芥喱鸡。”第二十四首:“水从化学炼如盐,涤暑招凉力倍坚。嚼雪几人同荔啖,卖暄忘却候趋炎。”居澳华人较内地人更早品尝到面包、饼干、西餐和冰淇淋。

3.西方近代科技发展

蒸汽轮船:

何绍基《乘火轮船游澳门与香港作,……》首段云:“火激水沸水轮转,舟得轮运疑有神。约三时许七百里,海中更比江行驶。……有时热逼颇难避,海风一凉人意苏。”

张品桢《由香港乘轮至澳门》有句:“浩渺烟涛里,双轮激电机。……大川今可济,休怯此身微。”

自行车(粤人称为单车):

梁乔汉《镜湖杂咏·风土杂咏》第十首:“单车并不费人牵,独坐中衡自转旋。两脚踏将机起伏,轮行前后快如弦。”

罗慧卿《荷兰园看葡童斗单车戏吟》:“笑指葡童八九龄,斗车游戏过园亭。胜优败劣原公理,手段全凭运动灵。”描写澳门荷兰园进行的葡童单车比赛场面。

摄影技术:

区达明《避暑南环,澳友偕游马交石,拍照索题小影相赠》第二首:“独立苍茫东海东,斯人不与众生同。看来似我还非我,我在空明一镜中。”说明摄影技术在当时澳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民众中已经开始普及。

邮票与电报:

梁乔汉《镜湖杂咏·风土杂咏》第七首:“士担邮政寄书凭,轻重辎铢次第增。自载封函垂例罚,每防瞒漏察行滕。”这里的“士担”,又作“仕担”,为英文stamp(邮票)的音译。当时澳葡当局有严禁夹带书信的苛例,故有诗的后两句之说法。同上诗第八首有句:“捷传万国安危信,不及香江电线频。”描写当时澳门与香港之间的电报服务状况。

4.描写晚清时代澳门的华人社会与土生葡人社会的状况

张其淦《朱门吟》一诗,描写当年澳门华人上层社会的状况。所谓“朱门”原指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异,故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朱门吟》一诗中的“朱门”的主人,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国内地传统意义上的达观贵人,官僚显宦,而是特指寄居澳门新兴的豪商巨富。这些人大抵在欧美经营半生,腰缠万贯,成为巨富。他们往往携资回国,作富家翁。当时珠江三角洲盗匪充斥,甚嚣尘上,对他们的危害甚于苛政,他们只好寄居澳门。他们手中有钱,掷地千金,高堂华屋,妻妾成群,夜夜笙歌,纸醉金迷。诗末“寄语”句,奉劝朱门主人,良心不要完全泯灭,要稍存报国之心,做些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善事。

梁乔汉《镜湖杂咏·风土杂咏》第十一首,描写当年澳门华人下层社会的状况。其中“物产鱼盐是处多,商人重利贷渔苛。穷洋历尽风波险,拼累妻孥奈债何。”写渔民向渔行商人借高利贷,虽承受极大的风险,劳作所获尽用于还债,以至无力养活妻儿,陷于妻离子散的境地。第十二首:“赁车一月费金多,辛苦生涯力自任。度日有余租不足,得尝枵腹税难紧。”写人力车夫向车主赁车,辛劳所得,本来可供度日而略有剩余,但偿还租金,生活费即感不足,再加上杂税,只有忍饥挨饿。

梁乔汉《镜湖杂咏·夷素杂咏》第六首这样描写土生葡人少女:“冰绡障面盼多姿,腰细湘裙垒雪垂。漫说珠娘佳丽尽,西方原有美人思。”

潘飞声《澳门杂诗》第四首:“白饭晨餐鼓(豉)与蝦,乌龙犹胜架非茶。发睛黑似吾华种,已改葡萄属汉家。”描写土生葡人饮食习惯。

三民国时代(约1912-1949)

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30多年,构成了澳门历史上的民国时代。在民国时代,祖国内地发生了更加急剧的社会变动。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变。这些历史事变都不同程度地对澳门产生了影响。民国时代居住在澳门或曾经到过澳门,时时刻刻关注着澳门的中国诗人,同样都向这片本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地方倾注了更多、更大的热情。在弹指一挥间的30多年中,吟咏澳门的中国诗人人数和诗词的篇数都大量增加。

这个时代诗词作品篇数超过明清、晚清篇数的总和。由于这一时代是中华民族灾难极其深重的时代,中国诗人在澳门诗词中抒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和社会生活感受;描写澳门和中国内地发生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描写中国居民的礼俗习尚和宗教文化;描写澳门西洋居民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及西方事物;描写当年澳门各行各业和各处胜景及澳门气候状况。

(一)反映发生在澳门和中国内地的重大历史事件

澳门疏浚河道事件及与此有关的澳门诗词:

汪兆镛《澳门杂诗·竹枝词》第三十八首:“潮流淤浅碍行船,新法机轮利浚宣。楚汉鸿沟纷建议,深心谁识《海王》篇?”这里的《海王》是《管子》篇名,论借渔盐之利而富国称王。诗人意谓古人言负海之利,而王其业。当时内忧外患,外侮日亟,负海之利,反蹙其国。

辛亥革命及与此有关的澳门诗词:

戴鸿惠《游濠镜马交石,和麦君涧泉原韵》第三首:“陀城别却异乡来,万种愁怀拨不开。底事旋螺山上路,教人一步一徘徊。”辛亥革命时期,不少广州人士避地澳门或香港,此诗乃诗人避地澳门所作。他的《腊杪思归》有句:“记从珠海鼠游身,驿路观海岁岁亲。黄叶半途千里客,红尘一梦两朝人。”诗人经过改朝换代的离乱,一梦醒来,已成前朝遗民,回首前尘,恍若隔世。

陈卓平《赠林谦甫同志》:“辛亥濠江集,群雄奋请缨。黄龙期共饮,白马喜同盟。落日班声动,秋风剑气横。九月十五晚,举义前山城。卅年重握手,两个老苍生。”此诗追忆辛亥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的香山前山城起义的情形。

护国战争及与此有关的澳门诗词:

杨彤英《澳门杂感》有句:“车驶关闸分夷夏,地比珠崖久弃捐。化外经营成兔窟,天涯沦落怅蛮烟。”作者时任香山东锁议会总董,受袁世凯迫害避地澳门,免遭毒手。

熊英《立秋》上半有句:“高梧忽复传寒意,揽景苍茫惹客愁。信是人间有摇落,知非吾土强淹留。”作者协助策动高雷两阳四邑讨伐龙济光,失败后避居澳门。

广州起义及与此有关的澳门诗词:

王定纬《丁卯除夕》:“弟兄儿女各西东,劫后家山烬尚红。火厄料随丙丁尽,欲归犹似鸟惊弓。十一月十一日,广州有焚杀之灾。”这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12月11日),发生由张太雷、叶挺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家山烬尚红”和“广州有焚杀之灾”,盖指广州起义及随后国民党军队的镇压,诗人时在澳门,得诸传闻,故日期略有误差。

抗日战争及与此有关的澳门诗词:

鲍少游《白鸽巢公园远眺》有句:“指点燕云烽火急,搜奇山水画中评。”燕云即指“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寇侵占的东北三省。《马郊旅宿不寐题〈故乡归思图〉》第一首有句:“故园风正急,废战亦何曾?”时值京沪组织废止内战大会。废止内战才能一致抗日,其时江西“剿共”军事正亟,故令作者有“废战亦何曾”之叹。第二首又有句:“凄凉黄帝裔,醉梦可堪惊?”皆可视为抗战时期澳门诗中抒写爱国情怀诗篇的先声。

1.抗战时期流亡至澳的内地文化人

这些文化人虽然身处澳门,十分珍惜澳门这个避秦的世外桃源,然而,客愁与乡思,尤其是沦入敌手的乡邦之地,却时刻不能忘怀。

汪兆镛《歧关车行》:“西法汽轮通琀岈,濠镜雷转惊飞沙。风声鹤唳尤纷孥,车中黄童白叟兼稚娃。骈首蠕动如穴虵,蹲伏更苦若井蛙。……战略焦土摧枯楂,积骸成丘流血成川窪。……大地万物皆空何有家?独怜济人区区歧关车。”全面抗战爆发后,初期形势对中国十分不利。日寇长驱直入,很快侵占大半个中国。大量难民汹涌南逃,澳门成为当时中国难民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刘君卉《渡头晚步同秋雪》有句:“未知世外津何问,但见流东水不回。……烟云烽燧遥难辨,日听途人有述哀。”述哀的途人,正是乘船登岸的难民。

易麟阁《官渡晚眺》有句:“莫云福薄作羁人,午茗温浓卯酒陈。……一越清流秦网密,青山六里字堪珍。”这些流亡至澳的文化人,通常生计都十分艰难。

马复《除夕》:“瞠目此何世?穷冬依水涯。……歌吹摇邻壁,兵戈殉岁时。不才留命在,草草百年思。”另有《西湾海望晚饮庐园呈座中诸公》有句:“绝倒宣明相向面,谁知辛愿缺常餐?咻存见泫逝堪为客,得酒闻歌强自宽。莫错稻粱明日计,荒陂寥落野凫寒。”皆为写实。他们自伤身世,怆怀国运,歌哭无端。

李供林《松山晓行》有句:“相逢都是流亡客,愁听枝头杜宇声。”即使在雅集宴饮之时,也未能稍舒愁怀。

郑哲园《僦居下环,日对故乡山色,漫题于壁》:“衣带盈盈一苇航,僦居犹喜近吾乡。山川日接愁人眼,空抱乡心对夕阳。”

李仙根《澳门杂诗》第一首有句:“乐土此堂堂,吾来怯近乡。寄离仍故国,触物感殊方。远树疑烽燧,归禽乱夕阳。”

张树棠《祝英台近·澳门重午》下阕:“黯回溯,珠江当年繁华。龙舟斗旗鼓,风景都非,流光速炊黍。薰风知趁佳辰,天涯来伴。却因甚,不吹愁去?”

2.抗战时期仍然留在内地的文化人

这些滞留内地的文化人,没有忘记那些寄居澳门的游子,他们之间互相激励,共同策进。

(二)描写当时澳门中国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文化

冯桂秋《读王惺岸先生〈戊寅除夕〉次韵奉和》上半:“残年犹是百忙身,卅载尘劳镜海滨。困苦遗黎难卒岁,荒凉焦土不成春。”其中“遗黎”正指流亡至澳的难民。事实上,当时澳门本地居民的生计也十分艰难。

汪兆镛《澳门杂诗·竹枝词》第三首:“饮瓢喜有在山泉,傍海人家满载船。更向门前题井字,可应解唱柳屯田?”澳门未有自来水以前,民居中或街头的水井与山泉水和由船艇运来的香山银坑水,为居民的日常汲饮提供了方便。

汪兆镛《澳门杂诗·竹枝词》第一首:“笑煞江郎论徙戎,种多白黑与棕红。中华民气休轻视,三百年来守土风。”澳门的中国居民保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年节祭祀以及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等礼俗,而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民间信俗文化,以此体现对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同时又怀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为祖国守卫神圣的领土澳门。

王定纬《竺摩上人南来濠镜,说法于功德林,并印行〈觉音月刊〉,思有以度世,今忽归雁荡,赋此送之》:“雁正南来锡北飞,相逢荡上本同归。莲邦他日虽殊路,重见诗狂一笑微。”

(三)反映当时澳门西洋居民的生活习惯、宗教文化及西洋风物

汪兆镛《澳门杂诗·竹枝词》第四首:“宛丘自昔咏婆娑,高会时时共蹋歌。百万羊镫千斛酒,红氍毹上美人多。”咏岗顶波楼俱乐部的舞会。第五首:“下九初三旧有期,登台奏乐集华彝。荷兰卜昼南湾夜,按谱嗷嘈听鼓师。”咏新荷兰园和南湾公园的音乐会。第十五首:“女郎齐送七香车,新妇裙纱曳地斜。签约讽经豚挚甚,岂容浪说自由花。”则咏西洋人的婚礼,清代澳门诗称为交印。诗人生当清末民初社会变动急剧之际,传统的婚姻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之说自西方传入。因见西洋人的婚礼庄重豚挚,遂发出“岂容浪说自由花”的感慨。

汪兆镛《澳门杂诗·杂咏》第二十三首咏大庙和风信庙:“大庙最始建,岁首迎耶稣。前导十字架,僧徒持咒珠。蕃妇祈风信,亦如祠浮屠。鲸钟响鞺鞳,流声播海隅。神道以设教,华彝宓或珠?”诗人将蕃妇祈风信,类比中国人礼佛祈福,并把这些西洋天主教徒的宗教活动,归之于神道设教,认为在这一点上西方与中国没有什么不同。

易麟阁《耶诞观祀》有句:“沥余冬至酒,嘉祀喜相承。……末学低头拜,翘思祝汉兴。”诗人参加圣诞节的祀礼,所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华夏复兴重见太平。

(四)反映当时澳门的工业、教育、医药卫生等行业

杨彤英《妹婿容穆堂君织袜厂销路极畅,问余修正规则,并索题句,口占四绿赠之》。第一首:“读罢儒书记考工,艺成名誉遍寰中。治家有训师颜氏,款客多情效孔融。肃肃教科如矫日,莘莘学子坐春风。夜寒篝火深明处,爱惜分阴雅意同。”容氏织袜厂为民国初年在澳门开设的一家颇具规模的民族工业企业。

汪兆镛《澳门杂诗·杂咏》第十九首咏学塾:“学童禁读经,中土新建议。此邦老塾师,犹不旧学弃。……雅颂声琅琅,到耳良快意。礼失求诸野,宗风傥未坠。澳中华人学塾,于西文、算术外,仍以四子书、五经课学生。西洋学堂亦翻译《论》、《孟》为课本。”从诗中可知,澳中华人学塾并不理会内地禁止读经的规定,但其教学内容已部分采用西学。而西洋学堂则翻译经书为课本,反映了在教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及旧式民间教育向西式教育的过渡。

汪兆镛《澳门杂诗·杂咏》第二十首:“三山多灵草,海上传仙方。侨萌重枢素,自爱土物良。广厦延医师,药石嘘赢逛。余力博施济,振恤周遐荒。漫谓他人昆,我独敬梓桑。”吟咏在清末由澳门华商融资的镜湖医院及其所经营的慈善事业。

(五)吟咏澳门的山川胜景、气候特征

黄沛功《西湾》第一首:“吐纳鱼龙气,源头东海来。西湾一片月,荡作金银台。”位于松山的听松山馆,为名医何斗灿的别墅,抗战时期为名流雅集觞咏之所。

崔斯贯写于同年的两首诗记录了澳门的气候变化特征。其一为《清明前一日,还澳山居,宿雨乍歇,晴烟四流,夜起开户,视灯光出,林外一白,弥漫无际,绝类北方雪景,……》;其二为《濠澳苦热坐月示儿女》。

黄节《澳门杂诗》第三首:“湿草低田旱亦枯,海洲谁谓水都无?憬然中谷三章后,不是忧深独老夫。”描写当时澳门一带苦旱状况,可以作为澳门气象史料来读。

参考文献:

[1][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M].赵春晨,校注.澳门:澳门文化司署,1992.

[2] 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晚清卷、明清卷、民国卷)[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

[3] 程祥徽,郑炜明.澳门文学研讨集——澳门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M].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1998.

[4] 廖子馨.千禧澳门文学研讨集[M].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2002.

[5] 吴志良,杨允中.澳门百科全书(修订版)[M].澳门:澳门基金会,2005.

【责任编辑程彩霞】

The General Contents of Macau Poetry in the Ming-Qing Dynasty,Late-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ZHANG Jian-hua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and modern Macau literature, Macau poetry dominates a primary position. Generally the periods of ancient and modern Macau literature is divided into three times, i.e. the Ming-Qing dynasty, Late-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A great deal of excellent poets and poetry appeared in these three times. To offer the information on the general style of Macau literature and provide Macau literature researchers with valuable materials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t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contents of Macau poetry works in the Ming-Qing dynasty, Late-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Key words:Ming-Qing dynasty, Late-Qing dynasty, Republic of China, Macau poetry, general contents

收稿日期:2016-03-17

作者简介:张剑桦(1953-),男,广东培正学院人文系教授,文学博士(广东 广州 510830),主要研究方向:台港澳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6)02-00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