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并研究人的思想品德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变化及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以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主要方法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门以理论性为主的文科专业,而实践教学是有效巩固理论知识并加深认识和理解的一个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理论教学的教学形式,它需要借助一定的实践设施和教学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通过指导并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熟悉运用理论知识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的要素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互为辅助的有机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需要较为全面地整合各种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最早的一批专业之列。作为文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拥有文科专业的普遍特点:有着较强的理论性,而缺乏具体技能。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的日趋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教学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为基础,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从而构建出全面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当前社会下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同时也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身的发展,使得这一专业具有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发展到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不仅满足了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学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已经在各大高校中广泛开展起来,但是在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创立之初开始就一直是纯理论教学,长期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使得教育工作者对于实践教学的观念认识不到位,并没有对实践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还有部分情况因对实践教学认识的不到位,导致错误的界定了实践教学的范围,简单的认为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案例教学就是在进行实践教学。
第二,高校的实践教学组织松散,实践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而缺乏教学目标和培训目的,无法将实践教学的效果发挥出来;另一方面,由于观念上的不够重视和教学硬件设施和实践教学资源等客观现实因素的限制,现阶段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重复单一,缺乏创新和创意,难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三,目前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教师在数量上较少,不足以匹配和满足学生群体庞大的数量;同时,现有教师在教学指导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教师目前的教学能力尚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师资力量的不足,庞大的学生数量,这些都增加了开展实践教学的困难程度。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端正实践教学观念,关注和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长期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使得教育工作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观念认识不到位而有失偏颇,依然以理论教学为重,并没有对实践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常常被喊口号式的认为重要,而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来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依然属于从属地位。只有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充分将教学效果发挥出来,让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提高师资水平,并积极创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学的实践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这一专业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在理论知识方面教师需要兼具深度和广度,同时还要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师资力量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雄厚的师资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另一方面,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也是对教师自身水平的一大考验,充分将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中延伸,使其更贴近实际,同时丰富的教学模式也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管理实践教学工作,并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系统
一个体系的合理构建必然不能缺少评价系统的反馈,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进步的空间。因此,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除了规范各环节实践教学的工作之外,还要加强对各环节教学工作的管理,并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价系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反馈和评价。根据收集整理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不良问题并调整解决,从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贾廷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
[2]李丹妍.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