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爱芳 朱桂萍 杨萍妹 张培丽 周晓卿
(郑州市中医院脑病二科,河南 郑州 450007)
社区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抑郁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
金爱芳朱桂萍1杨萍妹张培丽周晓卿
(郑州市中医院脑病二科,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抑郁现状和相关因素。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社区老年脑卒中高危居民377例,其中抑郁者130例,无抑郁者247例,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评分。结果与无抑郁组比较,抑郁组女性、抑郁家族史、无配偶、脑卒中家族史所占比例明显升高,HAMD评分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家族史、抑郁家族史、女性、无配偶是社区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社区开展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抑郁状态筛查,对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全身功能失调性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1〕。脑卒中患者治疗周期长,疗效较局限,并发症发生率高,生活质量降低,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后0.5~2年间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且明显高于其他肢体残疾患者及普通人群,抑郁症状严重但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抑郁发病研究较局限〔2〕。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分析社区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抑郁现状和相关因素。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社区老年脑卒中高危居民377例,所有入选样本均符合以下标准:①年龄≥60岁,基本资料完整;②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或脑卒中史,且合并吸烟、运动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肥胖和脑卒中家族史中至少3项;③排除急性脑卒中、痴呆、意识障碍、不能配合调查及严重心肝肾疾病者;④所有入选者均知情同意。
1.2调查方法采用现况调查设计,由专门负责人员具体开展调查工作,所有调查人员调查前均进行统一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参加具体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脑卒中危险因素。以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具体项目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和高中以下)、抑郁家族史(3代以内有抑郁史)、婚姻状况(有配偶和无配偶)、吸烟史(每日吸烟数>1支,持续时间>1年)、饮酒史、脑卒中史、脑卒中家族史(3代以内有脑卒中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肥胖(体重指数≥26 kg/m2)、缺乏锻炼或运动(<3次/w,<30 min/次),有无合并高血压(血压≥140/90 mmHg)、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将入选的377例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3〕,HAMD评分>7分为抑郁,HAMD评分≤7分为无抑郁,其中抑郁者130例,无抑郁者247例。抑郁组年龄和文化程度与无抑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无抑郁组比较,抑郁组HAMD评分明显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
2结果
2.1影响患者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抑郁组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肥胖、缺乏锻炼或运动所占比例与无抑郁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抑郁组比较,抑郁组女性、抑郁家族史、无配偶和脑卒中家族史所占比例明显升高(P<0.05)。见表2。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卒中家族史、抑郁家族史、女性、无配偶是社区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n(%)〕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讨论
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其脑组织供血供氧能力降低可导致脑组织萎缩,甚至出现脑梗死,进而引发神经递质分泌紊乱〔4〕。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超过30%,远高于普通人群〔5〕。抑郁症的发生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减少有关〔6〕。本研究提示,老年女性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男性,这与绝经期后女性雌激素减少有关。还有研究发现,雌激素可上调5-羟色胺受体基因表达,促使5-羟色胺合成和分泌增多,进而增加脑内5-羟色胺含量〔7〕。老年女性卵巢功能衰退明显,雌激素分泌减少,5-羟色胺含量减少,情绪变化调节机制减弱,抑郁症发生的风险增大〔8〕。
大多数老年人丧失工作能力,社交范围明显缩小,机体功能降低明显,生活方式单调,家庭角色转变,加之家庭矛盾突出和经济收入减少,这将增加抑郁情绪反应产生的风险〔9〕。本研究中无配偶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有配偶者,这可能与其缺乏交流对象,缺乏负面情绪倾诉对象,不能及时调节自身情绪反应,易产生孤独、绝望、无助等悲观情绪有关。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抑郁症的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涉及脑组织结构功能改变、人格因素、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等〔10〕。抑郁的发生与脑血管疾病的进展相互影响,抑郁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较局限,预后较差,生存期缩短,对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抑郁状态进行早期筛查和及时干预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11〕。本研究结果提示医护人员应尽早对该类人群进行抑郁量表筛查,实施早期诊断和干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4参考文献
1高建梅,刘彩霞,张海燕,等.北京市怀柔区农村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9):784-6.
2于晨,刘欣娟,黄菊,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6):670-80.
3李海聪,李求兵,杨学青,等.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7):620-3.
4黄婷,梅群超,戴朝博,等.高龄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患病危险因素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3):61-3.
5步霄,贾师捷,朱喜红,等.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5):2925-8.
6Xu Y,Zhang L,Shao T,etal.Ferulic acid increases pain threshold and ameliorates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 in reserpine-treated mice:behavioral and neurobiological analyses〔J〕.Metab Brain Dis,2013;28(4):571-83.
7刘庆冉,张素杰,田倩倩,等.社区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抑郁状态筛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9):954-7.
8吴承龙,钟芳芳,章燕幸,等.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结果的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4):549-53.
9赵静,姜文浩,罗艳侠,等.北京市某社区中老年人脑卒中患病风险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1971-3.
10周培毅,吴自强,谢志泉,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590-4.
11田倩倩,薛蓉,张素杰,等.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5):452-5.
〔2015-06-25修回〕
(编辑袁左鸣)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No.2013ZY03045)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11-2746-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1.083
1郑州市中医院护理部
第一作者:金爱芳(1973-),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神经内科护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