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艳 赵维欣 刘雪梅(.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50088;.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胸科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50056)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观察
曹丽艳1赵维欣1刘雪梅2
(1.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8;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胸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6)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痰热清注射液入液静滴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7.62%优于对照组的79.58%(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40.88±26.32)h、咳嗽消失时间(70.18±33.61)h、肺部啰音消失时间(48.25±0.15)h均分别优于对照组的(75.36±35.45)h、(99.07±22.17)h、(72.69±0.94)h(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主要为胃肠道反应或皮肤瘙痒等,给予停药或对症处理,未见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CAP安全有效。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清注射液抗生素老年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一种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含具有明显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再入院后在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CAP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其致病原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且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迁。目前虽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病死率已大大下降,但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具有慢性基础疾病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增多,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和细菌耐药性上升等原因,CAP仍是威胁老年人住院及死亡的常见病因,其诊治亦面临诸多新问题[1-2]。笔者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CAP,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病例选择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3年版《社区和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诊断标准[1]。1)新近出现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2)发热;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4)白细胞(WBC)>10× 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以上前4项中任何1项加胸部X线检查,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即可诊断。中医诊断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2011版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痰热壅肺证标准[3]。痰热壅肺主证:咳嗽,痰多,痰黄,痰白干黏,胸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次证:发热,口渴,面红,尿黄,大便干结,腹胀。诊断:1)咳嗽,甚则胸痛;2)痰黄或白干黏;3)发热,口渴;4)大便干结或腹胀;5)舌质红,或舌苔黄或黄腻,或脉数或滑数。具备1)2)中的2项,加3)、4)、5)中的2项即可诊断。
1.2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住院的CAP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治疗组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64~84岁,平均(53.31±17.94)岁;平均病程(3.60±2.70)d。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21例;年龄65~85岁,平均(56.28±11.77)岁;平均病程(3.40± 2.50)d。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2.0 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抗感染,同时依据个体情况采用氧疗、解痉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20 mL(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 d。
1.4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疗效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痊愈:主要症状及阳性体征完全消失,指标恢复正常。显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指标接近正常。有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有好转,指标好改善。无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指标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表2 两组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比较(h,±s)
表2 两组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比较(h,±s)
组别 咳嗽消失肺部啰音消失治疗组 70.18±33.61△48.25±10.15△对照组 99.07±22.17 72.69±10.94 n 发热消失42 40.88±26.32△42 75.36±35.45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为胃肠道反应或皮肤瘙痒等,给予停药或对症处理,未见与痰热清注射液相关不良反应。
CAP是由多种肺炎链球菌引起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目前虽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病死率已大大下降,但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具有慢性基础疾病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增多,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和细菌耐药性上升等原因,CAP仍是严重威胁着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不同地区、人群、季节的变化,CAP的病原体的构成谱与耐药情况亦不尽相同。因此,对CAP的治疗需结合具体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
刘又宁等的多中心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示,中国城市成人CAP的病原体中非典型病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占20.7%,细菌合并非典型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占10.2%,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占19.5%仍为常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达75.0%以上,对青霉素不敏感率为20.3%;新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可作为细菌和非典型病原体致CAP患者的理想选择[5]。然而有研究显示,在CAP治疗中左氧氟沙星的使用强度越高,细菌耐药性越强[6]。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左氧氟沙星的使用强度对临床分离7种主要细菌的耐药率进行研究,相关性分析显示左氧氟沙星的使用强度与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正相关。故单独采用抗生素治疗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近几年,陈国清等采用中药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头孢哌/舒巴坦治疗CAP取得了良好疗效,临床总有效率超过98%[7]。王毅等研究发现中药痰热清注射液可以协同青霉素抗菌,痰热清注射液的抗菌活性对于游离的细菌明显强于青霉素[8]。临床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等都是和生物膜密切相关的疾病。治疗这些疾病难点就是很多抗生素不能穿透生物膜基质发挥抗菌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痰热清联合抗生素治疗CAP有显著疗效。
CAP可归属于中医学“风温肺热”范畴,其多由风热毒邪,侵袭肺脏,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炼津为痰,痰热壅肺,其治疗当以清肺化痰为法。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提取物精制而成的中药制剂痰热清,具有清热、化痰、解毒功效,可用于CAP痰热壅肺证。黄芩所含黄芩苷是抗菌有效成分,被誉为“中药抗生素”;熊胆中的熊去氧胆酸也具有较强抗菌活性,能有效抑制细菌。现代药理试验表明[9],痰热清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炎、抗病毒、止咳化痰、退热等药理作用,对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具有抑制作用,能够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病死率[10]。
本研究结果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较单用抗生素治疗老年CAP能够缩短发热咳嗽肺部啰音时间、提高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综上所述,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的治疗老年CAP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和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2):11-15.
[2]陈元菁.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6):859-861.
[3]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杂志,2011,52(21):1883-188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7-58.
[5]刘又宁,陈民钧,赵铁梅,等.中国城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665例病原学多中心调查[J].中华结合和呼吸杂志,2006,29(1):3-6.
[6]李倩妮,周麒,王文军,等.某院左氧氟沙星使用强度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5,34(5):395-399.
[7]陈国清.痰热清,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8):1258-1259.
[8]Yi Wang,Tao Wang,Jianjiang Hu,et al.Anti-biofilm activity of TanReQing,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d for thetreatment of acute pneumonia.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J].2011,134,165-170.
[9]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0,234,273.
[10]薛东升,李小利,宋庆宏.痰热清注射液作用机理与临床[J].上海医药,2007,28(11):521-522.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2016)04-0728-02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6.04.056
收稿日期(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