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引导,教之育德

2016-06-30 15:50罗文华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师

罗文华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德育建设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但就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培养道德修养方面,德育的实效性较低,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而且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品行的最佳时期,提高初中阶段德育的实效性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在此背景下,本人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德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出发,分析当前初中德育实效性差的主要表现,探索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策略,希望能为促进当前中学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师;学生

一、目前中学德育实效性差的主要表现

根据本人查阅的大量资料,并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德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出发,调查发现当前中学德育实效性差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中学教师思想道德素养较差,不能为人师表

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较高,但是教师的道德素养有衰微的倾向。育人为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不高,势必影响到学生品德的形成。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视野开阔,由过去单一的价值观向多元化过渡,因此要加强中学教师的道德建设。

教师更大的责任是担负着培养和养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部分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认为智育与德育没有必然联系,缺乏人格魅力,形不成有力的人格感染力和教育权威。俗话说:“正人先正己”,不能为人师表,就降低了学生对其可信度,对德育的实施产生不良后果。部分教师是非观不明,缺乏人格力量,误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发生扭曲,把社会上一些陋习带到学校,这些都与学生初步形成的道德观相冲突,导致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比较迷茫;有些教师常常违反德育规律,言谈粗俗,更有甚者对学生实施体罚。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种种表现,教师在社会上受尊敬度下降,带来很大的社会负面效应,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为人师表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有效的实施德育。

(二)没有真正实践以德为先,重智轻德现象较为普遍

德育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都被推到很高的位置,在各种会议中使用“德育”之类的词频率要远远高于在生活中真正实践以德为先。德育并不是戏词,让我们用来唱高调,而是需要身体力行的事,所以现实中存在“高开低走”的现象。

学校没有真正实践以德为先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校本是德育的实施者,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升学压力,已经忘记办学的目的是培育德才兼备的人。德是才的前提,又是孕育才的土壤,才是德结出的果实,所以德才具有因果关系;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也成为学校不能真正实践以德为先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社会上对学校的评论普遍以成绩好坏为标准,有的家长甚至把“成绩”和“校风”画等号,成绩好,校风也好;反之亦然。那么,现在有许多重点学校的学生迫于学习压力,频频出现跳楼事件,对于那些成绩优异、被视为天之骄子的他们,无视生命的宝贵,也是道德教育的失败。对于不能想智育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是自始至终贯穿学生整个人生的,所以对学生智育方面的严要求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但是对学生的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面前重智轻德现象较普遍,这是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家庭成员的组成不再那么稳定,许多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家暴家庭和过分溺爱孩子的家庭中,本身家庭环境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品德的教育更无从谈起。

(三)思想品德课程中普遍缺乏实践性,课堂与生活脱节

目前使用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课程设置较为合理,但是其内容有些抽象,不够具体,与初中生的生活不够贴近,使得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较少的与实践相联系,例如,在教学《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这部分内容时,作为教师,应该多开展课堂探究活动,从学生身边典型事例入手,让学生学会主动提出磨砺自身意志品质的计划,达到实践性的目的。本人认为,教材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至于课堂和生活脱节,课堂一套,课下一套。

根据 2011 年最新修订的初衷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必修课程,以实践性为主要特征,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应注重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把教材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着眼现实,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目前许多思想品德课堂气氛比较死板,对于学生早已明白的道理采用枯燥的老师提问,学生齐声回答的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潜意识中使学生形成品德就是用嘴回答,而无需做的事情,所以导致学生在对于方面的实践能力普遍低。

二、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提升班主任自己素质的培养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班级面貌的好坏往往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水平、责任心和教育艺术水平等方面。班主任又像是一个家庭中的大家长,面对叛逆期的初中生,他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做人,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将来,更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班主任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了。

新时代的中学班主任应该注重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与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班主任道德情感是对学生工作态度积极、开拓进取的内在动力,通过运用一定道德规范自我评价,而形成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作为班主任价值观的基础,责任感就是道德情感的核心。都知道班主任工作非常琐碎、细致、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这方面来说,道德情感不像知识的传授,它更多的是隐形的,绩效难以考量,所以班级的风气往往是班主任责任心的表现。尊重感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里不成熟、情绪不稳定,但希望自己拥有独立人格,受到别人的尊重。班主任要遵循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耐心的指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有尊严的活着。公正感是道德情感的保障。公平正义就像是商品的一个品牌,这个品牌一旦失去信誉,同样班集体也将处于无序状态。公正感也是学生对事物认知的评价标准,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班主任首先应树立公正感。

(二)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对于初中生的德育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应从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出发,即学生的思想品德总是在外界的影响下,同这种外界先入影响所形成的不同的主观条件,二者交互作用于大脑,产生一定的思想,从而反复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行为习惯的结果。

由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积久成性”,那么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应该培养学生在外界影响下,可以先入良好道德行为的能力,从而产生一定的思想并加强其实践力,最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学生可以分析、判断出善恶美丑的事物,此时应注重加强良好行为的认知,对于学生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期、细致的工作,逐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维习惯,当遇到与其思维习惯相矛盾的情况,学生就会受良好行为习惯的思维习惯的支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事实,但是此时学生并未形成真正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对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培养应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偶然的良好道德行为还只是停留在知、情、意上,行作为最终目标,必须加强善行的体验。对于实践的体验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加以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体验反馈给知,过滤到情,升华为意,从而指导行,最终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正确处理德育与生活的关系

无论是德育还是生活,主体都是人。生活是人的实践,德育是人实践的道路。德育寓于生活之中。大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德育思想中谈到,生活即教育,在他看来德育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生活是教育的手段,同时教育又是生活的目的,生活德育德育生活,同样是这个道理。教人向前、向上、向好的方面变化,因此德育与生活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道德教育就是培养人的道德操守,正像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就是其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人类的社会中才是事实上的有其社会属性的人,道德产生是一代代积淀下来的人类文明,德育具有时代性,它服务于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同时社会生活又反映这个时代的道德特点。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德育作为指南针来引导学生的生活。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倡一日四省,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一切都归零,所以珍爱生命也作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之一。对于第二问主要是从智育方面提出的,智育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有这样一个公式“成功=1%的天赋+99%的勤奋”,人自身素质和内在道德的提高是通过艰苦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第三问则是侧重于情商的培养,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所以第四问不得不问及道德是否进步,因此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有德无才的人不会对社会造成大的危害,而有才无德的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

(四)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员工对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德育工作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钻研教材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而因为补课、家教占去大量时间,而无暇备课,更不要说去钻研教材了。我们懂得,只有调动教职员工对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我们希望看到的良好效果。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和提高教职员工对德育工作的热情呢?我个人认为必须弄清楚教师在德育的作用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1.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教师应该以爱心和诚心作为教导学生的出发点和前提,对自己的学生施之以爱,晓之以理,动情以理,导之以行;抓住恒心和信心这个教育学生的关键点,处理个别学生的反复无常现象行为,要有进行持久战的准备,切忌不可半途而废。2.教师要明白自己的角色扮演和自我定位。务必营造和谐的团队管理氛围和科学、民主的团队管理长效机制,在德育个人社会化中,教师必须是一个导引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一个领导者,更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想象设计和要求去命令自己的学生,而要努力做自己学生的朋友、知己,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一起分享教育。3.言传不如身教。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人格塑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自己的学生。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良好的师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倘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务必提前做到。4、班级活动是校园活动和教学活动平台和载体,使之无缝融合。通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寓教于乐浸染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社会化过程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

三、结论

总之,中学德育实效性的探索研究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而它的实践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初中德育的高效实施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明确和明细了德育研究的领域、任务和对象,但同时也突出了自身的弊端。本人阅读了大量有关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方面的书籍,这使我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有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有些对策也值得进一步推敲,敬请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波,中学德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5.

[2]安克忠,在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再思考[J].知识窗(教师版),2015-08-31.

[3]李冬,对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06-13.

[4]焦春梅,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11 .

[5]项永亮,锦州市初中德育生活化研究[J].渤海大学,2015-06-01.

猜你喜欢
中学德育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最美教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多解中学创新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