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高校存在的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社会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做好这一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精准帮扶工作是高校在开展就业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就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对解决这一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而言,受家庭条件限制,他们在经济状况、教育机会获得、社会位置、自身素质、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拥有的社会资源较少,在求职时可以动用的人际关系不多,求职择业时相比其他大学生而言处属于一个弱势群体。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持续扩招,高校中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人群占一定比例已从“个别”发展成为“部分”,以广西某高职院校为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占到了毕业生人数的10%以上。
近年来,政府、社会、高校越来越重视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何做好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就业,但从具体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一、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一)就业目的性强。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压力,在求职时表现出更为务实的就业倾向。有数据显示,家庭困难大学毕业生在专业学习成绩、英语、计算机通过率等方面都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但为减轻家庭负担,这些家庭困难大学生大部分是选择直接就业,因此在考研、专升本的比例上远低于其他学生。求职择业时,主要考虑收入多少,就业的动力高于其他大学生。
(二)就业质量、就业水平相对较低。由于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在求职择业时主要依靠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吸引用人单位尤其是好的用人单位的青睐。而家庭困难的大学生通常只在学校接受文化教育,课余时间接触素质教育和社会活动少,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都看重大学生的文体特长或者是有其它方面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的家庭困难大学生的求职择业时因为缺少社会资源在就业质量、就业水平上比其他同学普遍要低。
(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些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受所处家庭经济环境影响,有敏感、胆怯、自卑等心理特点。这些因素会造成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不能展现自己良好的一面,容易造成面试失败,而在求职碰壁后,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造成恶性循环,并影响今后的求职择业。
二、对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的精准帮扶
根据当今社会的竞争和发展特点,关注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进行精准就业帮扶,能够有助于弥补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社会资源少、就业成本高、就业心理差等特点,对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实行精准个性化就业帮扶有助于增加这一群体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服务水平。
(一)加大对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经济资助体系
在政府的有关文件的指导下,目前我国各高校已经基本建立了包含奖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勤工俭学等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同时,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开展关于对家庭困难毕业生的求职补贴,针对低保家庭、在校期间有助学贷款或者是残疾的毕业生在毕业当年予以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但还是不能完全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问题,发放的求职补贴也只能给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在求职时解燃眉之急。因此,各高校可根据相关部委的文件,在政府财政支持家庭困难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予以一定的配套经费支持,支持和鼓励这一群体的学生顺利就业。
(二)一对一做好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精准帮扶
由于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他们获得的就业信息一般以学校提供或参加招聘会为主。因此学校方面要建立和落实领导责任制,要对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建档立卡。通过全员参与就业的形式,让每一名老师都参与到对农村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精准帮扶队伍中。对有就业意愿并愿意接受学校帮扶的建档立卡的农村家庭困难毕业生,要为其提供至少3个以上的工作岗位信息,并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在毕业生离校前,力争使其就业。对离校未就业的农村家庭困难毕业生,要继续跟踪,并持续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要加强就业信息追踪,做到一年内月月有回访。
(三)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特点,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进行指导。在工作开展中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规划教育的开展,帮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准确进行自我认知,明确自己职业兴趣,以此制定合理发展规划,从而准确确定发展方向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
同时,还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端正就业心态理性就业,消除他们心中可能存在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参考文献:
[1]张彦.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长效机制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126~127.
[2]王海波.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102~103.
[3]彭仲生.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潜因及对策分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80~83.
作者简介:胡冠华(1982-),男,广西灌阳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经济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