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村为例探讨家庭暴力的起因与防控举措

2016-05-23 15:25朱亭烨
现代交际 2016年8期
关键词:起因

朱亭烨

[摘要]家庭暴力是全世界共同的社会问题,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问题,家庭暴力不仅破坏家庭关系关系,严重者甚至引发刑事案件。在我国,农村家庭暴力是我国家庭暴力中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已引发了广泛关注。对于家庭暴力问题,我国传统调整方式已无法完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具有相当大分散性,本文从我国农村家庭入手,从法律与社会角度探究农村家庭存在家暴的起因,并考察防控举措,以期形成完整的认知。

[关键词]农村家庭 暴力情况 起因 防控举措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027-02

家庭暴力中尤其是针对妇女的家暴问题,是跨越地域、人种、阶层的世界性普遍问题,无论文化、经济、水平差异如何,家庭暴力问题都是全球性的社会公害,也包括中国。中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人权是国民基本追求之一。家庭暴力是严重践踏人权的行为,尤其是妇女的人权。家庭暴力中农村家庭暴力问题最为典型突出。农村家暴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家庭内部问题,逐步发展成为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迄今为止,全球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反对农村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并对农村家庭暴力问题制定了严厉的惩戒措施。

一、农村家暴的起因

(一)法律规定不完善

虽然我国婚姻法明文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无法切实保障受害者权益。在具体调查审理案件时面临困难,反农村家暴相关法律规定没有相对应的处理措施。由于家暴涉及到家庭成员内部隐私,让治理农村家庭暴力问题更加困难重重。再加上我国并没有设立专门机关处理农村家庭暴力问题,没有设置快速审理处理机制,有效取证困难,没有可操作性的一套具体程序,导致法律介入农村家庭暴力问题十分困难。由于农村家庭暴力案件立法不完善,受暴人难以维权,施暴人继续横行。

(二)机构责任不明确

根据法律明文规定,政府具有预防、制止农村家庭暴力问题的职责和权利,但现行法律对农村家暴的执法主体还是没有准确、专业的规定,使得反农村家暴相关法律法规难以发挥实效。一方面是相关部门不知如何下手,也不知该按何种程序,以至耽误处理农村家庭暴力案件的最佳时机,最终使案件不了了之;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在处理家暴案件时相互推诿、敷衍,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更何谈认真审理案件详情还受害者公道。具体表现为:公安调解不力,民政不予以重视,组织对家暴中受害者庇护不到位,使农村家庭暴力问题处于无人愿管的尴尬状态。反农村家庭暴力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相互参与配合,形成一个整体管理体系,如果各相关部门都不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责所在,就难以形成遏制农村家庭暴力再发生的强大力量。

(三)缺乏配套体系

我国目前还没有引入完善的人身保护令,没有建立完整的配套机制,仅有立法并不能得到显著禁止效果。保护令不具有普适力,不能作为法院内部办理案件的参考依据,导致保护令威慑力不强,不能提供法官办案审核情况,延误了保护的权利。法院关于人身保护的裁定流程短、程序简单,现实中存在申请人假借农村家庭存在暴力之名,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情况,导致“施暴人”无缘无故被限制了某些自由和权利。施暴人不按照要求约束行为,保护令制度无法执行相应处罚,施暴人有恃无恐,保护令远离了应有之义。

(四)观念陈腐

反农村家庭暴力是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办反农村家庭暴力宣传栏、定期开办反农村家庭暴力讲座、通过媒体宣传农村家庭暴力案例、举办反农村家庭暴力辩论赛等方法进行。农村家庭暴力诱因之一是农村固有的重男轻女观念,在施暴人观念中弱势的女方应该受到强势的男方的支配,女方若不受其控制,就应运用暴力手段进行惩戒。此外,经济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当对方拥有较少经济来源的时候,施暴人认为经济收入不平等,以此发泄情绪,传统观念使得受暴人无法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二、防制的详细举措

我国农村家庭暴力防治措施主要可以分为自力救济、公力救济和社会救济三种。

(一)转为事前防御

干预机关相关惩治与救助规定将大大减少家庭暴力发生,如果法律程序大多集中在发生后的干预措施,会增加执法成本,干预不及时还可能对受暴人造成伤害,对受暴人而言,事后干预大量成本付出并没有减轻身心所承受的伤害,无法弥补农村家庭存在暴力情况的恶劣后果。相反,如果针对农村家庭存在的暴力情况的相关机制由事后转向事前或者事中,提前介入暴力案件会大大减少司法程序、社会救济程序的启动,无论对受暴人来说还是对公力机关来说,提前介入农村家庭暴力案件都会显著降低防止农村家庭暴力案件的成本。

(二)立法方面

首先,我国对于家庭暴力概念界定比较模糊,关于家庭暴力原则性条款较多,相关立法又比较分散,目前法律上关于家庭暴力的概念没有做出清晰的列举和概括,最高人民法院虽有对家庭暴力做出司法解释,但解释中对家庭暴力的范围认定太窄。因此,应结合分析其他国家相关法律文件、相关立法和国家公约,关于家庭暴力的概念范围应包括:环境范围、客体范围、主体范围和实施范围。其次,现有法律虽明文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对于施暴者实行家庭暴力行为的后果存在脱节。故意伤害罪、遗弃罪、虐待罪这些刑法中所设置的罪名都是在出现了严重后果后才能成立,而对于一般家庭暴力,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明显不全面,仅《婚姻法》34条规定有关机构进行劝阻、调解,执法力度太小。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成员间具有特殊性,因此立法应结合传统家庭观念,使施暴者承担民事法律后果。例如,一旦实施家庭暴力,可作为受暴者提出离婚的法定理由,受暴者可提出损害赔偿,终止施暴者探视权、监护权,减少施暴者因离婚所得夫妻共同财产等。将刑事、民事、行政责任有效结合起来,对施暴者做出家庭暴力不利后果规定。

(三)调节受害者心理

沟通是一个传递信息和分享信息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对方的想法。沟通方式不仅仅包括语言上的沟通,一个神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件物品都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社会应该对受害者采取强制性的干预措施,争取让受害者产生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辅导治疗活动。阶段治疗后,受害者需要自我暗示和自我调节来进行自控,巩固心理治疗效果,正确认识家庭暴力,减少农村家庭存在的暴力情况。在家庭中,良好的沟通能够帮助成员消解建立的矛盾,建立适时沟通的信任关系。亲密的沟通渠道往往能够建立良好的内部和谐沟通氛围,沟通对于预防和制止农村家庭暴力案件发生十分重要,创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主动和对方聊天、在家庭内部定期举行小型茶话会,不定期给家庭成员创造惊喜或浪漫等都是非常好的沟通方式。但有时要家庭成员之间主动沟通是十分困难的,笔者认为,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社区内开展一些有利于促进夫妻交流或者家庭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例如,社区运动会、夫妻角色互换游戏、社区座谈会、社区茶话会、社区联欢晚会,鼓励并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参加。

(四)施暴心理矫正

自力救济指外界不介入家庭成员之间的防治措施,受暴人遭受家庭暴力后不仅没有反抗,反而独自隐忍,无形之中加剧了施暴人的施暴信心。施暴人无法控制自身行为对受暴人实行身心折磨后,往往会陷入忏悔中,一段时间之后,如果施暴人不发泄自己的情绪获得心理满足,就会经受精神折磨,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农村家庭暴力情况不断循环发生。可见在家庭暴力中施暴人也是受害者,应该对施暴人遭受的暴力心理进行心理干预,针对不同程度心理折磨进行疏导。对施暴者心理折磨较轻者,可通过矫正心理来调节;对于严重者,则要通过强制专业性举措来治疗,完善对施暴人的正确引导,使心理救济发挥作用。

(五)社会和个人方面

首先,建立、完善针对农村家庭暴力受害者救助机制,解决受害者受暴后无处求救的后顾之忧。对于受暴者害怕向有关部门求助不但得不到救助反而使施暴者的施暴行为更加变本加厉,因此不敢发出求助的情况,社会应当切实完善针对农村家庭暴力中受暴者的救助机制,给予受暴者一定安全感,解除受暴者担心遭到遗弃的畏惧心理,切实有效地为受害者提供法律保护,使受害者能够有勇气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加强对农村思想、法制教育,提高农村人的法制观念及道德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宣传男女平等基础上,而是要在这一基础上更进一步使男性完全接受这一观念。通过各种方式在农村社区宣传高尚道德思想,从根本上消除农村根深蒂固的“父权”“夫权”观念。家庭成员之间应努力用心沟通,并通过理性的沟通方式。家庭成员之中有酗酒恶习的,应改掉这一嗜好。最后,我国应该从各方面想办法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尽量减少贫富差距,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大部分家庭暴力发生的根本原因源于家庭的低收入水平,致使生活压力大,最终导致家庭暴力发生。因此,国家应重视民生工作并作为重点解决问题,这也是国家在解决农村暴力问题中不可推卸的职责。

三、未来展望

新法落地,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即是受害人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以及遭遇家暴时该向谁求助。针对这些问题,反家暴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此外,法律还规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而单位、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有权及时劝阻。依照法律条款,家庭暴力情节较轻者,依法不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新法中还规定,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可以单独或者依托救助管理机构设立临时庇护场所,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临时生活帮助。此外,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缓收、减收或者免收诉讼费用。

新法一大亮点即建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时,可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包括: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等。

四、结语

总之,家庭暴力中受暴者处于弱势一方,更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更多关怀,尤其是法律制度设计上的关怀。在法律干预问题上,我们需要增大力度,创新制度,借鉴外国经验,有针对性地介入家庭暴力问题,提供具体法律保护措施,长此以往,对于禁止家庭暴力问题、改变家庭不良环境、增进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保护私人领域权益必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国家应给家庭暴力中弱势群体足够的法律救助,真正实现人权。

【参考文献】

[1]宫艳冰.中国法律援助立法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

[2]杨大文.婚姻家庭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史尚宽.亲属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李明舜.婚姻法中的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刘伯红.女性权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6]周娟.论农村家庭暴力问题[D].西南政法大学,2013.

[7]罗莉娅,农村家庭暴力的产生及其解决途径[J].农业考古,2011(06).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起因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对策
刍议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起因、成就和展望
秋收暴动的起因与上井冈山的必然
转化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策略探究
校园暴力行为起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以农村为例探讨家庭暴力的起因与防控举措
试论庄蹻伐夜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