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活例”,提升课堂实效

2016-06-29 16:20蒋美玲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巧用

蒋美玲

【摘 要】 “活例”,顾名思义就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事例。恰当选用“活例”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魅力四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本文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 巧用;“活例”;思想品德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一、巧用“活例”的意义

(一)巧用“活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对初中生来讲,思想品德科目往往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高,提不起精神听课。虽然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已经更加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心理,为学生喜爱和接纳思想品德课提供了可能,但是在教学中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授课方式容易流于"照本宣科"的形式,导致政治教学陷入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费劲的尴尬局面。那么如何使这种局面得到改善呢?我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品德课变得更加生动是关键。而运用“活例”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政治教师若能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巧妙结合,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带着生活走进课堂,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到台湾问题时,我利用参观余光中文学馆时拍摄的视频的照片,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和聆听《乡愁》。这一弥漫乡土气息的生活情境,学生宛若置身其中,即刻引起情感共鸣,为整堂课的精彩演绎奠定了基础。

(二)巧用“活例”,能够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思想品德课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现有教材虽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但所列举的材料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部分案例显得陈旧。这一缺陷往往导致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不易被激发。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或主题,选取当地典型的、现实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事例来充实课堂,使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活生生的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若能将当地的典型事例成功渗人思想品德教学,将会有力弥补教材缺陷和无数空洞说教的言语的不足,能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真实可信,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例如在讲授“艰苦创业,与时俱进”,书中列举了两代“铁人”——孟泰、焦裕禄的事例,但这些事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已不再新鲜。于是,我根据教材内容,巧用《美岭之路》视频,让学生观赏“全国学美岭”——美岭集团的发展史和苏新添同志带领村民住破土房、吃地瓜饭、穿粗布衣、点煤油灯,修公路、建水库、发展生产、克服困难,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光辉历程。学生仿佛看到了当时建设家乡的情景,情感上受到了强烈震动,他们既为家乡有这样的伟人感到自豪,又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这就点燃了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从他们身上,你能说说新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吗?如何理解这种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深刻体验和感悟创业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活例”是现实生活的客观事实,选择典型的“活例”,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内心深处信服有关的观点、原理,这比在学生面前进行“赤裸裸”的说教更有效果。

(三)巧用“活例”,可以还原理论,浅化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对初中生来讲,思想品德科目往往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中,尽管学生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对书本上的要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是一种孤立的易遗忘的抽象认识。而“活例”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原理、专业术语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有助于感性认识的形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用“活例”,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知识,在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过程中去理解知识,相对而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更加透彻。这种教学方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激发学生思考,在短时间内理解一些概念、明白一些道理,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可见,恰当选用“活例”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激活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能否灵活到位地驾驭事例,关系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概念讲解、原理透析、双基夯实、能力提升、学科兴趣的培养,更关系到课堂气氛的激活,教学艺术的张扬。特别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改形势下,我们更应重视“活例”的应用。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掌握并充分运用“活例”教学呢?

二、“活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用“活例”要注意新颖

教材中的事例,学生在预习功课时都已见过了,并对其内容也略知一二,教师上课再用,学生就失去新鲜感。所以“活例”的选择要注意做到两个“新”:一是材料新。所选事例必须具有时代感,与时俱进。教师要时刻保持对时事新闻的敏感性,注意收集与整理,及时恰当地运用鲜活时事,为课堂增光添彩。二是角度新。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不但要善于运用鲜活的事例,还要巧对一些旧的事例赋予新的内涵,挖掘新的思想,使人耳目一新。这需要教师勤思考,努力到“日新又新我常新”,让每一节课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二)选用“活例”要注意贴近学生实际

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因此,教学事例选用必须贴近学生实际,最好是学生身边的事情,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与己关系不大。通过身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事例,使学生感到榜样就在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无法赶超的,只要自己努力,也可以做到。例如,在教学“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尊重他人隐私是道德期盼,要树立隐私意识并懂得依法维护隐私权。我精心设计了一场“失窃风波”——上课铃声刚响,突然一名学生焦急地站起来,说他下课只去了趟厕所的功夫,新买的iphone手机就不见了。“老师,我敢肯定,手机一定还在班上,我现在要找几个人翻翻(书包),说不定就在里面,捉贼拿赃。现在不翻,一会儿赃物就被转移了,我要维护我的合法的财产所有权!”说完,不等老师同意,这名学生就飞快地把个别同学的书包、抽屉乱翻起来,期间竟然还翻看别人手机短信和日记。被翻书包的同学抗议:“乱翻我们的书包,是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一场冲突即将爆发……

这一冲突事例实际上是我与班上一名学生共同“设局”,因表演到位,足以以假乱真。其实类似案例学校以前曾有发生,为了制造逼真的冲突效果,我特意设下此局,就地取材。通过解决这一冲突事件,学生就懂得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这比起老师的一番空洞说教更有效。

(三)选用“活例”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所选用的“活例”,必须是生动的、逼真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因此,所选事例需要经过教师的加工设计,让学生大胆交流、自由发挥,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则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知识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新闻联播中播放北京雾霾天气的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京遭受持续雾霾天气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结果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构想,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总之,巧用“活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大胆尝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康维铎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巧用
巧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户外游戏的实践与研究
巧用学具教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巧用函数思想,妙解数学问题
“望闻问切”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