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彩平 耿少萍 曹艺珂 王玮
“数字原住民”的网络生活
——小学高年级学生网络生活及其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文/孙彩平 耿少萍 曹艺珂 王玮
孙彩平
曹艺珂
耿少萍
王玮
目前的小学生是新世纪儿童,出生在电脑、手机、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中,是不折不扣的“数字原住民”。对他们来说,网络是“与生俱来”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当前小学生网络生活的具体情况究竟怎样?他们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状况究竟如何?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着社会普遍担心的网络沉迷现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其进行哪些方面的引导呢?
为了回答对这些“数字原住民”的数字化生活的关切,我们通过“中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监测平台”集中收集了黑龙江、北京、安徽、河北、河南、山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重庆十一个省市的11605名四、五、六年级小学生(下文简称高年级小学生)的调查数据,经过进一步的统计处理(spss2.0),分析当前小学生的网络生活状况。
(一)网络生活的整体状况
1.网络是高年级小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三四年级是小学生参与网络生活的高发期
在参与网络生活的起始时间上,三四年级学生数量最多,有20%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上网。对二〇〇〇年后出生的小学生而言,上网如同去游乐场、看电视、逛书店一样,作为其日常生活中与娱乐、购物和学习并列的一种形式,对小学生具有普遍的吸引力。有超过半数的小学生(52.5%)认为,假如无网络,生活会少了许多便利和乐趣;还有3.5%的学生认为,如果无网络,会有与世隔绝感,难以想象。
2.上网是周末家庭生活的“娱乐大餐”
在上网的时间安排上,有较明智的选择。即使不受限制,近九成的高年级小学生(88.4%)也会首选周末时间上网玩,认为这样玩可以更尽兴。这可能是由于小学生平时时间多集中在上课、作业和其他日常生活上,而周末时间相对宽松。从调查来看,在家上网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方式,家人的态度对他们网络生活的影响最大。
3.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上网,网络生活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在态度倾向上,男生比女生更活跃,也更愿意上网;在上网频率上,选择每周上1-2次网的男生比例比女生高2.7个百分点,在每次上网2-4小时和大于8小时的时长选项上,男生比例也高于女生;表现在网络消费上,选择网络支出在3元以下、4-6元与7-10元间的男生比均高于女生。
4.在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问题上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农村孩子劣势明显
调查显示,有一半左右(49.8%)的学生,已经把网络当作重要的学习途径,经常会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来促进自己的学习。而另一半学生很少通过网络学习,其中包括近一成(9.2%)的小学生没有网络学习的意识,或基本不用网络进行学习。在经常通过网络来学习的学生中,城市来源的小学生占到73.5%以上,农村相应的百分比则只有12.4%,差异显著。
关于网络课程,50%的学生选择了“经常会看网络课程学习新东西”或“对网络课程比较熟悉,有时会看感兴趣的课程”;而另外有34.5%的小学生仅听说过网络课程,但没使用过;还有15.4%的小学生对网络课程根本不了解。其中,在经常看网络课程的孩子中,城市的占比为72.9%,农村的占比为14.5%,差异明显。
5.有明确的网络规则意识,但需提高信息辨识能力
在对“网络中是否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回答中,91%的高年级小学生都认为网络中也有一定的规范,所以选择不可任意妄为。关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有八成的高年级小学生知道网络信息有真有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拥有明辨真假信息的能力,有15.7%的高年级小学生认为“网络信息真假难辨”。
(二)网络游戏生活及其道德状况
1. 高年级小学生网络生活基本状况
(1)80%以上的高年级小学生玩网络游戏,但沉迷者不多
被调查者中,81.4%(9451份问卷)的小学生表示有参与电子游戏的经历,可见,玩网络游戏已经是目前高年级小学生的一种普遍娱乐形式。但在有电子游戏经历的高年级小学生中,单次玩游戏超过5小时的人极少,绝大多数小学生(91.7%)会把每次玩的时间限制在两个小时之内,而74.8%的人表示每个星期玩游戏的频率不会超过两次。同时,绝大多数小学生会选择玩免费的游戏,只有12%的人会偶尔花钱玩游戏。
(2)玩网络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有四分之一强的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有社交作用
82%的高年级小学生认同电子游戏的休闲娱乐功能,希望通过玩网络游戏达到益智、锻炼技能、消磨时间、缓解学习压力的功能。超过四分之一的(28.8%)学生认识到网络游戏的社交作用,认为玩游戏也能让自己和同学有共同话题。
(3)手机和单机游戏是主流,少数人会玩大型网络游戏
高年级小学生平时能接触大型网络游戏的机会很少,只有极少数人表示参与过“生死狙击”“火线精英”等大型网络游戏。手机和电脑上的益智单机小游戏最受小学生欢迎,他们也会有意识地浏览4399、7k7k等游戏网站,参与其中的小型联机游戏。
(4)更愿意与熟人一起玩游戏,对陌生人多持谨慎态度
参与调查的高年级小学生表示他们的游戏伙伴多是自己的家人和现实中的朋友、同学,也不排斥在网络游戏中新认识的“朋友”。他们更愿意把后者称为游戏中的“搭档”,而且,他们对游戏中“搭档”和“朋友”的概念分得比较清楚:近46%的人认为游戏中的“搭档”不同于现实中的朋友,不可轻易相信;有三分之一的人觉得通过网络游戏也可以结识一些朋友(搭档),但要看具体的情况。54%的小学生更愿意选择同性合作者。
2.高年级小学生网络游戏中的道德状况
(1)愿意遵守游戏规则
高年级小学生愿意遵守游戏中制定好的规则,表现出较好的规范意识。比如,对于游戏中共同的战利品,一半以上的人(59.3%)倾向于按照游戏本身规则进行分配,其中19.9%的人喜欢按照自己和合作者商量好的规则来分配。
(2)游戏中遵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交往原则
面对游戏中的对手或敌人,选择直接主动攻击对方的极少,有近一半(46.5%)的同学把竞争当作自己发展的动力,四分之一强(28.5%)的同学选择躲避冲突或者忽视冲突(放任不管)。只有超过一成(11.3%)的同学有区分游戏情境和现实情境的意识,选择在游戏中按规则击杀、战胜对方,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认为要友好地对待朋友。
(3)在利益面前懂得“礼让”
在游戏中,当自身利益与朋友利益发生矛盾时,超过七成(71.1%)的高年级小学生选择在仔细认真思考、权衡协商之后做出取舍。也有一些人(18.6%)比较讲究“义气”,选择愿意为朋友放弃自己的利益追求。整体上比较懂规则与礼让,不会抢夺。
(4)游戏中言语文明表现较差
将近四分之一的高年级小学生表示有在玩游戏时讲脏话的经历,甚至讲脏话已经成了一部分人(约14.1%)的习惯。平时很有礼貌的小学生,在玩网络游戏时也会说些粗话和脏话,甚至有些小学生就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开始说脏话的,这一习惯,也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5)四分之一的高年级小学生会模仿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高年级小学生承认在现实生活中模仿过游戏中的暴力行为,他们的学习、生活作息、思维方式也或多或少受到网络游戏的影响。
(三)高年级小学生网络交友情况
1.80%的高年级小学生愿意与熟悉的人在网上聊天
83.1%的高年级小学生还是选择与自己熟悉的人聊天,只有1.1%的人选择与完全陌生的人聊天。小学生主要把QQ、微信等虚拟工具当作一种即时性的交往平台。但虚拟聊天毕竟有不同于现实的特点,在这个“熟人圈”中,只有一半(50.6%)的高年级小学生倾向于表现跟现实生活一样,另一半则选择与现实不一样的表现;9.6%的高年级小学生期待自己比现实中表现得更为完美,37.3%的被试选择面对不同的聊天对象,会有不同的表现。
小学生并不隐瞒自己有网友的事实,也不认为自己有网友是要保守的秘密,有68.4%的小学生会和同学谈及自己的网友。
2. 网络聊天对小学生的交往能力有促进作用
调查显示,网络聊天提升了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兴趣。在网络聊天中,84.5%的高年级小学生认识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他人和朋友的,74.6%的被试感觉到与他人交流的快乐,60.1%的被试选择更加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和交往。
在网络聊天的习得行为向现实交往的迁移方面,55.8%的高年级小学生表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59.4%的被试表示自己在现实中与他人有了更多的说话内容,64.8%的被试表示自己学会了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57.3%的被试表示自己能够在现实中更好地与不同性格的人进行沟通。
3.超过5%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网友有中度以上的依恋倾向,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网络社交依赖
网友的存在对93%的高年级小学生不存在明显的影响,对5%的小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的影响,对1.5%的小学生影响非常大。打字聊天是他们与网友沟通的重要方式,48%的人喜欢与网友打字交流。有约会见面聊天想法的人非常少。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网络交友的沉溺。
4.心情好坏都想跟网友聊聊,主题是日常生活和学习
心情的好坏对小学生上网交友有一定的影响。近60%的人会选择心情好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上网交友。他们的聊天主题主要集中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面,有时会期望网友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然而有31%的人认为网友并不会比现实中的朋友对自己的帮助大。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
1.抓住小学生网络生活的高发期,在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网络生活的指导。
2.对小学生的网络生活引导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网络生活的时间安排、网络语言的文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等。
3.对小学生网络生活的引导中,要注意性别与区域差异。男生侧重节制网络生活时间、语言文明及网络暴力行为向现实生活的迁移;女生侧重网络交友的指导。对农村孩子要引导他们利用网络拓展学习资源的意识与习惯。
4.必须与家庭教育力量联合进行小学生网络生活的引导。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或开展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网络生活引导。
(此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生活与青少年道德成长的深度研究[DIA110285]”项目成果)
责任编辑 张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