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德明
从三节课看教师的教学能力
◇岳德明
最近,笔者接连听了三节“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上教版五上)的课,觉得很有意思。
1.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回忆:已经学过哪些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达?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2.接着,教师让学生先算一算,再看一看,下面每组题中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3.然后,教师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小数乘法也可以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也能用于小数……教师表扬后揭示课题并板书(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同样也适用于小数乘法。
4.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乙课前两个教学环节与甲课大致相仿。但当教学至第三个环节时,老师并没有将学生的“发现”视作是一种“真正的发现”,而是把它看作是学生的一种“猜想”。因此,教师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一些像上面这样的小数乘法例子,再算一算,以对“猜想”加以“验证”。学生交流例子,教师板书:
紧接着,教师再跟进、板书(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同样也适用于小数乘法。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用乘法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丙课的前三个教学环节与乙课大致相仿,但在呈现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同样也适用于小数乘法”之后,丙课教师又回到课首的整数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上,指着a、b、c三个字母,追问学生:现在a、b、c可以表示哪些数了?学生认为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教师跟进:对!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整数、小数乘法都适用。
通过对以上三节课教学的比较,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也就显现出来了。
甲课,教师知道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并知道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的学科知识;也知道学生通过迁移能“发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的教学知识。
乙课,教师除了知道甲课老师的那些学科知识、教学知识,还知道一个例子不能轻易归纳出结论的“不完全归纳法”的学科知识。
丙课,教师除了知道乙课老师的那些学科知识、教学知识,还知道帮助学生建构新的“乘法运算定律”认知结构的学科教学知识。
一位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什么决定?当代学科教学法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由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决定,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生知识等)以及教学这些学科知识的教学知识,它是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表征。
由此看出,一位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更好地解决学科教学问题,也就反映出这位教师的教学能力越强。从上面三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丙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强,其次是乙课教师,再次是甲课教师。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