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英汉翻译教学的实证性研究*

2016-06-28 01:14聂玉洁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高教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教学

聂玉洁(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汉翻译教学的实证性研究*

聂玉洁
(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摘要:关联翻译观是基于关联理论之上提出的翻译研究理论,强调翻译是言语交际行为,在这一行为中,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帮助读者结合自身语境实现对译文进行动态推理的准绳。本文探讨关联翻译观被引入翻译教学后对学生翻译行为和能力的影响。研究借助有声思维法,比较以翻译技巧传授和操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翻译学习的效果和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教学;过程研究;有声思维法

Abstract:Based on Relevance Theory,Relevance-Theoretic Approach probes into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views translation as human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which optimal relevance is the key when a translator helps his reader,by means of the latter's cognitive environment constantly infer from translated text. The thesis is to find out how this approach,when it's applied to translation teaching,affects students' aptitude in translation. By TAPs,students studing translation under the framwork of Relevance Theory and those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is compared to find out their results and effects.

Key words:relevance theory;translation teaching;process;thinking aloud method

前言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就其本身来说,可分为“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翻译研究历来注重翻译结果的研究,而传统的翻译教学也只注重翻译结果而忽视翻译过程:课堂上不是让学生进行译文赏析或不同译文的对比分析,就是让学生自己先对原文进行翻译实践,然后再给出参考译文进行比较。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翻译过程中的思维运行,无法了解学生在翻译时自觉运用翻译理论、策略的情况。作者所在的翻译教研小组在教学中还发现,现行的以翻译技巧传授和操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方面收效甚微。学生虽然也能够从课堂上学到翻译理论与跨文化研究的相关知识,能够掌握常用翻译技巧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但一和翻译技巧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总是会出现讲练分离的情况,翻译实践的表现有时差强人意。

关联翻译观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诠释并研究翻译过程的理论,致力于研究译者在译文和原文之间寻求和实现最佳关联性的过程。作者所在研究组将这一翻译观引入翻译教学后,通过有声思维输出,分析了该理论对翻译学习者翻译能力产生的效果。

一、理论概述

(一)关联理论

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关于人类交际的认知理论,将人类言语交际定义为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在交际双方话语“互明”(manifestness)的前提下,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义,都能使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产生不同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关联性与推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这两个参数密切相关,在同等条件下,推理时付出的努力越小,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关联性”是该理论核心所在,Sperber & Wilson认为,人类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为准则,即用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即用有效的推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二)关联翻译观

威尔逊的学生格特(Gutt,1991)运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的专门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他的关联翻译观将翻译视作一种语际间的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行为。既然是人类交际,则以最佳关联为取向。译者从原文作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把这种关联性传递给受体,也即是译者把自己的理解明示给读者,读者又对他示意的信息进行推理。关联翻译观将翻译的实质视作语言交际活动,且明确地强调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

关联翻译观认为,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则读者在阅读中无须付出太多的推理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反之读者就必须付出较多的推理努力才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

在翻译时,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要实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关联,译者应保证读者在付出有效的推理努力后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反映到翻译实践中,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句型结构、句序安排、重心、语篇衔接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别,翻译学习者如果秉持最佳关联这一原则,就能自觉在翻译中选择句子的复杂长短、调整句序、决定前后重心、增减语篇连接词。

关联翻译观另一个关键概念是“认知语境”(cognitive environment),指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就英汉互译来说,英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与汉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存在许多不同,翻译学习者应该在翻译文化负载语句、习语谚语时充分考虑两种语境的差异,选择合理的处理办法来达到目的语和源语的最佳关联。

Gutt在其著书中还提出外显义(explicature)和内涵义(implicature)的区别,前者可以从上下文中推出,而后者要结合上下文和理解者的认知语境才能推出。双语交流中,目的语读者有时缺乏源语读者具有的认知语境,导致翻译时无法兼顾双重意义的传递,应抛开字面意义,译出其隐含义。

“作者意图(intentions)与读者期盼(expectation)相符”是Gutt在其书中强调的另一个理念。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译者在通过译入语传达作者信息和交际两项意图时,应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期盼和接受水平。就英汉翻译来说,汉语读者期待读到地道、流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能考虑到其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的译文。

二、研究设计

研究组假设,关联翻译观这样一个对翻译过程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理论,必然能够对于翻译教学带来启示、产生影响,因此决定将该体系中的四个核心理念作为本次研究实验组的教学重点和观测指标,借助有声思维法记录学生的翻译过程,研究这一翻译观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影响。

(一)受试

本研究选取了江西省某高校英语专业三年级的10名学生(8女2男)作为对象。这些学生的母语均为汉语,已经在学校接受了一个学期的翻译课学习,对翻译学科及其定义有一定感受,了解、掌握翻译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技巧,自愿参与本研究的训练和测试。在选取这10名受试者并将他们分为实验组(以下简称T组)和控制组(C组)时,根据他们上学期翻译考试成绩由高至低排列,选取分值相近的成对分开编入两组,确保研究初始两组学生的翻译水平无明显差异。

(二)主要研究方法

有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s,简称TAPs)是一种直接获取人类大脑思维活动信息的方法,源自美国学者Ericsson 和Simon在上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里提出的实验标准和操作方法,就是让受试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出声思考,即在思考的同时,大声地说出自己正在思考的内容,通过记录、分析这些出声思考时的话语,就可获得受试者较为真实的解题思路和认知过程。在语言研究相关领域,主要运用于文学阅读、二语习得和翻译过程研究。[8]近年来,借助有声思维法,针对教师和学生翻译过程的实证性研究大量涌现,但大多都是基于译者既定翻译水平之上的研究。将TAPs用于观测某种翻译观对翻译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还为数甚少。研究组将此方法引入教学环节,使学生熟悉TAPs实际操作、习惯于TAPs训练,以确保受试时能较为自然地将翻译时的思考说出来。

(三)研究过程

实验分为教学准备期和出声测试阶段。教学期由两位教师对两组学生进行第二学期的翻译教学,T组接受关联翻译观相关理论及其在翻译中应用体现的教学,C组仍沿袭传统的以翻译常用技巧和操练为主的教学。除翻译教学外,学生还接受有声思维训练。起初由教师进行出声思维翻译示范,后不定期要求两组学生对翻译习题、作业进行有声思维导出训练,文本由短至长逐步渐进,教学期结束,两组学生均接受同一文本的英译汉翻译测试,翻译时要求各自将脑中的思考说出来,并自行用录音设备将翻译全程录音,允许学生查阅词典、网络,适当限制翻译时间。出声测试时,每位学生有独立的测试空间,互不干扰。译文生成后随即完成一份调查问卷,回应其对有声思维导出方式的感受和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四)数据收集

收集到的数据主要包括两类:完成的译文和有声思维数据。

译文由授课教师之外的研究组成员集体批阅,统一评分标准。实验前后学生成绩如表1所示。

表1

有声思维数据由研究人员采用归类和对比分析方法定性处理,以补充、说明翻译测验成绩的定量研究结果。

三、分析和讨论

由表1可以看出,低分段的两组受试都有明显进步,中分段T组受试相较C组来说进步更大,而高分段受试前后成绩变化均不大。单从翻译成绩无法分析出哪种教学模式对学生产生了正向或负向影响,还需结合TAPs语料综合分析。

研究假设,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会影响学生的英汉翻译学习效果,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学生自觉且有目的性地运用已知理论和技巧进行翻译、翻译时的语境关联意识、译文对应原文的信度及效度。因为关联翻译观的四个核心理念:“译文和原文的最佳关联性”、“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的关联”、“外显义和内涵义”、“作者意图与读者期盼吻合”如果为T组学生所熟知并掌握,则这些理念能对应地催生出该组学生翻译时的以下心理动机(Motivation):

M1:要让读者以有效的认知努力推导出足够的语境效果

M2:要注意中西方的文化、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不同

M3:要把作者的言外之意翻译出来

M4:要译成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能让读者读懂、接受的文字

那么,分析T组翻译思维与M1-4的相关性、C组思维与所学翻译技巧的相关性;通过比较两组受试在翻译时所做的选择和决定与平时接受的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就能窥探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翻译学习效果和能力的影响,研究假设从而得以检验。

(一)翻译策略、技巧使用情况比较

研究组将TAPs语料中反映出的学生的翻译策略或方法大致归类为:

S1释义源语文本

S2通过词典、网络查找信息或资料

S3语外判断

S4合理选词/表达式

S6转换

S7调整语/句序

S8拆分与合并

S9主被动转化

S10考虑表达习惯差异

S11考虑翻译期望值

S12考虑文化因素

通过译文和TAPs记录相结合,统计出两组受试策略和技巧使用频率如表2所示。

表2 (/次)

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受试在S2和S3的使用频率上有明显差异。相比C组,T组学生在翻译时会更多地考虑、接触文本以外的信息。TAPs语料显示,T组学生在碰到与英美社会、文化相关,需要前后文提示情节,理解不通这三类情况时,都主动参考了语外资料,并用于增进或检验自己的理解。T组三位受试(T2、T4、T5)的TAPs记录显示,她们有4次查找资料、语外判断行为与M1、M2明确相关。在S5、S6、S8运用方面,两组情况相差不大。值得一提的是,TAPs记录表明T组5次增减词、1次转换、4次拆分英语长难句行为源于M1-4的考虑。另外,两组在S7、S10的使用频率上有较明显的差异,T组学生更多地考虑到语言间的表达差异,调整语、句序的行为更为频繁。其中,T1、T4分别有1次调整语序的决定明确受M4、M1驱使,T2、T4、T5有6次S10的使用是由于M1、M2、M4。最后,从S11和S12的情况比较来看,T组在读者期待、文化因素方面的意识强于C组。

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就要有执行的能力和保障。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没有强健的体魄就失去了活动的前提。完美的人格魅力如同磁场一样具有影响力量。教师的行为举止无不为学生留下深刻的烙印,对学生灵魂的影响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T组学生翻译策略、技巧的使用频率总体来说高于C组,虽然不能说明每一次的使用都引向了正确的、好的译文,但TAPs记录证实,不少次使用都与关联翻译观形成的翻译动机密切相关,这说明,在关联理论翻译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觉且有目的性运用翻译策略、技巧的程度优于单纯以技巧传授和操练为主教学模式的学生。

(二)读者意识比较

研究组认为,所谓读者意识,是指译者在翻译时,能有意识地去考虑读者在理解原文时是否存在语境缺失,而在阅读译文时又能否顺畅方便地领会、接受文字。总之,就是能站在读者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译文。

1.理解层面的读者意识

集中体现在能把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缺失通过各种方式填补起来。“What a door of an Aladdin's cave it seemed to be.”阿拉丁的故事虽不是西方民间神话传说,但英语国家读者对它还是比中国读者要熟悉一些,理解这句话时原文读者没有太大障碍,但译文读者就未必知道Aladdin's cave在这里象征着什么。翻译时,有必要增加尽量简短的话语把door, cave的特殊意义解释出来,凸显作者意图,填补不了解Aladdin's cave出处的译文读者的语境缺失。从译文来分析,T组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增词法来翻译关键词:

T1“像藏着神灯的山洞为阿拉丁开了门。”

T2“这似乎就是阿拉丁的山洞(象征着金钱和权力)向她敞开了大门。”

T3“这多么像一扇通往阿拉丁神洞世界的大门啊!”

T4“仿佛阿拉丁的山洞向她敞开了大门,从此享受荣华富贵,所有的愿望都会实现。”

T5“就像打开了藏着阿拉丁神灯山洞的大门一样。”

T1、T3、T5都试图让读者以较少的认知努力去有效理解原文所指,但只适合于了解该典故的读者,且T1的翻译没有体现it的主要性及其与上文的联系,放在大体语境中不甚准确,相比之下,T3、T5更佳。T2、T4则选择了注释的方法来帮助读者理解,效果显著,但就读者需要付出的阅读努力来说,最佳关联性程度有待商榷。再观C组译文,

C1“这看起来多么像通往阿拉丁宝库之门啊!”

C2“这多么像是通往阿拉丁宝洞般的大门。”

C3“似乎像阿拉丁神灯的洞门把她的欲望都实现了!”

C4“这就是通往阿拉丁洞穴的大门。”

C5“这就像通往阿拉丁之洞的大门。”

C1、C2、C3都采用了增词(注释)法帮助读者在理解时把Aladdin's cave和“宝”、“愿望实现”联系起来,填补认知语境缺失,体现了翻译时的读者意识。C3译文语意、逻辑出现问题,增加“神灯”也只有助于了解该典故的读者,相比之下,C1、C2更佳。C4、C5基本是直译原文,没有考虑到读者在接受译文的时候是否有困难。

从TAPs语料来分析,两组都各有学生在理解时参阅了资料,但T组在达成了自身理解后全都表现出类似“怎么让读者明白为什么用这典故”的考虑,并做出了相应的自认为好的措施来帮助读者理解。而C组只有2名学生明确表达了这种考虑(尽管有3位的译本体现出了这方面考虑)。可以得知,接受了关联翻译观教学的学生在翻译时对读者的认知语境更加敏感,能意识到他们在理解时是否会存在缺失,并想办法弥补缺失。

2.达层面的读者意识

“Now the ministry plans to roll out similar campaigns else where in the country in an attempt to counteract a wide spread problem referred to by some as 'character amnesia'.”节选自一则新闻段落,大意是:有电子产品伴随长大的中国孩子对以汉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越来越生疏,于是各类为提高小学生汉字读写能力的活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陆续铺开。翻译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原文作者创造出来的这个名词“character amnesia”。

通过分析TAPs数据,发现两组学生在翻译“amnesia”时全都借助了词典。T2、T3、T4的思维显示她(他)们在正确理解character(应指“汉字”)和amnesia意思之后,并没有简单直译,而是考虑到读者期待,意识到应译成地道、流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文字——“提笔忘字”。T1、T5只考虑了character多项语义的正确选择,分别译为“汉字遗忘症”和“汉字健忘症”,没有从表达层面替读者进一步考虑。

C组当中,除C1、C5分别译为“不会写字”、“提笔忘字”外,其他受试都只是将查阅字典后的结果生硬搭配,译为“字

符健忘症”、“字母失忆症”一类可读性、理解性较差的文字。C5 的TAPs记录显示出她具备读者意识,考虑了汉语表达习惯和读者阅读时的期待;C2在翻译过程中质疑了按字典义直译的结果,但未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可以视作是未贯彻到底的读者意识。

综上所述,T组受试在表达层面的读者意识优于C组,能自省译文是否符合汉语常见表达方式,读者接受起来是否容易轻松。

四、结束语

通过有声思维记录,比较两组学生分别在接受关联翻译观和传统翻译技巧为主的教学后,翻译成绩和翻译能力的差异可知,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教学能促进学生自觉并有目的性地运用翻译常见策略技巧,且该组学生具备更强烈的读者意识,有助于翻译时生成便于读者理解、接受的译本。研究局限:1.翻译成绩除受教学影响之外,不能排除学生的课外努力、语言功底、先天气质和悟性,受试状态等主观因素,对于研究教学的效果只能作为参考。2.不能保证受试将所有的思维都导出了,不排除有些学生只导出了有意识的思维,而其无意识的思维在语言转换和翻译心理活动中也占有一定比重。3.有声思维记录的是有限的个案研究,其结论有时未必能普遍应用于所有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Gutt,E.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 t[M].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91.

[2]Sperber,D. & 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 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and Oxford,1995.

[3]郭纯洁.有声思维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5]黄梨.有声思维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4).

[6]李德超.TAPs翻译过程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5(1).

[7]孟建钢.关联性、翻译标准、翻译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31.

[8]苗菊.有声思维——翻译内在过程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

[9]文军,孙三军.论使用出声思维研究翻译过程[J].外语学刊,2006(3).

[10]张利平.关联理论之于翻译过程的重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7-0053-04

*基金项目:此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课题“关联理论视角下英汉翻译教学的实证性研究——基于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有声思维调查”(14YB16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聂玉洁(1985-),江西樟树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教学。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翻译教学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