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朋 王道清 程留慧 周 舟 温泽迎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郑州 450000
双源CT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张保朋王道清程留慧周舟温泽迎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采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DSCTA)对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分析,探讨糖尿病患者不同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117例行DSCTA检查的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A)和无明确糖尿病组(B),明确有无急性脑梗死存在,利用DSCT后处理软件对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分析,将其分为易损斑块及稳定斑块,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分析糖尿病患者不同性质的斑块与脑梗死事件的关系。结果按有无急性脑梗死划分,脑梗死组较无脑梗死组具有更高的斑块阳性率;按斑块性质划分,易损斑块组较稳定斑块组具有更高的脑梗死发生率;糖尿病组脑梗死发生率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无明确糖尿病组。结论糖尿病患者更易形成颈动脉斑块,尤其易损斑块的形成,能明显增加脑梗死事件的发生;DSCT血管成像可对斑块性质进行分析,提高患者防范意识,给临床医生制定预防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关键词】双源CT;颈动脉斑块;糖尿病;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导致脑部血供不足以及不稳定斑块脱落引发的一系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DSCT作为当今世界领先影像检查设备,可清晰显示颈动脉斑块分布、大小、质地及管腔狭窄情况。本文对117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CTA图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病因、不同性质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13-08-2015-07在我院住院的117例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且行双源CT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分为2组。糖尿病组(A组)67例,男31例,女36例,年龄52~79岁;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组(B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57~80岁。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脂及吸烟史。
1.2研究方法
1.2.1DSCTA扫描方法:采用西门子双源CT(SOMATOMDefinition)机,运用DualEnergy扫描模式,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下缘至头顶,方向自足侧至头侧;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及生理盐水,速率4.5mL/s,对比剂:碘海醇(双北,350mg/mL)50~70mL,生理盐水40mL,监测感兴趣区定为注射对比剂的对侧颈总动脉主干远端,手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A球管:电压140kV,电流80mA;B球管:电压80kV,电流340mA,层厚1.0mm,准直器宽度0.7mm。
1.2.2图像分析:将图像传至工作站(MMWP9594)进行分析,在原始横断位图像的基础上,运用MPR、MIP、VR等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重建。所有图像均由2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进行评估,如有异议,协商后取得一致。
图1
图2
图3
图1~3,男性,66岁,糖尿病史8a,左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管腔内可见大量易损不稳定斑块(箭头所示),管腔重度狭窄,对应左侧半卵圆中心脑梗死
1.2.3斑块成分和形态分析:根据测量的CT值划分斑块的成分[2-3]:脂质成分(32.6±20.0)HU,纤维成分(46.4±19.9)HU,出血(97.5±22.0)HU,钙化(256.7±30.2)HU。斑块表面不规则定义为斑块表面凹凸不平或突入管腔内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溃疡斑块定义为对比剂突入到斑块内,深度≥2mm。根据斑块成分和形态将斑块分成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易损斑块:斑块内见较大脂质核心(脂核≥斑块体积40%),斑块表面溃疡或不规则,有或无钙化;其余为稳定斑块。
2结果
2.12组一般资料比较2组年龄、性别及吸烟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合并高血脂比例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注:*P<0.05
2.22组不同斑块性质与脑梗死关系见表2。
表2 2组斑块性质与脑梗死情况比较 (n)
注:2组比较,*P<0.001
2.3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脑梗死明显相关11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经DSCTA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60例,无明确脑梗死患者57例;在脑梗死患者中,能明确发现斑块58例,未见明显斑块2例;无明显脑梗死患者中,能明确发现斑块18例,未见明显斑块39例;颈动脉斑块阳性率脑梗死组(58/60,96.7%)与无脑梗死组(18/57,3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04,P=0.000),脑梗死发生率斑块组(60/76,78.9%)与无斑块组(5/41,1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04,P=0.000)。
2.4易损斑块较稳定斑块更易发生脑梗死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表现为完全易损斑块11例,完全表现为稳定斑块45例,即同时存在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混合斑块)16例;在18例有斑块而无脑梗死的患者中,存在易损斑块2例,稳定斑块16例;易损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9/11,81.8%)与稳定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31/45,6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40,P=0.000)。
2.5斑块发生率比较A组脑梗死发生率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饮食习惯改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等特点,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而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更是不断增长[4]。
3.1糖尿病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及周围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5-6]。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人群[7]。长期的高血糖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致内膜损伤从而启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此外,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等并发症;以上因素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8]。本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斑块的发生率高于无糖尿病患者(P<0.05)。因此,糖尿病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能显著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发生。
3.2颈动脉斑块对脑梗死的影响颈动脉斑块按其性质分为稳定斑块及不稳定的易损斑块,稳定斑块不易脱落,主要对管腔造成一定程度的狭窄,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易损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独立的预示危险因素,易损斑块主要由以下4种类型构成:(1)较大脂质核心(占斑块面积的40%以上)和较薄的纤维帽(厚度多<0.15mm)。(2)溃疡斑块:局部纤维帽破裂且被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3)斑块表面血栓形成:斑块表面内皮细胞剥脱并有血小板聚集及纤维素沉积。(4)斑块内出血[9-10]。本研究通过双源CT头颈血管成像分析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得出,易损斑块较稳定斑块更易引起脑梗死的发生。
3.3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在检测颈动脉斑块中的价值近年研究表明,易损斑块脱落是导致脑梗死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利用影像学方法准确、无创地评估易损性斑块是当前重要任务。目前,利用MRI评价易损性斑块的研究很多,其能准确显示斑块成分,可较为可靠地定性和定量斑块成分及其形态特征,MRI所显示易损斑块特征与缺血性事件发生的危险性明显相关[10];但其检查耗时长,费用较高,不宜用于临床急性脑缺血患者检查;而双源CT运行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后处理软件功能强大,可进行多平面、多角度重建,结合原始横断位图像,可更为清晰显示斑块内部成分和特征,与MRI血管成像对比,其扫描速度明显更快,对临床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查,节省检查时间,尽早给予治疗,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较小的脂质和小范围出血显示欠佳。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高度危险因素,尤其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可显著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DSCT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斑块主要成分,对斑块性质进行分析,评估其易损性无疑对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早期提高患者防范意识,给临床医生制定预防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参考文献
[1]袁勇,王兰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1 279.
[2]CastilloJ.Deterioratingstroke:diagnosticcriteria,predictors,mechansmsandtreatment[J].CerebrovascDis,1999,9(Suppl3):S1-S8.
[3]WintermarkM,JawadiSS,RappJH,etal.High-resolutionCTimagingofcarotidarteryatherescleroticplaqIues[J].JNRAmJNeuroradiol,2008,29(5):875-882.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5]王薇,武阳丰,赵冬,等.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6):553-557.
[6]BonoraE,KiechlS,OberhollenzerF,etal.Impairedglucosetolerance,typeⅡdiabetesmellitusandcarotidatherosclerosis:prospectiveresultsfromtheBruneckStudy[J].Diabetologia,2000,43(2):156-164.
[7]曾桄伦,章成国,李国德,等.急性脑梗死患者糖耐量减低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9):920-922.
[8]Fatehi-HassanabadZ,ChanCB,FurmanBL.Reactiveoxygenspeciesandendothelialfunctionindiabetes[J].EurJPharmacol,2010,636(1/3):8-17.
[9]VirmaniR,KolodgieFD,BurkeAP,etal.Atherosclereticplaqueprogressionandvulnerabilitytorupture:angiogenesisasasourceofintraplaquehemorrhage[J].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2005,25 (10):2 054-2 061.
[10]KalowskaE,RostrupE,RosenbaumS,etal.AcuteMRIchangesinprogressiveischemicstroke[J].EurNeurol,2008,59(5):229-236.
(收稿2016-01-03)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项目,编号:122102310180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0-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