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异国形象后的文化意义

2016-06-28 15:27:45朱青青
人间 2016年17期
关键词:文化意义形象

朱青青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浅析中西方异国形象后的文化意义

朱青青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异国形象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的文化意义充分体现在形象的定义、形象研究方法的应用差异,以及研究的不同目 的等方面。在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研究中,异国形象是个很重要的观点,而在中外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往往都能找到东方对西方、西方对东方的一些社会层次和文学层次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形象;异国形象;文化意义;社会层次;文学层次

一、异国形象的产生及定义

异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异国认识总和,是一种文化现象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①这种形象并非异国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形象应有社会基础的支撑,可在深层意义上,却与形塑者观看异国的方式(如时间、距离、频次、视角、成见等)直接相关。形塑者对异国所持的狂热、憎恶或亲善等态度,体现在双方关系之中,并决定着异国形象的塑造形式,被塑造的形象也因而具有置换或偏离现实、具象泛化等多种功能。

二、从社会层次方面来论述中西方的异国形象

一切形象都是个人或集体通过言说、书写而制作、描述出来的,但它并不忠实地描绘出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那个“他者”,而是以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对异国的理解和想象)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②因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层次中的异国形象:

(一)形象是一种象征描述语言。

形象表述出了在被描写的“他者”与形象制作者间实际存在着的一种互动关系:被制作出的“他者”形象无可避免地表现出对“他者”的某种否定,对“我”及其空间的某种补充和延长。

著名作家老舍曾在伦敦工作和生活了五年,在此期间写作了小说《二马》。他写在伦敦的马氏父子两个人,通过他们在伦敦与英国人的生活和交往,来看东西方民族的不同点。既对中国的国民性有批判,也对英国的国民性有批判,小说借侨居伦敦经营古玩商店的马家父子的生活经历,对中英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作了对比。特别是通过二马父子令人啼笑皆非的爱情纠葛,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丑陋习性和陈腐观念,讽刺了英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在这篇文章中,英国人大都呈现出偏狭、傲慢的嘴脸,成为一种类型化的表征,其实还是体现了“我”眼中的“他者”这一观念。

形象制作者用“他者”形象说出了一种跨种族、跨文化的关系,因此其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大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理想型和不确定性。

(二)套话。

套话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它释放出信息的一个最小形式,以进行最大限度、最广泛的信息交流。”③套话在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显现。

中国人的抗日战争史一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血泪史,而国人对日本人的侵略行为也有着不可消磨的仇视和愤恨。从国人对日本人的名称可以考究出一些东西:倭寇—东洋—小东洋—小日本—日本鬼子等的名称演变,很显然充满了一种强烈的鄙视和憎恨之情。从生理方面的嘲讽,再到地理位置的替代,冠之以“小”字体现一种蔑视之感,最后是倾注满腔的仇视,情感的变化将国人对日本的不满与愤怒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样地,日本对中国人的称呼也经历过一个变化过程:猪尾巴—支那—中国。清朝时期,日本人蔑视与厌恶地称中国人为“猪尾巴”,而后在大肆侵略中国的时候称呼中国为支那,直到战争胜利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国胜利以后,日本人才心服口服地称呼国人为“中国人”,这一系列的名称变化其实是伴随着中国国力强盛而发生变化的,因而日本人的心态才会从鄙夷厌恶到敬佩。

从一级套话衍生出来的还有二级套话和三级套话,例如中国人称呼外国人:洋鬼子—洋人—老外,这是“洋”字的二级套话;而名称上不带“洋”字,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洋味的则从属于三级套话,这在很多方言中还有所保留。

(三)想象分析。

一个作家(读者)对异国现实的感知与其隶属的群体或社会的想象密不可分,无论是西方对中国的想象还是中国对西方的想象,都离不开意识形态性和乌托邦性这两个特点。

在比较文学中的意识形态是被理想化了的诠释,通过它,群体再现了自我存在,并由此强化了自我身份,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美化本土文化,贬低异国文化。例如18世纪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欧洲思想家们就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给了本国社会,他们使专制的帝国的中国幻象在他们的本国社会流传开来,将中国的一些文化妖魔化从而达到捍卫本土文化的目的。而乌托邦是作者依据具有离心力的话语表现异国,向意识形态所竭力支持的本国社会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例如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中所呈现的“东方花园”、“东方公主”、“东方功夫”、“东方传奇”等,其实是出于一种向往异国社会不同风俗人情的渴求,带有浓郁的理想性。

三、从文学层次方面来论述中西方的异国形象

对异国形象的分析不仅需要从社会层次入手,也需要从文学层次出发进行深入剖析,而文学层次的解析主要分以下三个方面:词汇分析、等级关系分析和故事情节分析。

(一)词汇分析。

在某一特定时期,某种特定文化中,或多或少都储存了一批传播“他者”形象的词汇,它们是构成形象的原始成分。像前文提到过的中国人对于日本的称呼曾发生过一个流变,从明代的倭寇到清末的东人,再到抗战时期的小日本、日本鬼子等,这些词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出现在中国人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再如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时常用“阴”、“阳”、“道”等词汇,是对于古老中国神秘叵测的玄道文化的好奇和向往。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具有典型特征的关键词,使得很多人在审视异国时将其顺其自然地作为一个典型符号与脑海中的既有印象对号入座。

(二)等级关系分析。

对词汇进行归纳后,接着考虑的是文本中“我”和“他者”的关系。这就引申出了一组组对立的等级关系。但是所有的这些等级关系都可以被概括为是“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寻觅出异质形象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心理倾向,价值评判等等。例如现代的—工业化的—支配地位的,传统的—农业的—附属的,这些背后隐藏的是文明与野蛮,成熟与幼稚的尖锐对立。

(三)故事情节分析。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人物、行动、思想心理、意象细节的蕴含等方面进行考证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层面,因为异国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故事模式及叙述者所运用的叙述方式都具有超于词汇及等级关系之外的象征意义。

朱自清先生的《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中也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些场景:首先描述白人小孩的可爱,然后我用眼光表达对他的喜爱欣赏,但是却换来白人小孩下车前的狠狠瞪眼,从而引起我的深思,思考对白人小孩强者表现的认识和评价。其实从这个故事情节的展开来分析,大概可以窥见在当时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国人对于强大的外国存在着一种畏服的自卑心态,对于先进的西方文明的崇拜欣羡,对于自身穷鄙落后的深深挫败感。

四、比较总结异国形象背后的文化意义

从诸多文学影视作品中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其各自的异国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倘若简单笼统地进行概括,异国形象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对异国的不了解从而导致对其神秘的风俗民情的好奇,进而引发一系列玄幻的臆想,例如西方人始终对中国的“功夫”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总是不自觉地将其神化,赋予其不一般的意义,甚至将其作为中国的另一个代名词。另一种是由于历史上的强者弱者地位,随着时代种族的延续,强者眼中的弱者永远是卑微贫弱的,而弱者眼中的强者总是繁荣兴盛的,正是这样一种历史遗留延续的心理作祟,导致异国形象有时候带上一些抹黑性质。例如即使现在中国已经发展得十分繁荣了,但是很多西方国家的人民始终以为在那个遥远落后的东方国度,人们可能还留着鞭子,还处于一种愚昧的蛮荒状态,这无疑与其对中国的鄙夷心理大大相关,也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优越感的再一次显证。

通过对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探讨“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间的文学、文化关系,在这个文化繁盛发展的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就像美国前些年利用中国“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素材翻拍出一部“木兰”的迪斯尼动画片,虽然名义上运用的是中国古代文化,但实质内容却做了很大改变。在影片中,它将中国人《木兰》在再现“他者”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了东方化和美国化,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置换了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改写了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强势文化的美国媒体实施了对弱势文化的整合与殖民,而真实的本土文化则遭遇了边缘化。

因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的本土性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我们对于异国形象的不确定性和猜测性也将在越来越多的开放交流中慢慢得到消融,希望在今后的中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中,异国形象尽可能少地附有贬低嘲讽他国意味,取而代之的是异国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

参考文献:

[1]《比较文学》 孙景尧、谢天振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第二版

[2]卡雷:《<比较文学>前言》,PUF

[3]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

[4]巴柔:《从文化形象到总体想象物》,见布吕奈尔、谢弗雷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PUF,1989. 中译文见《比较文学形象学》

注解:

①巴柔:《从文化形象到总体想象物》,见布吕奈尔、谢弗雷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PUF,1989,p.135. 中译文见《比较文学形象学》,p120.

②引用自《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 p122.

③巴柔:《总体与比较文学》 p63 引用自《比较文学》p124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30-02

作者简介:朱青青(1995--),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绍兴,学历:本科在读,单位:湖南省长沙市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文化意义形象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02:00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2:50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32:55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4:59:29
高校内应对综艺活动教学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19:52:10
中美国家形象广告视觉文化意义的二元差异
戏剧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 13:47:37
浅析“性别置换”现象
论“赵氏孤儿”故事演变及其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