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羽枫 刘佩瑶
(广西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广西新农合发展现状及消费效应研究*
刘羽枫**刘佩瑶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我国独创的医疗保障制度,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近年来,广西的新农合制度发展迅速,覆盖面不断扩大,筹资水平持续上升,报销和补助逐年提高,但其是否有效的拉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论文基于广西新农合的发展现状,选取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广西新农合;现状;消费效应
时至今日,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一半以上。农村的生产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居于基础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费则是社会关注的一个永恒话题。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需要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农村,用新的思路去发展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便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存在。
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萌芽到产生直至在全国迅速发展,然后到后来的逐渐衰落以及合作医疗的重建、现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重点解决农民的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1]。其制度效应是指政府在创设这一种制度后,人们根据这种制度的规定而产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一系列的变化。
而消费效应,便属于制度效应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个表现。新农合制度是否可以通过降低农村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其消费预期,有效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广西新农合的发展现状
1.1覆盖面不断扩大,财政补助逐年提高
自2002年国家提出建立新农合制度以来,广西于2003年在藤县、陆川县和平果县开始试点。2005年新农合试点扩大到15个县(区、市),共有484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超过60%。2006年继续扩大新农合试点县(市、区)规模后,达到40个,占广西县(市、区)总数的36.7%,覆盖农业人口达1 900多万,其中约有1 000多万农民参合。2008年,新农合实现了全区覆盖,109个县(区、市)共有3 542.06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86.61%。2010年全区参合人数为3 811.34万,参合率达到91.96%。截止到2014年年末,全区共有111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4 159.23万农民参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9.03%①。
除了覆盖面在不断扩大以外,新农合的财政补助也在逐年提高。2015年广西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水平为人均360元,比2007年的40元增加了320元,增长了8倍。个人缴费虽然也在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远远没有财政对个人的补助大。提高了筹资标准,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参合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1.2筹资水平持续上升,基金使用效率不断增强
一般情况下,试点地区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参合人群的基本医疗消费需求,并考虑当地居民家庭和财政的负担能力来确定适当的筹资水平。由表1可知,2007年至2014年,随着参合人数的不断增加,广西新农合的人均筹资水平和年度筹资总额也在不断上升。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广西的经济在新常态下稳健增长,区内居民和各级财政对新农合制度的发展也是积极支持的。
图1为2007年到2014年广西新农合参合人数和补偿受益人次变化情况的折线图。整整8年的时间内,参合人数增长了一千多万,而补偿受益人次增长了近五千万,两条线在2011年的时候相交,随后补偿受益人次超过参合人数,且差距不断拉大。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5月底,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为17.2亿元,基金使用率为33.31%,剩余基金51.65亿元,但是到了2012年,广西新农合的基金使用率高达87.3%,之后一直在提高,这与图中补偿受益人次在2009至2012年间近似线性的增长情况相符。补偿受益人次远远高于参合人数,充分的表明了广西新农合的基金使用效率在不断增强。
表1 2007-2014年广西新农合制度发展情况
图1 2007-2014年广西新农合参合人数和补偿受益人次变化情况
1.3报销比例大幅度增加
目前,全区平均的实际报销比例在50%以上。2015年,广西新农合的实际报销比例将提高5个百分点,尤其是提高基层门诊对慢性病诊疗的报销比例。自新医改之后,与“十五”期末相比,人均住院补偿率从24.8%上升到45.37%,人均住院补偿大幅度提高。此外,农村医疗保障重点继续向大病转移,一个大动作就是全面推开终末期肾病、肺癌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工作,报销比例将达到70%左右,符合民政救助条件的农村患者还可以获得民政医疗救助基金资助。所以,2015年广西新农合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
1.4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施时间尚短,而且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从制度运营的角度来看,信息化程度低、低效率和高成本问题依然困扰着广西新农合的发展,突出的表现就是新农合信息网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管理经办机构信息化程度低,经办服务能力有限,低效率和高成本。例如,参合费用的收缴目前基本上还是挨家挨户上门收缴,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一些地方由于管理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没有实现联网,无法实行即时结算报销,报销手续仍然比较繁琐,加大参合农民报销的成本。
此外,有的地方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偿比例的设计不尽合理,难以形成吸引农民参加的激励机制;还有的地方基金管理不规范,出现透支趋势;管理成本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能从基金中提取,地方财政往往不堪重负等。而且,“自愿原则”与“出资博弈”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2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新农合与消费的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居民消费与健康状况的改善方面,学者程令国和张晔(2012)使用CLHLS(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对新农合的绩效进行了考察,推断出医疗服务需求弹性较大等原因使得参合者对新农合的反应是增加医疗消费而非减少医疗支出,因此新农合在改善参合者健康状况的同时,并未明显降低医疗负担[2]。王艳玲(2014)综合经验上的判断,并以全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得出了新农合的实施显著地提升了农民群众的食物消费支出水平、改善了其营养健康状况的结论[3]。刘畅(2014)采用官方的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得出,新农合在改善参合者健康状况的同时并未显著提高医疗保障效率,合理消费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民健康存量[4]。王翌秋与雷晓燕(2011)另辟蹊径,缩小了研究范围,采用DID-Matching半参数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老年人医疗服务消费和健康状况的影响[5]。
其次,在医疗消费的激励效果方面,学者李明桥(2014)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诱导需求三个维度,系统的分析了参合行为对农户医疗消费的影响[6]。张卫东与耿笑(2014)则使用相关年份的“河南省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河南省14个县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认为新农合的实施提高了河南省农户的医疗消费水平[7]。白重恩、李宏彬和吴斌珍(2012)利用农村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政策变化来研究医疗保险的获得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医疗保险减少了预防性储蓄[8]。
最后,在刺激居民消费的增长方面,栾大鹏与欧阳日辉(2012)以宏观面板数据为基础,从描述和实证两个维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于我国农民生活消费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考察[9]。肖攀、李连友和苏静(2015)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PSTR模型,得出了农村社会保障能显著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结论,但影响都是非线性的,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10];蔡伟贤和朱峰(2015)利用 CHNS(中国营养健康调查)的数据,检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发现新农合制度能有效提高农村家庭的耐用品消费水平,且农村家庭上一期参保行为对耐用品消费的刺激作用更显著[11]。
由此可见,自21世纪以来,计量与统计都是分析新农合与消费的主要工具,而且多半是基于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内容也不外乎居民消费与医疗消费两个大的方面。因此,本文作为现有文献基础上的一个扩展分析,将与国内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一脉相承,对广西新农合的消费效应进行研究。
研究范围之所以选择广西,是因为广西地处西部,属于欠发达地区,区内农民数量众多,农业为其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广西经济运行在新常态下稳中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新农合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此外,以广西新农合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文献很少,消费效应方面的基本上没有,其他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也只有寥寥几篇,如学者吴显华与欧阳凤莲(2011)从广西新农合的覆盖面、农民参合率等方面分析了新医改背景下广西新农合的现状,找出了一些主要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整和优化的对策[12]。黄慧敏(2013)对广西那坡县新农合基金补偿模式及其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证,解释了相关的政策调整,值得参考[13]。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决定选取相关的面板数据,并运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重点探讨新农合制度的消费效应,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对广西而言,如果把握好了新农合消费效应的规律,就能更好的实现“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和“两个建成”,进而拉动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
3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起作用的,一方面,农村居民通过参加新农合,间接的降低了医疗药品与服务的价格,提升了自身的实际购买力,使原本高额的医疗消费变得相对容易令人接受,进而改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新农合医疗费用的报销与给付,等于付给了参合者一部分转移性收入,收入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上升,即需求曲线向外移动,从而会增加参合人对医疗药品与服务的消费。
因此,最终选取的变量指标是财政补助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和医疗消费水平。由于转移性收入的主要构成是养老金,且广西的新农合报销比例是近几年才有显著的提高,故不予考虑。样本选用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西统计年鉴》。
本次研究的方法为实证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样本数据为2007至2013年的广西新农合财政补助和农户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与构成的数据。具体采用的是SPSS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弱和计量大小。选取的具体变量为财政补助水平、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水平、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在人均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
4实证数据分析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如表2所示,样本容量为7,均为有效值,没有记录缺失值的情况。7年来广西新农合的财政补助平均值为147.14元,人均医疗保健消费与人均生活消费分别为262.2971元和3 816.15元,前者占后者的比例平均为6.6471%。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4.2相关系数分析
由表3可知,财政补足水平与其他三个变量间的Pearson系数分别为0.988、0.947、0.995,非常接近于1;同时,伴随概率p值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这也进一步说明它们高度线性相关。此外,人均生活消费、人均医疗保健消费、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在人均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也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那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紧密联系的。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是人均生活消费的一部分,它们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有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提高了,它在人均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才会增加。
如表4所示为非参数相关系数表,列出了变量之间的Kendall和Spearman相关系数,变量两两之间依旧呈现出高度相关,同时它们的概率p值也远小于显著性水平。且在本案例中,Spearman相关系数或Kendall相关系数有小于Pearson相关系数的情况,比如财政补助水平与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在人均消费中所占的比例的Kendall相关系数0.905就小于Pearson相关系数0.947,这是由于在秩变换或者数据按有序分类处理时损失信息所导致的,并不影响结论正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广西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水平与其他三个变量之间两两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且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关联程度比人均医疗保健的消费程度要大,这充分的说明了新农合制度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是有刺激作用的,而且刺激作用较强。
表3 Pearson相关系数表
注:带“**”的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双尾)上显著相关。
表4 非参数相关系数表
(续表)
注:带“**”的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双尾)上显著相关。
4.3现实问题分析
由于新农合制度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尤其是在医疗保健方面有显著的刺激作用,这就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现实问题,即效率与公平。
在效率方面,主要是指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广西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仍然很高,第三产业则相对较低。常驻乡村人口占了全区人口的60%左右,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也不在少数,农民是巨大的消费群体,具有相当可观的消费潜力。新农合刺激了农民的消费,等于扩大了农民对医疗保健资源的需求,由供求关系可知,区内的相关企业会生产更多的产品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但农民的消费是否会有效的降低他们的预防性储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还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测算。
在公平方面,主要反映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区获得配置资源的多少。高收入的农民阶层由于自身的购买力比中低收入的高,能够相对容易的获得更多的医疗资源。而广西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尤其是贫困县的存在,导致新农合的资源配置很难在各个地区“一碗水端平”。这样一来,如何有效的利用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从而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就需要完善新农合的制度设计了,使之发挥持续性的制度效应是今后发展的关键。
5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广西新农合消费效应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在经济发展趋于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广西新农合始终朝着逐渐完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方向前进。虽然在制度设计和实施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其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广西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保证政府资金足额到位,以政府信誉引导农民积极参保,充分发挥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作用和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保障基金安全运行,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农合信息网络系统,提升经办机构的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效率。在完善新农合的同时,也要规范农村医药市场,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的建设,为制度规范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医疗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使劳动者在患病后能够尽快得到康复,恢复劳动力,并重新回到生产和工作岗位,而不是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它直接关系到中国几亿农民的健康和利益,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西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孙树菡,朱丽敏.社会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程令国,张晔.“新农合”:经济绩效还是健康绩效?[J].经济研究,2012(1):120-133.
[3]王艳玲.新农合与中国农民食物消费:经验判断和实证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5):88-91.
[4]刘畅.“新农合”制度下农民健康调查引发的思考[J].科研管理,2014(4):121-129.
[5]王翌秋,雷晓燕.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消费与健康状况:新农合带来的变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3-40.
[6]李明桥.新农合如何影响参合农户医疗消费:路径分析与实证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6):75-82.
[7]张卫东,耿笑.河南省14县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4(12):38-40.
[8]白重恩,李宏彬,吴斌珍.医疗保险与消费:来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2(2):41-53.
[9]栾大鹏,欧阳日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我国农民消费影响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2):80-86.
[10]肖攀,李连友,苏静.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门槛效应与区域异质性—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分析[J].软科学,2015(6):15-18.
[11]蔡伟贤,朱峰.“新农合”对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5):72-87.
[12]吴显华,欧阳凤莲.新医改背景下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整与优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46-48.
[13]黄慧敏.那坡县新农合基金补偿模式运行现状与对策[J].右江医学,2013(2):295-299.
(责任编辑陈葵晞)
* 基金项目:广西科协资助高校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专项课题《新医改背景下广西民族地区新农合制度效应研究》(2015Z-60)。
** 作者简介:刘羽枫,男,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保险精算。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859(2016)01-00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