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去远方
——耒阳市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纪实

2016-06-27 03:20刘秋泉陈文静
湖南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耒阳市耒阳农村

本刊记者 刘秋泉 陈文静



你不必去远方
——耒阳市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纪实

本刊记者刘秋泉陈文静

去年4月14日,耒阳市新市镇坪上小学、水东小学、渠塘小学、周星小学、明德实验小学和耒阳市五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全市100余名中小学校长。“农村学校校园设计科学、文化氛围浓厚、办学特色鲜明。”校长们由衷赞叹。

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取经”,是耒阳市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中出现的精彩一幕。

“与不少地方一样,耒阳也由于农村学校过于薄弱,大量孩子进城择校。一时间,农村学校‘空’,城区学校‘挤’,成了困扰耒阳教育均衡的‘拦路虎’。”耒阳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欧阳华耕介绍说,2013年10月,自己上任伊始便与班子成员一起,吃上情、摸下情,历时5个月制订了《耒阳市教育整体创强行动计划(2014~2018年)》,提出了“一年学前教育整改规范、两年农村薄弱学校强制达标、三年城区义务教育扩容攻坚、四年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质、五年耒阳教育整体创强”的“12345”工作思路。根据“行动计划”,2015年成为耒阳市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浓墨重彩的一年。

由此,耒阳市农村学校纷纷“旧貌换新颜”,以至于地方上流传一句话:“孩子你不用去远方,好学校就在你身旁!”

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

走进大市镇中心完小,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十分雅致的花园。这所曾经的薄弱学校,现在是耒阳市颇有名气的“园林学校”。

大市镇中心完小的变化并非个案。漂亮的教学楼、适用的综合楼、风格各异的大门,如雨后春笋般立起,成了耒阳农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走进罗渡中学,可见崭新的教学楼、平坦的运动场、宽敞的多功能餐厅,谁能想到,这曾是一所面临停办的农村学校。

走进坪田学校,高标准的实验室,现代化的电脑室,优美的校园环境,让人难以相信这是耒阳最边远的农村学校。

走进雅江学校,在装备一新的实验室内,我们看到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调试显微镜,观察植物表皮细胞。这所曾经的薄弱学校,如今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计算机室等各类功能室一应俱全。

“群众路线重民意,重教兴校顺民心”,泗门洲镇新渡村村民专程将这面锦旗送到耒阳市教育局,感谢投入资金改造新渡村小学,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是老百姓的迫切心声。”欧阳华耕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耒阳市城乡教育二元化现象日益突出,城区缺学位、乡下缺学生,城区资源不足、农村资源闲置,因此不仅要抓好城区学校扩容,更要认真思考农村学校如何留住学生,这也是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的关键,“集聚各方力量,建好每一所农村学校刻不容缓。我们提出了‘聚力—攻坚—提质’的‘薄改’思路,目的是把孩子们留在家门口上学,让孩子们愿意、乐意在家门口上学。”

这样的背景下,一场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的战役在耒阳全面打响。

“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事关全市教育均衡发展,再怎样重视都不为过,我们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决策上要高度关注、投入上要高度倾斜,只要是‘薄改’需要,无论是地、钱、人,都要予以优先解决、支持。”市委书记彭玉明毫不含糊。

去年12月14日,时任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代市长刘革生白天在衡阳市参加了D级危房改造调度会,连夜赶回耒阳市教育局开会落实。参加会议的还有各乡镇和相关科局的一把手。会议开到晚上10点半,形成会议纪要:2015年新产生的D级危房10天内必须拆除,报建学生生活用房各职能部门必须开绿灯。

大课间活动精彩纷呈

去年四五月间,副市长王卿等人在欧阳华耕的陪同下走遍了全市的每一所村小,了解学校尤其是校舍管理的情况,为“薄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掌握第一手资料。

同时,耒阳市还成立了以分管教育副市长为组长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出台了《耒阳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议教会议,四大家领导哪怕公务再繁忙也要抽空过问、妥善解决“薄改”工作中的问题。相关部门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为“薄改”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近5年,耒阳全市累计投入各级各类薄弱学校建设资金约4.3亿元,完成校舍维修改造项目349个,新建校舍面积27.02万平方米,消除D级校舍危房10.2万平方米,高标准创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24所。“早在2011年底,我们就对全市农村学校教学功能室进行了全面排查摸底,参照有关配备标准,根据学校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各薄弱学校教学装备类项目的标准、参数、配置,在仪器配备上实施倾斜,逐年为农村薄弱学校配齐教育装备。‘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仪器装备资金2800余万元,为农村薄弱学校装备各类功能室700余间。”主管薄改工作的副局长张仁芳介绍道。

“耒阳是一个教育大县级市,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点多、线长、面广。一方面,我们通过‘规模投入、捆绑实施、多腿走路’的方式,将薄弱学校改造资金与合格学校建设、校安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公租房建设等项目资金一起‘打捆’使用,确保‘薄改’资金不留缺口。另一方面,我们还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助力‘改薄’。5年间,仅香港烛光基金就为耒阳援建农村学校8所,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市教育局计财股股长廖斌介绍道。

“各学校也主动争取当地百姓支持,如罗渡中学发动周边群众捐款捐物累计达7万余元,美化亮化了校园环境。助教的涓涓细流汇成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的强大动力。”基建办主任肖进说。

随着“薄改”的强力推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农村孩子纷纷留在了家门口上学。

“据了解,2015年秋季,耒阳市小学毕业生进城就读较2014年秋季减少了2000余人。这样,既稳住了农村学校生源,又缓解了城区就学压力,实现了双赢。”欧阳华耕高兴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耒阳市引进民间资金近4亿元,通过“原校扩容、学校新建、资源整合、兴办民校、企业捐建”等途径,累计为城区增加学位3.5万余个。2014年秋季,湖南师大附中耒阳分校正式招生,不仅开启了耒阳民办教育与名校合作办学的先河,也为耒阳市“薄改”资金的投入“释放了巨大压力”。

作为神农创耒之地、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故乡,耒阳素有“千年古县”“荆楚名区”“三湘古邑”“诗词之乡”的美誉,“乐园教育”“碰壁点拨式教学”“三维德育”等教育科研成果曾名震三湘、享誉全国。如今,他们又在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上谱写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新篇章。

市委书记彭玉明(右二)在淝田镇中学调研

为农村薄弱学校内涵提质“输血”“造血”

新市镇周星小学是耒阳市一所偏远的村小,师资匮乏一直是校长李欣荣最头疼的事情。他告诉记者,以前学校有6个班,但是只有4名老师,教师的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为了开足、开齐所有的课程,每个教师都是身兼数职,疲于应付,碰上哪个老师有事请假,一些班级就要轮流上课。

“‘改薄’后,学校开设了5个班,却有5名教师,其中3名教师还是80后,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音乐、美术、科技课等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李欣荣显得非常开心。

教师田亚苓来自凤凰县,却在这里找到了第二故乡:教育局专门为每个教师安排了宿舍,设立了独立卫生间,电脑、空调、热水器等设备一应俱全,周边的群众对她也很是照顾,经常有人送粮送菜,让人感到很温暖。

“刚开始宿舍没有贴瓷砖,地板上总是有一层灰,扫也扫不干净,这让我们几个城里长大的新老师很不习惯。学校得知情况后,立即安排专项经费把宿舍的瓷砖贴好;我们的待遇比城里老师还多好几百块钱;为了方便教师培训,还专门为我们开通了网络……”教师黎乐细数自己来学校后的一些感受。

“农村学校薄弱主要体现在师资,‘改薄’的关键在于招得到人,更能留得住人。”欧阳华耕说。

针对薄弱学校教师短缺的难题,耒阳有“四着好棋”——

第一着棋是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教师核编工作,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借调在职在岗教师。

第二着棋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和退出机制,通过公开招考、引进省招特岗、安置定向免费师范生等途径,引进教师1449人,新进教师优先补充到农村师资紧缺学校。同时,以学校编制定教师岗位,以符合岗位条件教师竞争上岗定教师职务,对教师实行岗位管理,清理占编不在岗人员,及时调整学校编制余缺。

第三着棋是启动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根据学校边远程度和交通状况,每月对乡村教师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实施乡村教师关爱工程,启动乡村教师公租房建设计划,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第四着棋是建立了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和工作任期制度,建立“支教、走教、送教”立体化教师流动方式,鼓励和开展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中心校内紧缺学科教师走教、骨干教师送教工作,同时创新农村新教师培养模式,农村新聘教师定期安排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实行校际间对口交流,城区学校组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定期、定点、定阶段指导农村学校教师。

“条件改善了,我们现在都愿意把孩子放在本地上学。”一位学生家长这样告诉记者。

教育人事、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三大改革”使耒阳教育发展的活力显著增强。

“配齐配强学校班子是办好学校的前提,只要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欧阳华耕说。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轮岗交流,他们研究制定了《耒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竞聘轮岗实施方案》,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竞聘轮岗交流,真正将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和教师选拔到重要的管理岗位,实现城乡、校际之间校长资源配置均衡。

“一石激起千层浪”,校长竞聘轮岗让每一位校长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让每一位教师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有效激发了教育工作活力。

他们还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大力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先后涌现出耒阳市一中、二中、实验中学、坪田学校、小水中学等一大批新课改先行学校。在坪田学校,记者看到各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充分运用“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课堂交流、检测反馈、能力拓展高效结合起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为了解决乡镇中小学管理“两张皮”的问题,耒阳市积极谋划乡镇中小学一体化管理改革,将乡镇内中小学人事、财务、教育教学实行一体化管理,统筹配置区域内的校舍、师资、生源、设备等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育布局,避免教育资源闲置,促进乡镇区域内中小学校均衡、协调发展。

“更重要的是让学校自己产生‘造血’功能,让每个教师自觉发展,提高软实力。”副局长罗宝泉说,除了常规的教育教学培训,耒阳市以教育科研为抓手,把农村教师变成教育科研的生力军,“在农村地区,教育科研往往是少数几所学校和老师的事,而耒阳的教育科研工作拓展到每一所农村学校、每一个农村教师,连续十多年在全省保持着领先的位置。”

小水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在读学生都是附近十里八村的“农村娃”,其教育质量却早已经名声在外:近年来,在各类教学比武中,该校先后获得省级奖项2个,市级奖项3个,耒阳市级奖项4个,并连续多年在全市学校年度教育目标管理考核中名列前茅。校长刘小文告诉记者,学校这几年的发展成果是历任校长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的结果。

雅江学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

淝田镇中学校长段延桃告诉记者,学校围绕“科研兴师、教研兴校、教研促教”目标,大胆开展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推进课题《农村中学“三环九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推行,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其中,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力地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育科研提升了薄弱学校每个教师的软实力,而校园文化建设,则让薄弱学校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在体艺、文化、教改、管理、德育等方面挖掘自身特色,也是学校‘造血’的主要途径。”欧阳华耕如数家珍。

敖山小学是一所农村偏远村小。该校积极创新德育方式,从身边小事抓起,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路队上下学,多年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校园内干净整洁,墙壁上无任何划痕、脚印等污迹。2014年,该校被评为“衡阳市养成教育示范校”。一所偏远村小能获得这一殊荣,并为大家所熟知,这在五年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位于耒阳西部的罗渡中学,五年前由于办学条件落后,区位优势不强,陷入了“学生招不到、教师留不住、效益提不上”的困境。近年来,学校突出精细化管理,重视人文治校,办学吸引力增强,进城就读学生纷纷“回流”,在校学生由2013年的137人增加到现在的346人。如今学校发展蒸蒸日上,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充分认可。

在大市镇中心校记者看到,所辖23所村小(教学点)的校园文化充实、协调、活泼、新颖,堪称“一墙一壁都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尽显个性和特色,如一张张闪亮的名片,吸引了广大学生和家长。这与欧阳华耕的文化育人理念是分不开的,他多次强调:“各学校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挖掘文化内涵,找准文化定位,提炼文化特色’,打破‘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格局,奏响‘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新旋律,达到育人无声的效果。”

弯腰捡起一片废纸,随手关掉滴水龙头,见了老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放学时整齐的路队……这些细节在“衡阳市养成教育示范学校”——耒阳市敖山小学随处可见。如今,耒阳市大部分农村学校有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有的在文化上形成特色,有的在德育上创新方式,有的在管理上突出精细,有的在教学上大胆改革……极大地吸引了当地学生前来就读。

“越是薄弱学校,越要挖掘文化内涵,越要找准文化定位,越要提炼文化特色。”欧阳华耕说,“薄弱学校的改造不仅仅是‘旧貌换新颜’,更重要的是教育内涵的提质,这才是真正让老百姓买账的好学校!”

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促均衡

位于舂陵水畔的雅江学校,西望常宁,北临衡南,处三县交界之地,是耒阳最偏远的学校之一,记者从城区驱车近两小时才赶到学校。就是这样一所农村偏远学校,不但实现了宽带网络进校园,而且实现了“班班通”,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投入这么大,经费从哪里来?

校长廖书铨说:“2013年学校还只有一间公共多媒体教室,就是这一间多媒体教室,也很少派上用场,‘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2013年底,市教育局制订了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很多学校采取了多腿走路的办法,通过‘政府投、社会捐、学校筹’的方式逐步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短缺问题。我们学校也乘着这股东风,上下团结一心,群策群力想办法,跑项目、拉赞助,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

“市教育局投入15万元,大和乡政府投入奖教励学资金5万元,为学校接入了50M光纤宽带网络,装备了1个公共多媒体教室;学校通过紧缩办公经费,自筹经费建了2个多媒体教室;耒阳市正源学校出资赞助为学校装备了7个多媒体教室……”廖书铨向记者一一讲述了资金的来源。

在三年级(2)班教室门口,记者看到正准备上课的数学教师刘柏妹提着手提电脑。“手提电脑是学校为你们配发的?”记者问道。刘老师说,“手提电脑是前不久自己掏钱买的,现在学校老师几乎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而课件制作需要较长时间,为了方便教学,老师们纷纷自己掏钱购置了手提电脑。连52岁的刘功善老师也买了手提电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在也使用多媒体教学,他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

“用多媒体教学以后,上课轻松了,气氛活跃了,学生高兴了。特别是几何教学,如平移、旋转,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可以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刘柏妹兴奋地和记者谈起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全新感受,“记得以前,我们为了增加课堂容量,经常使用几块小黑板抄题、演算,抄了擦,擦了再写,手都写麻木了,效果还不佳,等到下课走出教室,全身粉笔灰,成了‘雪人’。”

设施设备配备齐全后,对老师的培训尤为迫切。

坪田学校是耒阳市最偏远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是“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近年来,该校加快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大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力度,将现代教学手段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打造了“坪田特色”,成为了耒阳市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样板学校。

“我们学校是2014年被选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为统筹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我们制定了《耒阳市坪田学校教育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案》,争取上级资金70万元,通过几年努力,现在已完成50M光纤宽带网络接入,建成云服务电子网络学生机房,实现了‘班班通’。”坪田学校校长刘洪河很是激动。

“可是,如何让老师把教育信息化应用到教育教学中,说实话,这是个技术活,涉及老师们的思想观念、应用水平和教学习惯。学校教师年龄普遍偏大,这更增加了应用难度。为此,我们采用了老少结对帮扶的方法,虽然方法很土,但是效果很好。”刘洪河向记者说出了学校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土办法”。

用电脑浏览网页、用QQ聊天,这些基本的电脑操作,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可能不是问题,但对于56岁、从未接触过电脑的刘志开来说,确实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用电脑教学,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就慌了,像我这把年纪的农村老师,电脑水平简直是零,可以说是个电脑文盲。为了给我‘扫盲’,学校安排了一名年轻教师做我的老师,教我从最基本的操作学起。刚开始学打字,别人一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任务,我要用三个小时。通过反复练习,现在我不但能熟练用拼音打字,就连动画制作、PPT课件制作等都能信手拈来,在同年龄的教师中,我算得上高手。”刘志开自豪地说。

刘志开的变化得益于学校的“老少组合、结对帮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即年轻教师培训老年教师,师徒结对,每周培训1~3次,教师个人每周自修5小时。

特岗教师颜利华是坪田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中坚力量。“学校刚开始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时,首先是由校长和几个懂电脑的年轻教师给老师们上课,然后结对培训,手把手地教。为了把老教师们都教会,我们真是下了一番苦工,现在全校所有老师都会使用信息技术了,也蛮有成就感的。在教学上老教师是我们的师父,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我们是老教师的师父。”颜利华说。

为了加强耒阳市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耒阳市教育局制定了《耒阳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以“国培”“省培”“衡阳市培”计划为引领,立足县本级培训,采取“集中现场培训+网络研修+校本研修”的综合培训方式,分年度、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全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推进教育信息化最终要落到教与学这个主阵地上来。

“教育信息化融入课堂带来了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欧阳华耕说。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课堂上,响起生动活泼的课文朗读录音,教室正中间的大屏幕正播放着“猴王出世”的视频,学生们睁大眼睛观看,很是好奇。

这是小水中学谭骄辉老师在一年级(2)班执教的《美猴王》一课。谭骄辉说,他的普通话乡音很重,给学生范读的时候,常常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自己觉得很尴尬,更重要的是怕把学生教坏了,因此他很少给学生范读课文,这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肯定不好。“现在有了多媒体,我可以在网上下载资源,通过音频为学生范读,配上同步图片,学生们被吸引了,再也不笑了,我的不足也弥补了,更加自信了,课堂更完美了。”

“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标准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神话世界。”学生吴心如说。

城区教师送课下乡

在大平圩乡中心完小的多媒体教室,记者看到五年级3个班的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防溺水教学视频。一个个悲伤的画面,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一句句发人深省的忠告,一项项实用的自救技巧,让孩子们在切实感受到私自下河下塘洗澡的危险性的同时,掌握了溺水时自救的基本技能。

这是一堂利用网上优质资源进行的学生安全健康教育课。学校教导主任周长福告诉记者,目前学校设有5个年级11个班,学生607人,开设了10多门课程。学校24名教师中,以语文和数学教师居多,教师结构不优,心理健康、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课程教师相当紧缺,不得不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解决特殊学科师资不足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坪田学校,教师们纷纷向记者介绍教育信息化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方便,“我们不但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自己也创建了一个百度云盘资源共享空间,教师可以与同行进行教学业务上的交流,学生可以自行下载相关资料学习参考,基本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农村孩子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能听名师上课。”

猜你喜欢
耒阳市耒阳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路径研究
耒阳市“大和鱼”特色养殖发展现状及其扶贫价值研究
耒阳市烤烟主要生育期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耒阳:4747人“赶考”
乐为党史谋良策——耒阳市中共党史联络组组长谢秋生侧记
耒阳市楠竹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Achilles H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