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弘:发展副中心切莫继续“摊大饼”

2016-06-27 00:05
北京观察 2016年4期
关键词:通州区通州公共服务

文 本刊记者 崔 晨



赵弘:发展副中心切莫继续“摊大饼”

文 本刊记者 崔 晨

摄影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建设副中心,不能“大而全”,要主要考虑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要求,紧紧围绕副中心的功能定位,突出重点,有限发展。

当前,我国特大城市普遍存在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功能过度集中,已超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等问题。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运而生。

过去30多年来,北京为摆脱“单中心”格局对城市承载力、运行效率的掣肘进行了不断探索。1983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黄村、良乡等13个卫星城;1993版总规新增亦庄,要建设的卫星城达到14个;2004版总规提出在“卫星城”的基础上建设11个新城。但因规划实施不到位,同一时期建设的新城数量过多且层级不分明,北京“单中心”城市格局始终未能实现根本突破,新城也没有形成“反磁力”效应。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确定在通州建设北京市副中心,可谓新的也更合理的突破路径。”

副中心建设不应追求“大而全”

一个城市的发展,要解决的最大的突出矛盾,就是集聚和效率的矛盾,而这个矛盾需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上得以解决。赵弘认为,北京市已明确提出打造“一主、一副、两轴、多点”格局,在通州区加快建设副中心,重点承接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及相关服务部门的疏解转移,带动城市东部区域协同发展。这是很好的理念创新和思路突破,是北京突破“单中心”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副中心的建设是为了化解“城市病”,但如果副中心也盲目无序发展恐怕又会带来新的“城市病”。这是让赵弘最为担忧的。对此,他指出,建设副中心,不能“大而全”,要主要考虑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要求,紧紧围绕副中心的功能定位,突出重点,有限发展。具体来说,要坚持走紧凑、集约、高端发展之路,避免再走“造城式”、“摊大饼式”的老路,防止形成新的“城市病”困扰。

为预防这种问题的出现,赵弘给出八个字、两点建议:“科学定位,有限目标”、“划定边界,有序发展”。赵弘认为,作为副中心,要以行政办公这一核心功能为主导,这是北京市赋予副中心的重要责任,要充分凸显行政办公、文化交流等相关功能。同时,还要发展能维持城市自身运转且与副中心不冲突的其他功能,如产业功能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重点发展企业总部、文化旅游、金融商务等高端服务业,积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副中心的建设不能再走规模扩张的老路。”赵弘建议,认真总结中心城区建设的经验教训,严控副中心的规模边界,严格守住两条红线。一是严格控制城市边界,副中心城市建设要留有空间余地,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人口无序扩张;二是严格划定生态红线,通过规划建设环城绿化隔离带、留下永久性农田和绿地等多种方式,持续扩大城市绿色空间。

同时,副中心城市内部也要体现精致高效,按照组团式发展的思路,统筹做好功能分区等各项规划,优化道路、交通、居住、公共服务等各类功能的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可以考虑在一些具备条件的远郊乡镇规划建设紧凑、精致、绿色低碳的副中心的亚一个层级的卫星城或微中心,承担某些特色功能,适当分担市副中心的相关功能。

副中心要避免城强业弱

曾经的通州,主要承担以居住功能为核心、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已表现出明显的“卧城化”迹象。“产城不融合,职住不平衡,一直是通州区建设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赵弘指出,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通州区职住分离人口约为21.3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8%。2008年至2013年通州区新增常住人口28.7万人,是新增就业人口的8.7倍。

要克服“城强业弱”的短板问题,赵弘建议引入一些高端产业,产业选择上要以总部、金融、商务、文化等服务业为主,强化生产性服务功能。“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世界性总部功能不能弱化,还要凸显,但随着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六区产业发展已受到较大的限制,通州区要积极承接中心城部分产业功能疏解,聚集更多总部、金融等高端服务资源,形成支撑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新增长点。”

赵弘还强调,通州区的产业不仅要积极联动中心城区,而且要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大格局,积极发挥跨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廊坊北三县、天津武清等周边区域的分工与合作,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机制,通过共建产业园区或基地、建设创新共同体等多种方式,加强跨区域产业对接合作,共同打造功能完善的优势产业链、创新链,实现与京津冀区域的联动发展、合作共赢。

提升副中心的城市品质

目前,通州存在的交通拥堵、资源能源供应缺口较大、公共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副中心的定位对通州无疑是历史性机遇。赵弘认为,通州应抓住发展时机,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硬条件”与公共服务“软条件”建设,使通州的城市承载力与副中心建设要求相匹配。

“城市未建,交通先行”是许多城市的建设规律。“斯德哥尔摩的规划建设顺序是先建设火车站和市郊铁路,其次建设公共服务和医疗教育,最后建设住宅区域,这种建设格局使得新城、卫星城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很方便大家出行,市郊铁路也就十几分钟的车程,直接和地铁相连。”赵弘表示了对斯德哥尔摩城市建设的肯定。他认为,副中心的建设应该借鉴其合理经验,“一方面要加快完善通州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络通道,尤其是大站式的市郊铁路建设,尽快建设地铁1号线复线,或增加一站直达式的轨道线路,满足副中心与中心城之间快速增长的出行需求。另一方面,还要重点加强通州区内通外连的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以新北京东站为起点,推动京唐城际、京滨城际、轨道交通S6线、平谷线等线路建设,争取轨道交通向于家务、永乐店等远郊乡镇及廊坊北三县延伸,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增强市副中心的交通联系能力”。

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副中心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增强副中心吸引力和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目前,与中心城区相比,通州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仍相对不足,人均拥有的公共服务资源数量偏低,与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及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整体服务能力、质量和水平亟待提升。“今后,通州区要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中心城区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向通州疏解,着力打造优质学校群、优质医疗群。同时,加快通州博物馆群、高端艺术展馆、综合体育场馆等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赵弘建议。

副中心建设还不能忽略生态环境的打造。赵弘建议,通州区水资源丰富,生态基础较好,但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充分的利用。未来,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生态优先、环境至上的原则,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力构筑水绿交融的生态空间格局,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幸福宜居的副中心城市。

猜你喜欢
通州区通州公共服务
雪落通州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桃花正艳 授粉正忙
狐狸的把戏(续编三)
狐狸的把戏(续编二)
最有故事的通州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