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生”到“双生”看独生子女大学生德育教育

2016-06-25 04:43黄影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德育大学生

黄影

摘要:随着“二胎”政策尘埃落定,国民都在讨论“生”与“不生”。文章将目光聚焦在当前高校教育的绝对主体——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通过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对比,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有着其突出的个性特征与德育教育中突显的问题。如何改进独生子女大学生德育教育方法,对高校思政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德育

独生子女大学生成长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知识大爆炸的速食时代,他们接受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也羡慕西方文化的自由民主、平等独立。他们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特征,又呈现出独生子女群体的独特个性。加强改进独生子女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十分重要。

一、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一)综合素质较高,注重个人价值实现

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独生子女的父母有更大的能力来为孩子的智力消费,同时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和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注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培养。即使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安排时间开阔孩子的视野,带领孩子参观游览,教孩子学习高科技计算机产品、接受外语外教学习、培养课外兴趣等。

在保证子女接受正规的良好的学校教育外,更多的家长会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业余培训班,促进了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善于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才干,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提升

在传统的家庭和社会里,人们对下一代的基本要求就是“老实听话”和“安分守己”。虽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合理性,但造成青年形成固有的封建思维。伴随着独生子女的出现,父母对孩子特别的爱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权威的色彩,家庭生活中出现了比以往更多的民主和平等。

父母与子女演绎成朋友的关系,增强了独生子女民主平等的观念。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他们表现出比非独生子女更丰富的“阅历”和想象力,他们善于接受新的事物和经验,能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思维比较活跃,创新能力强。

二、独生子女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交往能力较弱

传统家庭内部父(母)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模式。而现在因为独生,失去了兄弟姐妹关系的基本模式。过去的住处都有孩子的户外世界,那里有争吵和友谊,让孩子们在“童年”时期逐渐开始了社会化的相处模式,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家长们需要花“重金”将孩子送到早教中心来购买与其他孩童的嬉戏。而这与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的朝夕相处模式无法相提并论。他们失去了对姐妹兄弟和伙伴们关心、安慰和鼓励的机会。在缺乏这些锻炼的情况下,他们不会关心他人,对生病同学不闻不问。有些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表现出自私、自利的一面,喜欢抓住问题的一方面不放,用自己惯有的思维去处理周围的人和事,寝室矛盾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集体意识缺失、责任感不强

独生子女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遇事往往习惯先考虑自己,从“我”出发,不顾旁人的感受。

家长从小注重对孩子的个性培养,在校园活动注重个人展示,却忽视了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往往只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或对自己有用的活动,而对于集体的、他人要求的活动与事务却十分抵触,不愿参加,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功利性,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合作意识逐渐淡化,团队精神淡薄,奉献意识减弱,忽略了集体、他人的利益,严重缺乏责任感。

(三)对父母依赖性高

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关注,可以说父母几乎包揽了子女本该承担的学习以外的一切事务,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与保护。

这种保护远远超出了子女的需求,也斩断了学生一切可能的锻炼机会。以至于刚刚进入大学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无法适应没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大学的干洗店十分火爆,不少学生的衣物都要掏钱请人代劳。更有甚者连出门去食堂吃饭都懒得动,校园外卖比比皆是。

(四)消费观不正确,攀比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独生子女身上承担了家庭全部的期待,许多家长害怕子女在与其他学生相比时感到自卑,甚至盲目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

独生子女之间过分追求衣服牌子、手机电脑更新换代的速度,攀比之风尤为严重。酒吧、饭店、商场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校园周边的商服经常座无虚席,灯火通明的教室空无一人,校园的食堂中剩菜剩饭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大学生节约意识越来越薄弱、勤俭节约的光荣美德已经渐渐被淡忘,艰苦朴素的精神逐步在消失,“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只存在于书本之上。在传统消费的同时,甚至出现了极端不合理的消费,代上课、代写作业现象开始出现,这已不能简单地归为消费观的问题。

(五)情绪波动较大,心理素质较差

独生子女从小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一切困难或危险隐患都被家长消灭在了萌芽阶段,可以说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温室”之中,没有经历过过多的挫折教育。即便遇到了挫折,也会立即引起家长们的关注,在家长的干预下较快克服。

习惯了在顺境中生活的独生子女在大学这个更加自由、包容的环境,面对新的环境、更多样化的人群以及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带来的变化,情绪波动较大,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一旦被关注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素质较差。他们没有遇到过挫折和失败,遇事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主要表现为过度兴奋、悲伤、养成喜怒无常的性格,内心容易闭锁,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沟通。例如在情感、评选先优、入党、人际交往等方面不顺利时,就会表现出过分的失望、不安、焦虑等情绪,乃至发生突发事件。

三、独生子女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课堂模式,提高思政课堂质量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仍以说教式、灌输式为主,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高。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枯燥无味,可上可不上,上了也没有什么意思。

德育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邓思想引导,还要注意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身情况相结合,积极利用网络平台与网络语言,让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政教育更生动、更活动、更“接地气”,进一步弘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创新工作方法,增强辅导员工作成效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导航、情感上的朋友,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起着重要的沟通纽带作用。

独生子女生活在一个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围中,他们更期待构建一种平等、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尊卑和权威服从关系。这也要求辅导员教师要转变工作方法,从“俯视”变成“平视”,用真诚与热情去关注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和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充分运用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如微信、微博、QQ、飞信等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更加深入、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解答学生困惑,规避心理风险、生命安全隐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占领德育教育阵地

校园文化既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又是学校的软实力之一,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从小接受了较为全面的素质教育,综合素质发展全面,在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与层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紧跟时代步伐、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十分必要。

要充分发挥独生子女的优势,广泛开展形式新颖、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当中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教师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在校面对的主要群体之一,与学生有大量的相处机会,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而教师的师德师风、素质品行十分重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自身的道德素养去影响学生。

(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巩固德育教育成果

独生子女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家庭的温室花园中,习惯于父母的遮风挡雨,缺少独立在外的锻炼机会。动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引导独生子女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学习活动、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不断地认识自己、澄清价值观。

通过集体合作分工,对比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去学会包容与沟通,体验团结协作的乐趣。在公益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谦虚谨慎的品格、自强不息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齐明.加强高校独生子女学生教育的探索[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2]秦翀.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J].教育管理,2014.

[3]郝贺.针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0.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大学生之歌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