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晶(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章晶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化”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贵州省作为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省内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对全国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且协调程度不足。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对“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日益突出,本文根据“三化”内涵及“三化”互动关系的相关理论,首先分析了贵州“三化”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以贵州省2000-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views6.0软件对贵州省“三化”互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实证结果分析,本文发现:贵州省“三化”互动作用并不明显,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还是处于独立发展状态,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化”;互动发展;实证研究;贵州省
贵州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社会指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省内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城乡差距较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为此,2012年国务院专门下发了一份针对贵州跨越发展的2号纲领性文件《意见》,指出协调推进三化是破解贵州省当前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环节,是确保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的重要战略举措,贵州要谋求快速发展,需依托自身优势,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把握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后发赶超以及加快转型,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这对于贵州实现社会转型与升级,实现人均收入倍增,化解社会结构性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对于“三化”发展做出了诸多研究,其中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他在《明日的田园城市》(1902)中指出,城市和农村各有其优缺点,而城乡的结合将其优缺点进行了综合互补,从而迸发出新的希望和文明,所以城乡一体是必然的趋势。城市学家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1954)中通过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并由此而推出刘易斯循环,即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扩大导致可以容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在促进工业发展从而带动城市化的同时,通过减少农业生产人数,提高农业生产率,刺激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钱纳里和赛尔奎在《发展的格局》(1975)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城市化水平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化的演化而上升。非农就业与制造业生产的比重的提高基本一致,但是与非农产业GNP比重的上升则表现出了阶段性差别。
2.国内研究动态
近年来我国学者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对三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郑新(2009)认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的两个方面,从本质上来说,其表现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一产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的关系。即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但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张坤晨(2010)指出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前提,农业生产达到一定水平,解放出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来从事第二三产业,是城镇化初始阶段的要求。陈霄(2013)认为三化同步发展的核心在于改革户籍制度。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普遍重视“三化”的协调发展,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但是,现有文献多是在宏观上定性研究“三化”之间的联系,具体到各地区,对“三化”的相关研究却是相对不足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三化”在特定省份或区域的互动发展进行一定的研究,因此,本文决定以贵州省为例,来研究贵州省“三化”的互动发展,并期望对现有文献做有益的补充。
1.工业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核心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和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是工业化核心作用的主要体现。首先,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伴有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得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加强,这些都将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在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程中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有力的缓解农村人地矛盾,增加了农民增收的途径。另外,工业化的发展有效的结合起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
2.城镇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载体
城镇化的载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城镇化的发展部分表现为人口的城镇化,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由农村转向城镇,这些现象客观的推动了农村土地的相对集中从而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其二,城镇化为工业产品提供需求支持,使得工业化发展需要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原材料市场得到满足,从而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发展。另外,城镇化也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工农关系的重要途径,在三化协调中起着重要的沟通和桥梁的作用。
3.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从而工业发展节约劳动力成本;其二,农业人口向城镇聚拢,逐步转化为城镇常住居民,从而导致人口城镇化的扩张。其三,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对农产品供给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快速发展才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总之,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必要的支撑作用。
1.贵州省工业化发展现状
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理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在20%以下,且第三产业比重低于第二产业。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产业下降至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至最高,第三产业逐步高于第二产业比重。贵州地区2003年到2011年三次产业比重如表1所示。
表1 贵州省2009-2013年三大产业比重
由表中数据可知,贵州省2009年到2013年三大产业在总产业比重由14.06∶37.74∶48.2逐步调整到12.35∶40.51∶47.14,三大产业结构比例的演变呈现由低向高的规律。贵州工业化看似处于中期阶段,但是贵州省第一产业比重低是因为省内农业生产条件差,而不是工业发达的结果。且拿这一比例与全国同期相比,发现三大产业比例是极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占总产值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又过低,第三产业略高,因此可以说贵州地区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水平。
2.贵州省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贵州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加强。根据2010-2014年的统计年鉴可知,贵州2009-2014的城镇化率29.9%、33.8%、35%、36.4%、37.8%,相比全国2009-2010年的城镇化率48.34%、49.95%、51.27%、52.57%、53.73%。贵州省2009-2013年城镇化率从29.9%到37.8%,而根据国外实践经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即城镇化水平在30%到70%的阶段,因此贵州城镇化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是从2010年开始。同时从表中也可看出虽然贵州省城镇化率逐年提升且与全国的差距也逐步缩小,但与全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3.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取得了一定成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且形成了贵州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发展格局。但贵州因其特殊的地貌因素,农业仍处于相对落后的传统状态,60%以上的人口仍滞留在农业,农业农村经济仍十分落后。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2013年贵州仍有农村贫困人口623万人,全省88个县有52个是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565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8896元低3246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3.51%,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名最后;二是农村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悬殊较大。2014年贵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54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5255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671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5970元;三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比重偏大[2]。总之,农业现代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贵州处于我国西南部,三化发展水平均较低,在这样一个不发达的地区三化协调发展之间作用的关系尤为重要。
1.指标的选取以及变量的说明
本文采用贵州省2000-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views6.0软件,对贵州省三化互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可操作性和比较分析的简化,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后,选取单一的指标来分析,其中用工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来衡量工业化水平(IR);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镇化水平(UR);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村人口的比来说明农业现代化水平(AGR)[3]。如图1所示 。
图1 贵州省2000-2013年三化发展水平的走势图
运用Eviews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URB和AGR的回归结果
如表2表明城镇化率与农业现代化率之间在变化趋势上具有一致性,是一种正向变化的关系,而根据输出结果可知两者的样本回归方程为:
从而可以看出两者有严格的正向相关关系,且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常数项均已通过t检验和f检验,拟合优度R2达到0.985,说明统计数据的选择已达到计量经济学相关检验的要求,且作为解释变量的农业现代化对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城镇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以上基础之上对URB与AGR,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从表4检验结果来看,AG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URB的Probability为0.9935,URB does not Granger Cause AGR的Probability为0.5128,这表明贵州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不显著。
同理,对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相关性和格兰杰因果做出相同分析,结果显示,贵州省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更不用说互为因果关系。
上述分析来看,贵州省三化互动作用并不明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还是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相互带动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具体来说,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来说,工业化还处在发展阶段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并不强,相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有明显的正向带动作用。从工业化的角度来说。贵州应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城镇化理念,但是目前城镇化仍然只是依靠自身的发展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并不强。而贵州因为其农业生产受到条件的限制,导致农业发展缓慢,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因素的影响,不能给工业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市场。从城镇化的角度来说,贵州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限,工业化并不能起到其动力作用,农业现代化也没能发挥其基础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贵州省三化的互动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 推动农民市民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三化互动发展是建立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的,而农民市民化就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一,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在农民转变为真正的市民时。增加市场消费需求,和对工业产品的消化,进而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同时还使得劳动力成本优势更加明显,为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撑。其二,农民市民化使得从事农业的人更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买进,促进农业产业机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而提升提供给工业的原材料质量,最终为“三化”的同步与协调提供互促共进的基础,从而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扫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突出其基础地位。其关键在于,首先,将提高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置于中心地位;其次,构筑包括稳定粮食生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化建设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再次,加强包括农产品品种、生态农业等的农业科技创新;四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培育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化资本,形成灵活多样地创新农业投资形式。
(3)依托资源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夯实工业化的核心地位。贵州省的三化协调发展必须依托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突出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加强园区建设积极探索高效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做大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工业突破带动和支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一,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凭借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重点发展以贵阳、安顺为为核心,以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等城市为支撑的黔中经济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优势。第二,重点推进先进制造业。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引领、集聚发展、转型升级”的发展宗旨,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鼓励技术创新,促使以遵义、铜仁为节点城市,以黔北、黔东北为腹地,构建连结成渝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经济走廊。发挥其在航天等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化工、特色轻工等产业的优势地位。第三,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农业。贵州是全国的生态文明城市,应顺应其资源环境优势打造现代产业园区。第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新型建材、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另外以毕节、六盘水、兴义为节点城市,可以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优势。
(4)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三化”协调发展。首先,将执政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为经济活动提供有效宏观调控,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其次,优化投资环境,放宽对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领域的限制,培养成熟的市场主体,其中主要是鼓励民营经济培养农业大户,使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服务城镇居民,而城镇完善的服务体系又能够服务于工业和农业,三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再次,调整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将由初级产品加工为导向的工业化转向为制造业为导向的工业化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夏春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0(10)∶125-127.
[2]葛菁华,董景奎,胡勇等.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测评与综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3).
[3]胡娟.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情况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 2014, (8)∶225-225.
Study on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 case study in Guizhou Province
JingZhang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The Three-nization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since Reform and Openin,however, th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Guizhou Province are still lower than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coordination among them is inadequate.With the advance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requirement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According to “The Three-nizations” and their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Three-nizat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2000-2013 in Guizhou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ses empiricall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nizations”in Guizhou Province using Eviews6.0 software.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tests, we find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hree-nizat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is not obvious,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The Three-nizations”;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mpirical research; Guizhou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424;F299.2;E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866 (2016) 02-173-07
DOI: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www.iereview.com.cn 10.11970/j.issn.2095-7866.2016.02.007
作者简介:
章晶(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经济。
E-mail∶1113540535@qq.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