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宁
[摘要]在“报纸遭遇生存危机”的现实语境下,读者对新闻评论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不仅需要及时、鲜活的新闻报道,更需要有说服力、专业性强的解读与观点。纸媒的新闻评论能够倚仗和信赖最多的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和特长,在自家报纸特色和大众关注之间找到“结合点”,并且抓住这些“点”大做文章。专业且具个性,理性而不乏温暖的评论,乃是纸媒新闻评论竞争的一大取胜之道和“王牌”。
[关键词]新闻评论 回应 社会 关切
在众声喧哗的今天,观点多变,观点易碎,网络让人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言论场,观点则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在推进社会进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堪称推动中国的一大“功臣文体”的新闻评论如今受到巨大挑战。可以说,当代新闻评论的发展逐渐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新闻评论更加个性化、人格化,而不是以前的模式化。这不仅是人类信息加工规律及新闻评论内在发展规律的结果,而且是媒体技术发展的结果,更是人类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这一点在不少报纸近年来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作者形成了个人的评论风格,作者在自己侧重的领域长期观察和研究,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评论风格。
其次,新闻评论出现更加开放化的特点。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有了相当大的开放,已不再只把目光盯在上层建筑,而是将评论的触角伸向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新闻评论的形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目前新闻评论的形式多样,社评、短评、专栏评论、漫谈、杂感等多种,形态各异、小巧灵活的评论体裁也开始见诸报端,且以后随着新兴媒体文风的影响,纸媒新闻评论也会呈现更加开放性的特点。
再次,评论取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已经不再是原先的对与错,是与非的简单判断,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一个政策也好,一个社会现象也好,都具有错综性,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新闻评论需要突破原有的简单的价值判断模式,进行理性的剖析。
在 “报纸遭遇生存危机”的现实语境下,读者对新闻评论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不仅需要及时、鲜活的新闻报道,更需要有说服力、专业性强的解读与观点。纸媒的新闻评论能够倚仗和信赖最多的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和特长,在自家报纸特色和大众关注之间找到“结合点”,并且抓住这些“点”大做文章。
一、高度重视选题,回应社会关切
关注百姓人情冷暖,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新闻的核心生命力,也是新闻的终极价值取向。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需要让新闻媒体来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关注弱势群体和阶层的重大利益关切,为他们的利益鼓与呼。这就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题好一半文”,立意上有了高度,回应了社会的重大关切,再结合自己报纸特色以及优势,方能写出出色的新闻评论文章。
每天面对海量的庞杂的热点或伪热点事件,而报纸的版面有限,究竟该如何选择选题,就哪些事件发声?这需要在评论的编辑以及写作中,果断摒弃那些有可能在消费、煽动公众情绪的陷阱,无视那些鸡零狗碎或者骇人听闻的炒作,用心选取那些触及社会深层、触及公众灵魂、更有典型价值的事件。那些紧跟公众关心、能够折射社会转型的痛点或悸动或欣喜的重大事件,报纸评论更不能失声。报纸的新闻评论要高度重视选题,回应社会关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积极担当社会责任,体现公共关怀意识。
西方学者的“媒介依赖理论”认为媒介传播能产生强大的效果,因为它发出的资讯能协助人们建构社会现实,提供给接受者一种世界观,时间一久,人们便依据媒介所提供的参考框架来界定并修正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媒体的导向功能可见一斑。而新闻评论是最能传递新闻思想,引导社会舆论的部分。毋庸置疑,今后中国将深化改革,社会将加速转轨,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且社会思潮渐呈多元化。回应社会关切的评论文章最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新闻事实告诉人们的是发生了什么,新闻评论则传递的是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可以说思想性是新闻评论的灵魂。纸媒的新闻评论者要有更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中国社会的变化,引导社会认识,积聚改革创新的正能量。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这样的新闻评论才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胜出。
二、专业且具个性,理性而不乏温暖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评论之争往往不在于争夺独家新闻的时效优势,更在于集合优秀的评论力量、发挥独家的评论优势、塑造个性化的品牌评论。对纸媒而言,如何更广泛、更充分地突出本报特色,塑造有力的评论品牌,同时在重大社会问题做到积极发声,且不断提升“发声”质量,乃是纸媒新闻评论竞争的一大取胜之道和“王牌”。
事实上,新闻评论的结构形态,多数容易流于这样的结构:概述事件或现象引发出或直接提出观点——论证并阐发观点——以观点回照实际——提出解决办法,发出号召或升华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评论员一般不参与采访,评论员只能停留在就事论事上,即更多地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问题讲清楚说明白,侧重于价值判断,而不擅长于举例和列举更多细节,对事件或问题进行说明。相较之下,在美国,新闻评论往往会带给受众的丰富的信息“附加值”,且一般是经过采访取得。在他们看来,凭空想象的写作掩饰不了叙事和推理中的基本缺陷。而近些年来,我国一些纸媒的新闻评论也在尽量撇开较为宏大的叙事角度,摆脱对评论事件、话题的态度的外在化和超脱化,内容向具体化、形式向多元化、分析向专业化转变。
多数纸媒的评论员队伍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作者不仅包括新闻评论部的评论员、同时包括对评论事件的所在领域有深刻观察和长期积累研究的记者、编辑,以及社外专业人士的评论力量,汇集呈现不同的观点。尤其是那些作者曾是相关新闻报道和策划的参与者,对相关事件和话题有着丰富的采访经历和体验,并对所评论的事件有着全局性的把握的评论作品,融入更多详尽的事实论据、细节,成为评论作品中难得的“另类信息”,作品读起来也更加真实、更具信服力,摆脱了以往新闻评论作品较重视思维辩证,但忽略解决实际问题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困局。在新闻人的努力下,一些纸媒逐渐打造出不少具有吸引力、知名度的评论栏目,最终形成不同言论品种相互交流的环境和有活力、有张力的话题空间,让不同的言论主体更为自由地交锋,甚至营造一定的观点冲突,让报纸评论生态空间更为多元和包容。
打造专业且具个性的新闻评论不光要在选题上下功夫,还要看具体“怎么说”。这最需要琢磨的是“理性”二字。不刻意标新立异,刻薄地吹毛求疵,而是不论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纷繁复杂中抓关键,或者是顺势而为促改革,都需要让辩证思维更多地融入文本之中,让评论呈现独到的观察视角、专业深刻的见解、严谨的逻辑推理、富有建设性和理性的解析。“理性并不意味着四平八稳。好的评论强调要有独到的视角,而这种视角的产生应立足于对社会问题的整体把握之上,包括对其历史、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全面观察。”[1]
一些人对评论需要理性的理解为“批评”“批判”,这是一种肤浅的认知。新闻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不过这种理性并不是冷冰冰地板着面孔,而是要理性而不乏温暖。站在道德高地去评判是非曲直,是很容易的事,但是“理解需要能力,评论员不能失去这种‘同情的理解的能力。”[2]建立在一个有人情味的基础上的评论更具有说服力,没有情怀的批判、不了解情况就乱下判断的瞎评乱评只会毁坏人心、激发对抗的冷漠。
评论员应追求特色化的语言风格。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往往是为其议论说理、直抒己见所服务,在说理评论过程中,语言上的运用对说理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不少优秀纸媒的语言风格可谓不拘一格,丰富多样,或清新明快、或尖锐犀利、或风趣幽默、或朴实平易,且某些评论员已经形成了特色化的语言风格,让人记忆犹新。摆脱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和语言风格,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这样纸媒评论或许会更好看,评论生态也会更健康,也更容易被读者记住。
三、和新媒体接轨,力求风格和形式的多元化
近年来,“纸媒将死”的“预言”可以说不时敲击着每一个媒体人,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提升报纸传播效果的讨论。
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等新特点。在这样的竞争背景下,多数报纸的新闻评论稿件的欠缺应该说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时效性上常常力有不逮。新媒体可以随时推送新闻,评论也可以紧随新闻的脚步刊发。不少新媒体还借助自身优势,有意识地将新闻和评论融合,大力发展新闻“述评”,用主客观混合的形式进行传递,其传播效果不容小觑。而报纸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即便从网上看到当天的新闻进行评论,见报最早也是第一天晚报或者第二天日报。对一些大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事件,晚一天甚至两天发表观点,其实在竞争上已然输了一阵。其次,是眼球效应上的欠缺。新媒体在客户端的推送,标题往往很活泼、幽默、给人更多直观、时髦甚至酣畅淋漓的感觉,而报纸上的评论因为要准确、务求不产生歧义,而牺牲了一些新鲜元素,有的读起来感觉沉闷甚至很土。这同样会折损人们阅读的兴趣。
不过,纸媒的新闻评论也有自己的长处:
首先,是精细、精致,蕴含审慎的思考、对新闻事实的尊重。新媒体在时效上抢先一步,有时并非好事。在浮躁的新媒体传播语境中,在“与时间赛跑”逼着人仓促作出判断的压力下,评论常常跑到了新闻的前面。为了夺人眼球,很多新闻标题被制作得耸人听闻,实际上文中所讲与标题并非一回事。这样的陷阱,常常有网络时评人不小心栽了下去。而更常见的是,一个新闻刚刚出来,只见其片段、零碎信息,基本的事实还不清楚,事实只见冰山一角,可在过度追求时效的判断节奏中,各种评论就立刻粉墨登场,竞相表现自己对此事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如前一阵的大学生贩卖珍稀鸟类被判刑,事件甫一曝光,看到的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掏自家门前鸟窝,马上舆情汹汹,不少评论指责量刑过重,缺乏人文关怀,但不久后事件反转,此乃有意识地贩卖珍禽,让不少评论者感到颇为打脸。这是典型的新闻事实不足下的过度反思,评论跑在了新闻前面。与新媒体评论不同的是,在核实新闻的细节方面,纸媒的评论显然会更细致一些,少一些情绪、偏见和浮躁,当了一份责任心和等待事实的耐心。
其次,是更具专业性和深度。新媒体的最大优势是短平快。但也正因时间的仓促,往往只是表面看起来幽默和讽刺,鲜见展开和深入,更多快餐式的观点,如一看到某个事件,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某个论点。而纸媒的评论作者,大多有自己的专业背景,,都融入了作者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这样的稿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独立的思考,有理有据。用更专业的视角看待大众关注的话题,有时可以弥补时效上的缺憾。
基于以上的分析,面对新媒体评论的兴起,纸媒新闻评论不宜妄自菲薄,不过也要积极应变。新媒体的涌现深刻改变了既有的媒体格局,最近一段时间,“媒介融合”的问题越来越提上日程,付诸实践。纸媒的新闻评论也要和新兴媒体接轨,在风格和形式上追求多元化,以期赢得更多的读者。需要注意的是,与新媒体传播方式接轨,并不是一味的迎合网络。作为纸媒的评论不仅要从海量新闻中发现有价值的素材,还要能够超出网络的层面,从宏观角度做好价值观的引领。只有这样,纸媒的评论才能从呆板化乃至口水化等多维度的言论中脱颖而出。视角专业而不局限,语言随性而不随意,这样的评论才会广受读者喜欢。
注释:
[1] 刘文宁:《新闻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 新闻与写作》 2013年第2期,第10页
[2]曹林:《十年评论生涯积累的是讲理耐心》,《青年记者》2014年28期,第43页 <\\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