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积身(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新乡 453003)
引入德国“双元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贾积身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德国“双元制”是当今世界上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分析了双元制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并构建了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型人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着生源质量下降、产业升级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等问题。为了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企业的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必须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包括引入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
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瑞士、德国、奥地利、丹麦的就业结构和教育结构是最协调、最和谐的。这几个国家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采用了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是“双元制”,尤其是德国最为成功。成功的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确保了德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目前河南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工人、技师、工程师等人才严重短缺,非常需要借鉴、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产业发展经验,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在河南实现本土化,不断提升河南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构建人力资源高地,为河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培养出更多高技术、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当今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四大职教模式之一[1]。双元制其实是一种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学生通过在企业现场培训来完成职业技能的学习,通过学校的传统教学来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当然双元制更关注企业的培训效果。双元制的顺利实施首先要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并且有配套的职业资格考核和考试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学生,也因此才能使德国的经济在二战后能迅速复苏并腾飞起来。
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8个“两”。
1.1两个培训地点[2]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学习地点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学生在两者之间有规则地交替进行学习。企业的培训是在培训车间(模拟生产教学)和生产车间进行。学生能够在企业中学习最新的加工设备操作技术,能很好地掌握“How to do”,培训时间大约占总培训时间的70%。学生在职业学校的培训就是课堂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就是“Why to do”,培训时间大约占总培训时间的30%。
1.2两种身份
学生在企业中的身份是“员工”,需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而在学校的身份是“学生”,需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
1.3两种职业标准性文件[2]
在双元制的模式中,“职业培训条例”是企业培训要严格执行的规定,受训的学生也要严格遵守,这是一个针对企业的职业标准性文件。针对学校的职业标准性文件是“教学大纲”,是各个学校开展教学的规范。
1.4两种类型教师
企业培训师首先是企业的员工,他们从双元制职业学校毕业,然后在企业工作至少一年,再接受师傅学校也就是技师学校的教育,才能最终成为培训师。职业学校的教师是经过正规大学理论教育(最低是硕士),毕业后再接受教师学院的培训,并至少有十个月的企业实践经验,最终通过考试合格的毕业生。
1.5两种教材
企业培训一般采用“项目导向、模块化”教学,教材由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规划、组织编写和出版。而职业学校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学校根据教学大纲选用正式出版的教材或自编的讲义。
1.6两种考试[3]
企业培训结束后将进行结业考试,考核内容是学生在企业的实训内容,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测试,考试时间2~3天。职业学校课程结束后进行资格考试,考核学生在学校完成的专业知识学习情况,考试3~4门,时间大约5~6小时。
1.7两类证书[3]
学生参加两种考试成绩合格后,将获得两类毕业证书。一类是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类似国内的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另一类是职业学校颁发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1.8两种经费来源[3]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是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承担的。企业培训中所使用的设备、原材料等由企业承担,这一部分的费用是比较多的。职业院校的经费是由政府提供,当然政府也会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和经费补贴。
近年来各高校都十分关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4]。通常我们把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称作创新型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采用目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创新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4],又要具备较强的生产现场实操能力,也就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最终取得新成果。
“校企合作”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4,5]。企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学生通过生产现场的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对生产成本、产品质量、计量等企业生产中的诸多要素有了认识和了解。学校将结合企业现场制订培养计划,分阶段、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值得我国的职业院校学习和借鉴。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6],树立以创新精神为培养目标的新型教育理念,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1健全法律法规,设置双元制管理机构[3]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校企合作”。目前我国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性文件比较多,但是真正在法律层面特别是关于校企合作具体内容方面的文件很少。
我国亟待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设置双元制管理机构,以保障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使学校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灵活地改革教学模式,保障实习效果。学校和企业要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推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3.2深化企业全程合作,创新多元合作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我们扩展和调整培训内容。在这种变化中,一些企业不能独立完成培训的全部内容,职业院校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在不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培训学生的机制,既要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也要根据区域行业发展和专业建设实际情况,注重与小微企业的多元合作。如根据用工需求,建立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训机制,实行联合招生(工);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在不同层面将行业元素纳入教学活动,促进企业深度参与培养。培养结束后,实施学生与企业的二次双向选择。
3.3建立多样化培养模式,实施弹性学期制
第一种模式采用传统学期安排,寒暑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由企业负责管理,安排师傅进行指导;教师结合学校课程与实践内容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且要进行过程性指导与成果验收。第二种模式,利用部分假期由企业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的培训,如企业文化、职业素质、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第三种模式,打破传统的学期安排,根据企业生产规律、项目周期和订单,利用并整合寒暑假,实施具有行业特色的弹性学期制。
3.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课程[3,7]
职业院校在制订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时要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成立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企业的技术需求与就业状况。校企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校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
2014年我校和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河南科信电缆有限公司、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四方《关于开展中德职业教育领域合作备忘录》。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引入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首届招收学生60名,编制中德标准化班2个。同时由河南科信电缆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和我校专业教师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行业标准引领、典型任务驱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原则构建了电缆专业人才培养内容方案,其中包括电缆材料、电缆结构设计等10个学习领域。在每一个学习领域又细化出学习主题,并按照每次课尽可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为原则设计了对应的学习情境。电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人才培养方案架构图
3.5建设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体系能否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我们需要的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践操作技能的创新型“双师”教师[3,8]。我校建立了一套通过3~5年从“教师—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教师资格培养和认证体系如图2所示,来保证教师队伍的培养质量,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6开展创新教育,重视教学质量监控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创新型教师是主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在反复的“模仿”中开拓创新、展现自我[9]。
职业院校要建立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8],注重收集和分析监控系统的反馈信息,保障创新教育的正常开展和实施。
图2 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综上所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是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构筑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首先研究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然后分析了德国双元制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最后构建了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责任编辑 吕春红)
参考文献:
[1]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8-19.
[2]杨晓俊.浅析德国“双元制”及应用——以DAWT为例[J].科技信息,2014(15):234-235.
[3]田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与分析[J].管理工程师,2015(8):60-63.
[4]黄聘婷.从德国双元制探讨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55-156.
[5]邱贺平.借鉴德国“双元制”实现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思路与做法[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
[6]郑小燕.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J].科教导刊,2015 (9):21-22.
[7]魏晓锋,张敏珠,顾月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92-95.
[8]黄志广,刘效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7,12(4):9-13.
[9]王东.浅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88-90.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Introducing German Dual-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JIA Ji-shen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Xinxiang 453003, China)
Abstract:The suc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pends on discussing about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needs profound-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 As an advanced model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German dual-system has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ideas of my own about the necessary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the relationship of German dual-system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rman dual system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German dual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93(2016)01-0012-04
收稿日期:2015-11-15
作者简介:贾积身(1964―),男,河南新乡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