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政
无锡地铁工程建设反馈分析的探索与实践
徐政
(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无锡214023)
结合无锡地铁存在的设计功能匹配度不够、使用不便和设备设施性能冗余等问题,按照专业类别、产生时段和区域位置对地铁工程进行收集、整理、处理、分析和总结。重点讨论各类站点与车辆基地的问题分析成果,全面讲述无锡地铁集团推行建设和运营维护反馈分析(简称“回头看”)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地铁建设应予以强化落实的管理环节,最后指出无锡地铁“回头看”应进一步研究方向和任务。
地铁工程;建设反馈分析;探索;无锡
地铁具有安全、清洁、高效、准时和运量大等诸多优点,我国很多城市已将其纳入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中。截至2015年底,中国内地开通地铁运营的城市共25座,运营线路总长度达3 293 km[1]。
无锡地铁1、2号线分别于2009年11月和2010年12月动工建设,2014年6月和12月试运营,总运营长度为56.1 km。借鉴国内城市地铁的建设管理经验[2],无锡地铁对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进行反馈分析(以下简称“回头看”),探索出符合自身条件的地铁管理经验。本文分成现实情况、探索实践和总结展望3部分对无锡地铁“回头看”活动进行简要阐述。
按照国内城市地铁一般模式,无锡地铁集团负责建设和运营,下设规划前期、建设、运营、商业开发、广告、物业、安全质量及其他职能管理部门,采用矩阵式组织构架。
无锡地铁作为无锡市重点工程项目,在城市专业人才和技术积累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了很多地铁专业人才,解决了地铁建设和运营的基本需求问题。
随着线路展开、工程完工和移交运营,地铁的多专业融合特性问题日益显现,设计功能与运营模式匹配度不够、使用操作不便、设备设施性能冗余等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单专业整改而未考虑其他专业,承包商质保员处理技术问题能力较弱而导致问题反复,验收与运营缺乏技术经验而找不出问题根源,甚至出现部门内背驰观点,工程、设计和运营对很多疑难性问题的处理很难达成共识。
经过4年多的设计与建设,无锡地铁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但相对地铁运营维护和新线建设繁重任务来说,专业人才和技术积累还是存在不足。如何立足自身来提升建设与运营品质、培养技术人才与积累经验、促进运营与建设的高效管理等,都是无锡地铁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集中讨论,集团公司确定通过1、2号线的“回头看”解决现有问题、积累技术信息和确定新线建设的标准,集合各层面资源提升员工、部门和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
3.1 实践阶段
1、2号线“回头看”的工作开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到2015年底已实施了4个阶段,收集和整理约1 400个问题,专题案例分析约180篇,站点或场段调研活动约50次,累计参与700人次;采用信息化技术,编制完成无锡地铁的问题库和案例库管理平台。
第1阶段是现场样板。以1号线车辆段机电楼五楼与六楼为现场点,组织设计、工程、运营和物业等部门进行“看现场、找问题、究根本、思管控、定模式”,共分析总结办公室与设备间共用VRV引起需求矛盾、门体五金及设施管控和设备检修与维护日常操作标准等典型问题36个(设计11个,施工18个,运营7个)。这一阶段完成了现场问题整改、分析和管理漏洞修补,也为“回头看”的工作机制与标准奠定了基础。
第2阶段是疑难专题研究。公司高层带头进行疑难问题的处理、分析和总结,针对现场问题,从原因分析、标准样图、正确措施、疏忽环节、增设办法制度等方面进行剖析。分析了159个问题,完成了出入口与地面附属设施整合研究,各区域盖板类型研究,进出站流线与售票流线冲突研究和标准车站广告、导向、街区图需求标准固定等专题案例,组织了成果宣讲和讨论。在这一阶段,公司既有效处理了工程遗留的难点问题,又统一了工程交付标准和建设管理理念。
第3阶段是推广站点研究。各部门中层深入推进,对既有线进行全覆盖,查找、分析和研究问题243个,形成近远期及预留工程的专项设计,车站生活设施用房规范设计,站点广场交通换乘方案探讨,运营维护保养方便性研究,列车编组与牵引能耗分析,冷却塔进水、回水和补水问题分析,车站票款安全问题分析,站内垂直梯布置分析等具有较强技术与管理指导作用的分析成果。
第4阶段是典型站场深入研究。统一组织各设计、建设、运营和商业开发等生产实施部门以标准站、预留换乘站、开通换乘站和车辆基地为现场点,按地面附属设施、车站公共区、车站设备区和基地工艺设备区等顺序开展进行。每周组织1次集中现场查找、问题整理、研究分析、讨论交流,确保每个典型性问题(特指典型性、易犯性、影响较严重的问题)都能从情况描述、原因分析、规范标准和正确措施这四个方面完整分析;共累时8周,发现问题709个(含典型问题156个),对无锡地铁常见问题进行基本覆盖,为后续线路设计和施工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2 问题的数据分析
“回头看”实践过程中分析的问题较多,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对单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仅对问题的专业、区域和时段进行统计分析。现以第4阶段的问题研究为例,按照一般问题与典型问题、专业类型与产生时段进行归类划分。
1)将普通站点、预留换乘站点、开通换乘站点和车辆基地的一般问题进行归类划分,如表1~4所示。
表1 普通站的一般问题归类统计
表2 预留换乘站的一般问题归类统计
表3 开通换乘站的一般问题归类统计
表4 车辆基地的一般问题归类统计
从表1~3所反映的各站点问题归类统计来看,在普通站、预留换乘站和开通换乘站的问题中[3],风水电最多(约30%),装修其次(约25%),建筑次之;但开通换乘站的建筑问题较为明显,接近于装修,而普通站和预留换乘站的建筑问题明显少于装修。
表4中,车辆基地的建筑问题最多,风水电其次且与前者差别较小,后面依次是装修和市政,市政问题也较为明显。
从产生时段来看,站点的设计问题比例最多,施工其次,运营和商业开发很少且二者合计不超过12%;车辆基地恰好相反,施工远远超过设计,近乎六成。
2)对典型问题进行归类统计,如表5~7所示。
表7 所有问题的产生时段归类统计
在所有典型问题(156个)中,建筑专业最多(约39%),风水电其次(约28%),装修次之(12%);在产生时段中,设计最多(52%),施工其次(40%)。
将所有问题(含一般和典型问题)进行总统计,按照专业来说,所占比例顺序依次是:建筑、风水电、装修,且三者之和高达76%;按照产生时段来说,所占比例顺序依次是:设计、施工、运营,且前二者之和超过92%。
结合无锡地铁“回头看”分析,后续线路建设与运营应加强如下几方面:
1)前期需求。在前期阶段,运营、规划、建设和商业开发应尽可能明确功能要求、边界条件、交叉接口、技术参数和经济指标;各部门应细化研究讨论内容,统一需求,以工程整体为中心,避免因变更导致的某个专业系统或细节疏漏。
2)设计管理。各专业细化研究内容,重点加强总体和副总体的统筹协调,避免专业间的冲突和矛盾,推广总图(建筑、市政、平面、专业系统)、多专业综合图和层级会审以解决设计冲突问题[4-5];结合既有线路的设计回访、效果评价、专题梳理研究,提高运营、建设的专业技能和设计质量,激发、培养和积累专业人才;在实施阶段要充分发挥装修、弱电系统、市政和建筑专业总体作用,以整体思维解决各专业内外问题。
3)工程实施。强化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的核心作用,充分研究图纸,对比规范和工艺要求,分析设计和实施问题,多层级研究和对接,辅以专业审查程序,起到问题限期处理,避免出现设计和施工连环错误问题。建立问题快速协调处理机制,在满足设计功能的原则下,快速处理施工中各类问题,又快又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
4)业主管控。以设计总体为核心,强化装修、弱电系统、市政和建筑副总体的桥头协调作用,整体合力解决各工程建设问题;充分发挥监理和施工在建设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构建“问题发现、分析处理、创优高效、样板标准”的循环机制;既发挥建设程序管理的积极作用,组建攻坚克难的技术管理团体,又符合高品质工程中规范、工艺标准和使用功能的要求,还能培养内部和外部的技术管理人才;各生产部门应全力推进地铁建设,以补位的思维处理各项工作中的问题;形成部门“回头看”的固化机制,分析、积累和总结地铁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逐步建立或形成各部门和公司的建设技术标准,实现团结、高效和快乐的工作。
管理提升是每个地铁公司或各部门的永恒追求,通过不断的自我“实施、检查、改进、完善”,促进地铁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
鉴于本文实施“回头看”是从结果反馈的方式,很多临时过程、隐蔽工程、运营封闭管理区的弱电系统等专业问题还未能涉及,这将是下一阶段“回头看”的任务。其次,如何结合新线建设补充、收集、解决建设实施期问题或新颖问题,将地铁建设问题予以完整覆盖,是下一阶段“回头看”的重心任务。最后,既有问题的成果如何及时转化成新线设计和建设实施的规程、标准和制度,也是“回头看”工作的最终落脚点。
[1]樊佳慧,张琛,卢恺,等.2015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统计与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16,29(1):1-3.
[2]朱瑶宏.宁波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管理探索与实施[C]//地下交通工程与工程安全:第五届中国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上海,2011:84-93.
[3]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60-70.
[4]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无锡地铁1号线工程设计技术要求[R].无锡,2008.
[5]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无锡地铁2号线工程设计技术要求[R].无锡,2010.
(编辑:王艳菊)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Feedback Analysis for WuxiMetro
Xu Zheng
(WuxiMetro Group Co.,Ltd.,Wuxi,Jiangsu 214023)
Relevant data on professional category,generation time and location ofmetro projects are collected,sorted out,processed,analyzed and summarized considering the problems of low matching degree ofmetro design function,inconvenience in operation and redundancy of equipment andfacilities.The analysis results on various subway stations and vehicle bases were focus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Then,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Wuxi Metro Group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s,which takes the“looking back”initiative to emphasize the feedback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themetro.And a conclusion was drawn that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trengthe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management processes in subway construction. Lastly,the further research topics and tasks were proposed for the“looking back”initiative.
metro engineering;feedback analysis of;construction,operation andmaintenance;exploration
U231
A
1672-6073(2016)02-0097-03
10.3969/j.issn.1672-6073.2016.02.022
2016-02-22
2016-03-01
徐政,男,无锡地铁集团董事局主席,高级工程师,工程管理研究方向,xz@wxmetr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