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益创投始于美国和欧洲,和风险投资基金运作的方式类似,这种新模式有利于促进公益组织能力建设和模式创新,培育出可借鉴的高效组织机构。公益创投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瓶颈,如何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同时,突破缺乏政策环境、缺乏评估标准、缺乏资源以及缺乏管理支持等瓶颈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公益创投;社会组织;运作模式;模式创新;评估体系
“公益创投”在国内还很新鲜,这种模式意在推进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让社会组织实现由“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转化,真正能够让公益组织或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公益创投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搭建相应平台,由企业提供志愿服务,扶持一些草根社会组织,在市场、政府、社会协同作用下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公益创投在我国的发展,改变着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格局,同时改变着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模式。
一、公益创投的内涵及特点
1969年美国慈善家约翰-洛克菲勒第一次提出了公益创投这个概念,1984年“半岛社区基金会”第一次用次概念来说明商业风险投资和自主行为的结合,其初衷是将企业创投的做法运用于公益事业中。经过数年实践,已在欧美国家取得丰硕成果,如著名的盖茨基金就定位于公益性。公益创投为初创期和中小型的公益组织提供“种子资金”。除了资金,它还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通过与被投资者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促进能力建设和模式创新的目的。公益创投并非不取收益回报,只是企业更多的是希望得到社会效益。公益创投主要的特点有:(1)节约成本,提高社会收益。公益创投利用少量资金培育出高效的公益组织,并从中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2)注重组织能力发展。对于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欠缺的初创期和中小组织,公益创投这种模式不仅给予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量身打造技术和管理培训上的支持,来提高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公益效率。(3)企业与公益组织长期合作,形成利益良性循环。公益创投为企业和公益组织搭建一个长期合作的平台,公益组织获得了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而企业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从而提高社会收益。
二、国内公益创投运作模式
目前学者们对公益创投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这一领域,对公益创投进行类型化,有助于进行公益创投模式的讨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公益创投模式进行了分类讨论。
吕纳从现有的公益创投本土实践中总结出三种实践模式,即基金会模式、企业模式、政府主持多方合作模式。基金会模式的特点是公益创投由专业基金会运作;企业模式的特点是由某个企业独立运作,专注于特定领域并将公益活动与其品牌挂钩;政府主持多方合作模式的特点是政策支持力度大、领域全、参与广、社会效果显著、可复制性强。
李筱婧将公益创投运作模式概括为企业领跑和政府推动两种模式。她认为企业通过单独或者共建基金会的方式在资金、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品牌推广和财务规范等方面对新生公益组织给予多方位支持,幫助其在短时间内提高运作效率和募款能力。而政府则通过直接参与或组建公益组织孵化器支持公益创投的进行。
岳金柱提出国内公益创投模式主要有:公益孵化器模式、评估介入模式、合作伙伴模式、重点投入模式。公益孵化器模式是指有选择的通过项目资助和场地设备资助的方式促进有潜力的社会组织的发展;评估介入模式是指获得资助的公益组织大多要经过关于项目成效和组织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评估,如评估不过则停止资助;合作伙伴模式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发展经验引入社会组织;重点投入模式则如零点公司开展的零点公益创投,更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投入。
三、国内公益创投的实践
2006年,我国第一家公益创投社会组织,新公益伙伴(NPP)在香港注册成功,开启了我国公益创投之路。著名的恩派公益组织也成功注册,将“助力社会创新,培育公益人才”作为核心发展目标。2007年,联想集团在恩派组织的协助下启动首个公益创投计划,将近300万资金用于数字化、环保、教育和扶贫等四大领域工16个项目,这一重要举动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公益创投实践。
近几年来,公益创投作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做法成为不少地方的实践模式。2009年恩派公益组织受上海市民政局委托,开展了“上海社区公益创投大赛”,共有来自15个公益组织的17份项目申请,每个项目将获得5~20万不等的资金,服务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服务、残障人士服务、养老服务、就业服务和其他服务。2010年南京玄武区面向社会组织、义工志愿者服务组织、专职社工征集项目方案,共收集到23个项目,其中4个项目得到实施。2012年南京玄武区举办第二届社区服务公益创投项目,53个项目中的20个项目获得近200万元资金资助。2012年昆山举办第一届公益创投获得,共有125个项目申请,其中35个获批得到资助。2011年东莞在东莞市民政局的主持下,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和东莞市现代社会组织评估中心协助下举办第一届公益创投活动,28个公益项目从60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这些项目获得公益资助并于2012年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四、如何推进公益创投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我国公益创投起步较晚,发展较为不均衡,目前发展过程面临着诸多瓶颈,诸如缺乏有利的税收政策,缺乏衡量标准和准入制度,资源分配不均,缺乏公益组织人才等。面对如此多的发展问题,公益创投作为推动公益型社会组织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对于如何突破缺乏政策环境、缺乏评估标准、缺乏资源以及缺乏管理支持等瓶颈值得我们探讨。
(一)强化政府倡导和支持力度
首先,强化政府倡导和支持力度。公益创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资金做基础。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公益创投,积极为企业与公益组织搭建合作平台,学习国外先进的方法,并实践于我国公益创投和公益组织培育发展中。加快建立完善政府、企业和公益组织有效衔接、互助合作、互动共赢的公益创投机制,共同推动公益组织培育和发展。
(二)强化政策和制度完善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制定不同政策。在“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模式下,政府应加快发展服务于公益事业的非营利组织。对于公益组织,享有两项优惠税收政策:一是本身免税,二是向其捐赠的纳税人减免税收。对于“互益型”组织,向其捐赠的纳税人不享有减免税收政策。
(三)强化评估体系的建立
为了防止公益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公益性的偏离,必须有一系列社会监督、问责机制。为了避免这种问责交代机制流于形式,必须有独立的评估体系。单一的评价体制不能够很好地起到监管作用。采取内外综合的监督模式更有利于推进我国公益组织的诚信建设,从而增强其公信力,全面提升公益组织的管理水平。
(四)强化公益组织培育机构
近几年,现有的公共服务和公益组织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多元的公益要求,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公益组织,积极发展“公益组织孵化器”等“公益中的公益”机构,培育出更多高效的社区公益组织,挖掘更多愿意服务于公益事业的公益人才。重视海归、社工专业毕业生投身于公益事業中去,这既可以改善社会组织人员结构,提高其专业水准,也能为留学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遇。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引导、规范和扶持草根组织参与社会公益建设和公共服务。
总之,公益创投这种创新模式有利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模式,有机整合资源,才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当然,公益创投在我国还是一个新概念,在有效激活社会组织活力的同时,如何加强规范监管和科学运作,防止企业钻税收优惠空子,保持组织的公益性性,确保社会效益最大化,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岳金柱.“公益创投”: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创新模式[J].社团管理研究,2010,(4).
[2]吕纳.公益创投的本土实践分析[J].价值工程,2012,(24):139-141.
[3]李筱婧,万军.利用公益创投促进公益组织发展[J].理论与现代化,2010,(3):70-72.
[4]赵萌.慈善金融:欧美公益风险投资的含义、历史与现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4).
[5]刘新玲,吴丛珊.公益创投的含义、性质与构成要素[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4):31-35.
[6]马宏.公益创投:促进公益组织发展的新途径[J].社团管理研究,2008,(10):21-24.
[8]吴津,毛力熊.公益组织培育新机制——公益组织孵化器研究[J].兰州学刊,2011,(6):46-53.
[10]汪忠.从福利经济学视角看公益创投对社会福利的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1):78-82.
[13]罗伯·约翰,顾冀梅.高度参与的慈善:公益风险投资在欧洲的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4):143-152.
[14]Christine W.Letts,William Ryan,Allen Grossman.Virtuous capital:What foundations can learn from venture capitalis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4):91-109.
作者简介:赵煜(1990-),男,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