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在2016年世界月季洲际大会泓文博雅分展区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展”中,可以略窥一二。
展览现场,无不透露着文化气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展”从戎马、文化、交流三方面展现古人的建筑、服饰、家具、用品特色,再现古人的生活面貌。北京伯联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下称“伯联”)作为此次策展方,秉承“构建令世界美好的新文化”的初心,以“实用”为原则贯穿整个策展始终。伯联CEO刘菁向《经济》记者表示:“此次展览适合慢品,在慢中仔细体味古人的生活。”
她进一步介绍说,策展是为了体现展品的特色,给观者提供欣赏的环境。此次展品的内容只是一位收藏家拿来的2000件展品中的600件。刘菁说:“策展只是‘绿叶,真正的‘红花是一位年逾古稀对中国传统文化倾注了大半生心血的国防大学少将黄宏。”
唯有爱如故
从展览现场的个人简介中,记者了解到,黄宏既是一位3次参加保卫边疆作战立有战功的将军,又是一位著书60多本,获得过6次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的理论家。他曾任收复老山主攻团政委、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负责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全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来,黄宏不仅先后在北京、上海、云南和河北举办了主题展览,出版了8本精美大画册。2012年,他把近年来在全国重要文化刊物上发表的收藏文化方面的文章结集出版,在文博界深受专家们好评。2013年至今,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了《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十讲》的讲座,受到美院师生的欢迎。在新华社2014年组织的全国“中国艺术品市场价值建设”投票中,黄宏以5800多票位居最有眼光的收藏家之首,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走进黄宏的文化世界,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他家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墙上的柜子里装满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收藏品,多数为文物。整个看起来就像一座小型博物馆。
《经济》记者见到黄宏本人是在他家里,他深邃的眼神中透露出军人的刚毅和文人的学养。刚落座,黄宏就开始讲,“习总书记提出要加强保护文物,适当利用,让其活起来。改革开放30年,文物真有救了。”黄宏解释说,文物如同当年人们对生产力的讨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黄宏办展、出书、开讲座,都是用自己多年的收藏品让文物走近大众,通过讲文物背后的故事来让人们接触它,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
多年来近距离接触文物,黄宏认为“现在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一方面,黄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对文物的破坏感到伤心,一方面也为有这么多民间收藏家应运而生感到欣慰。
有人曾称黄宏有3个人生:军旅人生、理论人生和文化收藏人生。黄宏笑着说,他的文化收藏人生在儿时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家里收藏邮票,著名的邮票我基本都有。”16岁那年,黄宏去从军。当时他看见了云南文化名人赵藩的书法作品,他用两元钱买下了。“我那时的津贴一个月只有6元钱。”但系统的收藏是在30年前,那时收藏已经正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用黄宏自己的话说:“我是在地摊文化影响中成长起来的收藏家。”
那时的潘家园还是一片荒郊野岭,但每周末凌晨三四点钟打着手电筒去逛潘家园已成为黄宏的习惯。看见地摊上唐代、汉代、宋代的砚台只卖几十元,黄宏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把这些东西买回了家。“这也不是太了不起的负担。”黄宏笑着说。
说起来这也是黄宏与其他收藏家的不同之处。他完全是因为喜爱收藏,并不是为了金钱。这么多年的收藏品,黄宏没有卖一件。“这些都是文明的碎片,逝去的风韵。”黄宏对每一件藏品都视若宝贝,并不是他小气,因为他站在大格局的角度思考问题。
采访中,黄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件古代瓷枕,如果拍卖的话,最好的瓷枕也不过几万元,但同时,这件瓷枕的价值也就只有这些了。但如果有唐宋元明各个时期的瓷枕,系统来看,就不单单是价钱了,从历史文化层面来说,其体现了历史变迁,整个时代的全貌和内涵。“器型、花纹样式、釉色等不仅表现了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窑口的特点。”
这也是黄宏时常强调的一点:“一件文物只是代表零碎的文化,但整体叠加的意义就不止是1+1=2了。”于是,黄宏走向了他收藏的第二阶段——系统、专题性收藏。现在,黄宏已经收藏了400多件瓷枕、570件古代茶具、各种形态的十二生肖等共一万多件藏品。
收藏的魅力往往就体现在过程中,黄宏解释说,有钱人可以巨资买一幅名画,但无法一下子买到400多个瓷枕,“收藏需要时间也需要机遇。”
时代发展到现在,国家对文物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习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于是,似乎是顺应形势,也似乎是顺其自然,黄宏的收藏进入了现在的阶段——把个人收藏转化为社会收藏。所以近几年黄宏陆续举办了“中国生肖文化兔年展”、“中国古代瓷枕展”、“中国古代茶具展”、“逝去的风韵·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系列展之带钩三千年展”、“唐镜如画展”、“古代香具展”等;举办了《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十讲》的讲座等。
不管黄宏收藏的阶段如何变,唯一不变的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让文物活起来,使大众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赤子之心。
宁静而致远
不可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程度之大,有时候连当事人也觉得不可思议。作为一名军人,黄宏当时还没有想到刻意去保护些什么,“可能很多东西是小时候潜移默化的。”
黄宏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家里书籍很多,包括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世界名著。儿童时期,黄宏已经读完了父亲书架上的书籍,“也许正因为此,我比别人更懂传统文化的可贵。”
这么多年,无论是理论的研究,还是收藏的实践,黄宏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点。
他喜爱收藏古代艺术品,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价值大小不是他收藏的标准,艺术品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才是黄宏最关注的。他觉得这些比表面看起来华丽无比,却无多少文化内涵的东西要更加耐人寻味,“看这些古代艺术品,总有一种本真、天然、粗犷的美。”
这些年的文化积淀,使黄宏的眼光更广阔。他不局限于国内,时常结合当下流行的文化、国外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他发现中国的美学体系非常丰富,比如现在流行的极简主义,早在明代就已存在过。“人们现在崇洋媚外的东西,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只不过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丢失了。”谈及此,黄宏十分忧心,“这都在文化的根里面啊。”
对于当今的艺术市场,黄宏也有自己的想法。艺术市场的分类一般分为字画、瓷器和杂项三大格局,多年来,字画独占鳌头。“这是畸形的艺术市场。”黄宏解释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经历过青铜时期,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如此自豪和骄傲,是因为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至今无人能及。青铜文明被忽略,没有到达应有的高度,这和以前的文物政策有相当大的关系。“字画可以画很多幅,而体现青铜文明的一些东西,比如铜镜、带钩,很多都是孤品。因此,我认为在未来,带有青铜文明的东西将成为拍卖的主流之一。”
说起国家大事,黄宏毫不犹豫地提到了文化的作用:“文化认同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稳定。”
黄宏收藏的下一个阶段和目标是把他的收藏展办到海外去,对世界讲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