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范式的转向*

2016-06-23 11:22吕晓娟张晓文
高等理科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全球化多元化

吕晓娟 张晓文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范式的转向*

吕晓娟张晓文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规格和模式等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研究基于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在梳理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由领袖型向大众型转变过程中呈现的规律、特征与结构类型等基础上,探索并得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转型的5种基本范式,即协作式、供求、分流、领袖和虚拟范式,并提出高等教育范式转型的策略。

关键词全球化;高等教育;教育范式;多元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范式正处于变革时期,并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发动机[1]。高等教育发展范式的及时变革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适应全球化大环境的必然要求。

一、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转型的时代召唤

多样化、大众化和国际化是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市场化的来临,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既是压力,也是挑战。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社会黎明的逼近,更突显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压力,进而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高校招生人数都在递增,随之而来的大学毕业生也增多,就业难成为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如图1所示[2],我们可以明显看到: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持续突破700万,并超过去年的727万达到749万。毕业生人数在逐年递增,连续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之难也似乎成了教育领域的新常态。《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高考报名人数止跌趋稳,多地连年未能完成高招计划。高等教育开始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我们不得不思考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应该改变,为什么大学生难以就业等问题。

图1 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

如图2所示,麦可思研究院关于《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中关于大学生就业中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看出:大学生就业标准越来越复杂,强调综合能力(比如图2中的沟通能力、专业技能、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学习能力等等),而非仅仅是传统教育要求的学习成绩、学历文凭。从高校招生市场的转向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目前要面对全球化浪潮,我们不得不思考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图2 大学生就业最应该具备的素质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从以前要求学历文凭到如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规格和人才模式的变化,既强调学历文凭的重要性,又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才标准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如何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让高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未来高等教育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全球化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范式

(一)协作范式

高校应该开放大学办学体制,突破时空的限制,吸纳更多的单位与个人参与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创新高校办学体制。比如国际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高校和地方合作办学。

国际合作办学可以吸引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的优势,更新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由我国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苏州创立的、以英语教学为主的、中外合作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之一的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再如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

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驱动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一种有效办学机制。校企办学能够使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社会、市场、工厂的需求有机结合,使学校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这种“做学教一体化”、工学交替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新型模式。比如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办学体制,同时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学院由金昌市政府、金川集团公司联合建立,实行市企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接受省教育厅业务指导。

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也是一种新的办学方式,把地方特色和高校优势相结合,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例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就是依托北京大学学科优势,结合深圳的区位优势,面向深圳,服务广东,辐射华南,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再如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等,这些协作机制下的大学既满足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为学校全面发展扩大了办学空间,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新创举。

(二)供求范式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不再仅仅培养诸如中西兼备的国际化、专业化等精英人才,还要培养市场需求旺盛的知识型工人、知识型农民和知识技能型商业服务人员,这就需要和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这种范式要求高校反思“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刘易斯拐点”①,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我国600所地方本科高校将转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型。

职业技术类高校设定专业要根据当前市场经济需求标准,按照专业对接产业的要求形成体现专业特色和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现在的好多学校定位不明确,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生产结构的变革、技术职业的等级和层次提高,推动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层级的提高[3]。

600所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进步的迫切要求。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更加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我国这类人才目前严重匮乏。如:在电信行业,现有高端人才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有0.14%;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足百人,不到全球总量的1%;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4]。

(三)分流范式

国家通过行政的宏观调控手段,重新科学定位和分工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职能、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等,重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职业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大学综合化的趋势开始削弱,以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高等院校职能的分工也是应对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工作职能的性质,专业人才总体上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一类是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即学术型人才或称研究型、理论型、基础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即应用型人才[5]。

“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是相吻合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介绍,“21世纪的金融危机重挫各国的虚拟经济,以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为实体经济的德国、瑞士、荷兰等国家则应对自如,其背后是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大学所提供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对实体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

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私立大学异军突起,并将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与针对性在未来双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兴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市场经济对教育的需求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最大动力,民间资本的注入使得民办高校具有了发展自身的资金实力,有利于民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

高等教育体系的划分,不是对高等院校类型的简单划分,而是对不同高等教育性质的描述;它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和学科知识本身的属性为依据,从横向上将高等教育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系统[7]。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多元化,分流范式显得极其重要。高校培养人才规格的分流,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模式的创新,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新常态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四)领袖范式

高等教育在走向大众化的同时,领袖范式已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更加走向金字塔的顶端,培养本专业领域的尖端人才,并引领本专业的快速发展。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浪潮中,作为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主要机构的研究型大学,在变革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的同时,如何处理好高校、政府、市场三者的关系,如何保持研究型大学的性质、功能和特点,如何坚守大学的学术传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追求真理、科学”“自治、自主”等高贵的学术血统和门槛,现代大学,特别是肩负着知识创造的研究型大学,为了真正提供给社会“学术性、科学性、适度性的服务”,必须与社会保持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不即”才能避免因功利方面的介入而影响大学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价值的判断,导致大学成为追逐利益的机器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不离”才能了解社会情况,使知识的创造与应用相结合,使大学担当为社会服务的责任[8]。

我国处在社会经济变革和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研究型大学就应为大学理性、知识的传承、创新以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保驾护航。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以及时代的诉求,我国高等教育在选择理念建设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的大学以及实现大学使命时,要注意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我国“985”类型的研究型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应以理性主义、追求真理为支撑,鼓励支持原创性的研究;而一些专业性技术型的地方学院和大学,应以工具主义等理念为指导,注重知识科技的实际应用和服务社会[9]。

(五)虚拟范式

随着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网络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手段,在这种“互联网+”的时代,一些新兴的教育模式不断涌现: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在线学习等。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被称为是一场新的教育革命,正如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教授所说:“与新的工业革命遥相呼应,一场新的教育革命,慕课革命,也在悄悄地向我们逼近。尽管只是初见端倪,但它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以及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影响都不能低估。”[10]

“慕课的理念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能学到任何知识。’当边远省份二本、三本的大学生能够自由地选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流大学的课程并得到学分,当偏远贫困山区学生能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远程同堂上课,当任何一位愿意学习的人都能上到世界一流大师的课程时,教育就会更加公平了。”[10]慕课的迅速发展对我国传统大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和规格应该顺应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和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我国多所“985”知名高校也加入慕课平台,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共建全球网络在线课程。这种新兴范式引起的教育变革无疑会与“领袖范式”有机结合,越来越成为未来高校的发展趋势,发挥其在信息变革时代的独特魅力。据美国《国家利益》杂志2013年预测,“未来50年内美国4 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在全球化优质教育资源和强势文化冲击的面前,中国的大学必须加快教育模式变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在全球教育的前沿。

三、范式转型的再思考

现今的大学,人数和投资的激增、创新和竞争的压力、全球化和市场的深入以及知识的爆炸与专业的分化等,这一切使大学进入了所谓的现代“多元化巨型大学”的全新时代[11]。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产业结构多元化调整,人们生活需求的多样化,这一系列变化都将促使高等教育范式必须转型。

(一)加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尽管高校人才的质量观和培养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各有不同,但都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和办学思想理念的体现。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必须更新换代,从高校内部治理来看,主要是高等教育即高校的结构重组和变革。面对当前飞速发展的全球化信息时代,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应随之调整。(1)扩大高校的资金来源。高校要不断增强自身优势吸引更多办学资金,除政府拨款,大学还要依靠学费、校办产业、社会资助、地方拨款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2)降低高校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对大学进行重组与合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效益。(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服务质量,融入更多新鲜资源,增强高校活力,提高高校之间的竞争意识,不断完善高校办学质量。(4)改革大学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更新陈旧的大学课程设置,调整能够适应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5)加强高校与社会、市场的“联姻”,快速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达到产学研结合。高校要善于观察国际国内市场,把握时代机遇,适度对外开放教育市场,引进国内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发,推动大学国际化的发展。

(二)现代化视野下建立大学、政府、社会之间的新型办学关系

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2010年《纲要》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多方力量办学体制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高校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在公办高校为主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民办高校发展,放宽与境外大学、机构合作办学的权限,制定发展战略,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的规划和引导。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和宽领域的智力引进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这种社会市场力量的参与和投资不仅仅在资源上拾遗补缺,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短板”和不足,而且可以探索高等教育服务的新机制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即促进教育创新和社会创新。鼓励和促进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深入的社会动员和广泛的公众参与,凝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共识,探索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知识生产和社会创新的新特征,允许高等教育体制外的教育探索和实践。

(三)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重塑办学理念,变革学校办学模式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 Charles M.Reigeluth 教授说:“我坚信信息时代新的教育范式必将代替工业时代旧的教育范式,这就如同农业时代的‘单室校舍’教育范式终将被工业时代的‘工厂模式’所代替一样。这不是一个教育范式是否会转变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社会对于这样的转变给予多大的优先度。”[12]1-6目前我国正处在教育变革的新时期,具有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时代特征。这场教育变革是在大众传播、“互联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环境中,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环境中,在经济技术国际化和终身教育的环境中进行。因此,我们特别需要更加宽容、开放、包容、积极的心态,具有面向未来教育的前瞻性,更加重视发挥学习者个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高校要充分重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功能和价值,重视远程教育、在线学习和慕课等新技术对传统学校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重视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在全球化大教育的视野中,形成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全局,探索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教育创新创造能力以及改革教育的有效机制。

(四)全面理性看待全球化,重视高等教育范式的转型

全球化作为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场深刻变革和全球重组趋势,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国际交往关系,挑战着传统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也推动着原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作为专门的知识生产组织,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既顺理成章又充满困惑。全球化过程显示出一元化、同质化、不平衡性和霸权性,必然引起本土反弹和民族文化的自觉。我们要做的不是拒绝全球化,而是如何选择它,驾驭它,成为全球化的主人和积极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承受者和消极应对者[12]1-6。

我国高等教育独特的研究范式产生、发展和转变不仅需要认识我国高等教育范式的发展演变和不同阶段,对目前存在的协作范式、供求范式、分流范式、领袖范式和虚拟范式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并对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理想加以理论性的构建。此外,更需要实践的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理论是在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时得以萌芽,当我们缺乏对关于高等教育研究实践的探索时,就很难产生真正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和范式理论。研究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认识高等教育实践。即高等教育研究不仅是改进和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回答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和条件下,哪些高等教育改革是必需的,改变什么,而哪些是不能改变的。积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打造高等教育强国,让我国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前列。

注释:

①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69-372.

[2]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49万人就业需求结构性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EB/OL].[2015-11-06].http://www.eol.cn/html/c/2015gxbys/index.shtml.

[3]季桂起,宋伯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16.

[4]新民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EB/OL].(2014-05-08)[2015-11-01].http://news.xinmin.cn/domestic/2014/05/08/24250573.html.

[5]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2-95.

[6]邓晖.是“强扭的瓜”,还是“花开逢时”?[N].光明日报,2014-05-15(5).

[7]陈啸,储常连,吕静.关于高等教育分类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兼论科学构建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41-48.

[8]王海莹.我国现代大学章程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9]朱依萍.论民办高校的发展优势及其发挥[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10]杨桂青.汤敏:慕课对传统教育有何冲击[EB/OL].(2015-06-03)[2015-11-01].http://www.jyb.cn/Theory/zjld/201506/t20150603_624646.html.

[11]克尔.大学之用[M].5版.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段敏静,裴新宁,李馨.教育系统的范式转变:对话国际教学设计专家Charles M.Reigeluth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9(5):1-6.

(责任编辑李世萍)

Higher Education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LüXiao-juan,ZHANGXiao-wen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Northwest Minorit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The quantity,quality,specification and pattern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face a great challe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Based on the Thomas Kuhn's paradigm theory,this study has explored and concluded five basic paradigms upon the carding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higher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pecification from the laws,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 types in the process of leader-type to public-typ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five paradigms are respectively named collaborative,supply and demand,shunt,leaders and virtual paradigm,and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higher education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globalization;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 paradigm;diversification

*收稿日期2015-11-11

作者简介吕晓娟(1977-)女,甘肃成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民族教育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全球化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