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美学的两个层次
——“历史之美感”与“历史之审美”

2016-06-23 09:53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400715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感审美

张 俊(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400715)



历史美学的两个层次
——“历史之美感”与“历史之审美”

张 俊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历史美学是历史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历史美学包含着两个层次,一是“历史之美感”,二是“历史之审美”。二者如同认识论中所说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关键词:历史美学;美感;审美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以一种文学的形式来反映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激烈战况。每当读到这首词的时候,我们的脑子就会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并会有一种美的感受,这即是历史美学。历史美学是历史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历史美学是以历史学中所提供的丰富材料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同时又以美学中的一般性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历史学的研究的一种理论和方法[1]。历史美学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历史之美感”,二是“历史之审美”。

历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2]。历史是科学的,它如同其它科学一样,发现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人们的行动。历史也是艺术的,是具有美感的,即“历史之美感”,继而可以“历史之审美”,即以审美的视角来考察历史。与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不同,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3]。

“历史之美感”是指历史给人们带来的美感,但只是一种初步、感性的认识。包括时空之美感、人性之美感、想象之美感、真实之美感、文献资料的文辞之美感以及鉴赏出土实物或历代流传下来的实物之美感等。

历史能够带给我们一种时空之美感,它给予我们的乃是一种全面之时空。

从时间上说,历史给予我们一种“通古今,知现在,晓未来”之时间印象;上至远古,下至近世,及至预测历史发展之趋势。从空间上而言,乃是一种“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无所不包”之空间感觉,从中国至欧美等地域之历史,从天上之日月星辰至地上之人类社会活动及生存环境,乃至地下之各种化石、各种出土实物。无不是历史之研究对象,无不是一种“历史之时空美感”。这一幅幅形成于脑子里的画卷,或许就是历史之全部。

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性之图,使我们感受到一种人性之美感。钱穆先生说:“人生在衰乱世,更无事业表现,此人乃能超越乎事业之外,好像那时的历史轮不到他身上,但他正能在事业之外表现出他自己,他所表现者,只是赤裸裸地表现了一人,那种赤裸裸地只是一个人的表现,则更完全、更伟大、更可贵,更能在历史上引起大作用与大影响。”[4,p84]人生逢衰乱世,一人之思想犹如脱笼之鸟,尽情飞跃,独不限于事业乎,其思想可睥睨一世,高出辈流,如孔老夫子、老庄、朱子之流,莫不如此,终其一生,无甚事业表现,但凭其“赤裸裸地表现”,则更为一人乎,更能表现其“人性”之“一人”。但其真正的历史价值“虽不表现在其当身,而表现在其身后”[4,p84]。一人唯有表现其人性,或者阐释人性,方可为一完全之人,即具有人性之美感。亦即具有“情致”的丰富性,所谓“情致”者,中国传统美学有“秉于中而发乎情”[5]的说法。这其中又涉及到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可从三方面进行考察:一曰历史人物之所作所为,所产生之效果;二曰历史人物之思想动机、出发点——好的思想动机、出发点却产生了坏的效果或坏的思想动机、出发点却产生了好的效果;三曰历史人物之思想、策略,在当世未能实施,却对后世产生深远之影响。如上述所说的人性之美感或者“情致”的丰富性,则主要是从第三个方面可以更好地看出,其思想更能表现出人性。

历史是“以复原已从现实生活中消逝了的某种客观过程为目的,是历史学家的个人的主观创作活动”[6]。既然是“复原”,是“历史学家的个人的主观创作活动”。这也就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得历史又有了一种想象之美感。用历史之审美的眼光来考察历史,犹如观看一部影视作品,或惊呼于人物之命运多舛;或惊呼其结局之美中不足;或惊呼于人生命运之错误安排;或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亦会为他们感到欣喜万分;或看到恶人伏法而拍手称快;或我们为太史公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李太白之“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那种豪情壮志所深深折服;或惊艳于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大官人之间爱恨纠纷;等等,此类感觉不胜枚举。历史无疑是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是一种想象之美感的体现。

历史贵在真实,历史的根本任务也在于还原历史真相。换言之,历史学具有真实之美感,历史的真相本身具有美感,它使人们认识到历史的真相。一个人有权利知道历史的真相,“如果历史学家用虚构来表现自己的研究对象,那么,他写得再美也只能留下丑的标记”[6]。而“历史本身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它的意义就在于它的真实,一个真实的故事比虚构的故事更能动人,更有魅力”[7]。毛宗岗也说,“读《三国》胜读《西游记》,《西游》捏造妖魔之事,诞而不经,不若《三国》叙帝王之实,真实可考也”[8]。这种历史的真实,其本身就是一种美。

历史是已经“从现实生活中消逝了的某种客观过程”。更多的是需要历史学家们用文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钱穆先生曾说过:“中国历史学家,其实也多是儒家分支。”[4,p78]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其文学功底也是非常深厚的,因此每一位历史学家为后人留下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如《史记》,人们在惊叹太史公文学功底深厚的同时,也会感受到那种优美的文辞带给我们的美感。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对美的一种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面对着同一文献资料,其脑中的画面是不尽相同的,各有各自的美。

鉴赏出土实物或历代流传下来的实物则又是历史带给我们的另外一种美感。对于发掘出来的实物,从历史的角度去鉴赏它,这是一件历史遗物,是先民们为我们留下的财富。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它,这时它又成了一件艺术品,它的构造、花纹、文字等,同样会带给我们一种历史的美感。图1是一件春秋中期的欒書缶[9,p262],器皿上的铭文有40字,盖内有8字,其中有铭文“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从铭文信息来看,这当是一件用作祭祀的酒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透过它,我们可以想象出先民们当时祭祀祖先的情形,从而在脑中展现出一幅古人祭祖的画面;从艺术的角度看,它又是一件艺术品,它的形制纹饰以及构造、材质、制作过程等,也会给我们展现一幅古人制作手工业品的画卷。其美感是不言而喻的。

图1 欒書缶(春秋中期)

这些都是历史带给我们的美感,即“历史之美感”。

历史具有美感,美感是一种感受或体会。而感受是感性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美感”解释为“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10]。而审美则是一种欣赏的、辨别的去领会事物的美,因而,审美是具有理性的,是需要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的。因此,审美比美感(感受或体会)更高级,是比美感更深的一个层次。“历史之审美”是指“把‘历史’作为客体审美对象予以美学审视和价值评判的过程”[11]。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人感觉的问题,但实际上,“历史审美是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中一个十分重大的学术问题”[12]。其本质是“在人们创造的历史(客体)中审视人类的本质力量”[13]。在感受历史美感的时候,我们则更需要具备审美的能力。也就是说,历史具有审美性,是可以用审美的眼光的来考察的。

那么,什么是历史的审美性呢?“第一,用优美的形式和语言表达历史,使它逼真、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第二,通过历史学家的审美活动,发现历史的真、善、美,也就是说,历史学家所肯定的东西,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真实的、善良的、美好的东西。”[6]“审美性是历史学的精神属性的要求。史学著作的审美性,是它的美学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史学著作只有富于审美性,才能刺激读者的审美意识,引起美的交流和共鸣。”[6]一部好的历史著作也需具备审美性,才能使读者在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同时,感到赏心悦目,感受到历史的美感。

“历史之审美”存在客体与主体两个方面。客体需要具备审美性,历史审美的客体指的是历史的本身以及记录历史的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或历代流传下来的实物。上述已谈到客体需具备审美性。主体需要具备审美的能力,历史审美的主体是指的是把“历史”作为审美对象的史家或个人。历史审美的主体需要具备审美的能力,而主体的审美的能力则是“依赖于主体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想象,通过联想思维重构历史场景并使主体获得历史美感”[12]。更重要的是,审美主体还需具备“丰厚的历史素养、敏锐的审美感受和深刻洞察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历史知识越是丰富,对于历史的美感就越强烈”[12]。正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只有了解了词背后的那段金戈铁马,才能感受到苏东坡当时的那种“发思古之幽情”的情感,才能感受到那段历史带给我们的美感。

无论是“历史之美感”或是“历史之审美”都是人对于历史的感受和认识,即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和认识。鉴于每个人的意识、经历、知识构成的差异,因而对于同一个历史画面的感受则会不尽相同。同样是屈子赴江,有人感叹屈子的委屈,为其鸣不平;有人则佩服屈子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忧民的胸襟。但这都是历史带给我们的美感。与“历史之审美”不同,它只是我们主体的一种感觉。

“历史之美感”与“历史之审美”作为历史美学的两个层次,二者犹如认识论中所说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论告诉我们,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对人们具有指导作用。同样,“历史之美感”需要上升到“历史之审美”阶段,才能更好地把握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同时作为历史美学的两个层次,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的研究意义也十分突出。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对历史首先有一种美的感受,进而把“历史”当作客体在美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审美,从而获得对历史更全面的了解。较之传统史学理论和方法,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相信未来历史学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美学的发展。历史美学将是未来历史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参考文献]

[1] 周国柱.历史学的两重性与历史美学问题[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49-51.

[2] 罗素.论历史[M].何兆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63.

[3] 马强.历史的审美与诗化-司马迁历史美学观初探[J].史学理论研究,1996(3):25-33.

[4]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1.

[5] 路新生.“人性”:钱钟书史论中的“历史美学”要素[J].河北学刊,2012,32(4):52-60.

[6] 李良玉.历史的美学[J].开放时代,1993(1):26-28.

[7] 王少卿,朱金瑞.历史美学论要[J].学习与探索,1991(5):37-43.

[8] 毛宗岗.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6:30.

[9]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5).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29.

[11] 万斌,王学川.论历史审美活动[J].浙江社会科学,2007(4):145-151.

[12] 马强,等.论题:历史审美及其价值[J].历史教学问题,2009 (5):29-32.

[13] 王学川.历史审美论研究的意义和任务[J].理论与现代化,2009(4):61-66.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哲学经济学研究

Two Levels of Historical Aesthetics: “Beauty of History”and “History of Aesthetic”

ZHANG Jun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Historical aesthetic is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history and aesthetics. Historical aesthetic contains two levels which are called the beauty of history and history of aestheti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similar to that of perceptual knowledge and rational knowledge in epistemology.

Key Words:aesthetics of history; aesthetic feeling; aesthetic

中图分类号:K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3-0105-03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3.027

收稿日期:2015-03-12

作者简介:张俊(1993-),男,重庆涪陵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

猜你喜欢
美感审美
几何映射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