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 赵怀清 李潇 杨让贤 周青
【摘要】近年来,我国新农合制度的发展深入人心,在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瓶颈。特别在民族地区,受当地历史、交通、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制约,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何破解基本医疗保障难题,缩小城乡差距成为笔者的关注点,本文试图从新农合发展的角度,探讨信息化已经和即将带给该体制的重大变革,从而促进偏远地区新农合的发展,消除因病致贫现象。
【关键词】新农合;信息化发展;因病致贫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151-02
1新农合制度在云南省民族地区发展概况
1.1新农合制度的广泛推广和运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式建立和实施。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开始颁布实施,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即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简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构成。中央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具有以下几方面积极的作用:从制度上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和看病难的问题;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健康投资,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新农合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新农合解决了农村有病不敢看的问题,在覆盖范围、保障对象、保障模式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但是由于制度设计时依然以大病保险制度为框架,忽略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内在发展规律,在现阶段运行中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方面财政保障投入性不足,筹资水平较低,从而影响待遇的享受水平;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地区分配不均,偏远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有限,而需求日益放大,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再一方面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乡村一级医疗设备、卫生人员缺乏,医疗水平较低。尤其在云南,研究表明民族地区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如果未能利用现有新农合制度来促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阻碍云南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发展。
1.3新农合制度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和作用,健全医疗保险保障体系,扩大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
2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2.1民族地区新农合信息化需求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是变革与创新发展的滞后地区,山高路远和观念落后严重制约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缺医少药、看病困难、医疗水平偏低等问题广泛存在,更由于近年来青年劳动力的不断输出,导致留守家乡的多是“老、弱、病、残”,属于弱势群体,疾病袭来,缺乏稍高一些的医疗消费分担机制,看不起病、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化能弥补医疗缺乏的顽疾,拉近农村与城市发展的鸿沟,使农民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和报销医疗保障待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贫困具有重大意义。
2.2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医疗卫生,乡村村医的待遇也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障,但广大农村仍然存在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医疗保险专网费用高、投入大、维护难,现已覆盖到乡镇一级卫生院,但无法全面覆盖到村一级。②卫生室没有参保人医疗费用使用信息,“小病不能看,大病看不了”,无法实时上传进行结算,参保人每一次门诊费用报销都需要数月的时间,费时费力,更不便于费用的预算和监管。③村医的待遇虽然得到国家的保障,但村医人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云南省每一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仅有0.9人,且有职业资格证的村医更是稀少。④村一级医疗水平有衰弱趋势。药品零差价后,村医待遇更多的依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解决,看病开药的动因不足,而且惧怕承担医疗风险,进一步削弱村一级的医疗水平,日常仅能满足按要求开药,医疗服务已无法紧跟现实的需要。⑤村一级的医疗服务和医疗待遇享受成为大问题,同时村与村之间、村与乡之间往来不便,村民居住分散,往来的颠簸和路途的耽误,使医疗的成本较高,医疗负担加重,对偏远、困难、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3信息化对新农合医疗体系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大力推动基层信息化服务和信息化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的具体要求。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搭建医疗服务信息平台,使医疗服务不出村,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②信息化的发展拓展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有利于数据向上集中,业务向下延伸,提升基层业务服务能力。③信息化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有助于标准化描述、流程化改造和智能化监督,使医疗服务更加透明、精准,提高医疗服务管理水平和广大群众的满意度。④信息化具有广覆盖的优势,能够一定程度减少城市农村和地区差异,合理分布医疗资源。
3信息化在新农合体系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能够适应患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重新架构医疗服务的不同需求,通过信息在网络上的有效传递,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使用,同时有助于信息系统的规范和统一,是实现医疗技术现代化的必然途径。作为新农合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需要信息的准确性确保待遇享受,需要信息的及时维护以确保内容完整,需要信息的可用性以促进信息的双向传递。其涉及面之广、影响面之大,在经历了小喇叭时代、收音机时代、电视时代、固定电话时代、手机时代后,迎来的互联网时代中拔得头筹。今后,信息化将渗透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疗卫生也将获得长足发展,新农合在这一波的发展中,有必要加大投入,补足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加强监管,充分利用信息平台的优势,为民族地区解决医疗匮乏、因病致贫找到思路和办法。
参考文献
[1]樊筱,赵丹.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二元性分析[C].领导科学论坛.2015(上):14-15.
[2]孙淑云. 顶层设计城乡医保制度:至上而下有效实施整合[J].中国农村观察.2015.3:16-23.
[3]刘晓,俞志元. 美国医院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13(5):8-11.
[4]高伟,陶诏灵,孙胜楠. 农村信息化体系及发展政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5.(3):159-161.
(收稿日期:2016.01.15)